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095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等腰三角形.docx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等腰三角形

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8条公理的内容.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3.让学生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4.经历作辅助线的证明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难点】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解决相关问题及证明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

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5.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B )

A.BD=CD

B.AB=AC

C.∠B=∠C

D.∠BAD=∠CAD

6.如图,△ABC≌△CDA,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D )

A.∠1=∠2 B.AC=CA

C.∠D=∠B D.AC=BC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如图,AB=AC=AD,若∠BAD=80°,则∠BCD=(  )

A.80° B.100°  

C.140° D.160°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边相等可以得到什么?

这与∠BCD有什么关系?

【分析】∵∠BAD=80°,∴∠B+∠BCD+∠D=360°-∠BAD=280°.又∵AB=AC=AD,∴∠B=∠ACB,∠ACD=∠D,∴∠BCD=∠ACB+∠ACD=280°÷2=140°.

【答案】C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角的度数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1)在等腰三角形中,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3)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

【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30°,求它其余两角的度数.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征?

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

【解答】分情况讨论:

当底角为30°时,顶角度数为180°-2×30°=120°;

当顶角为30°时,底角度数为(180°-30°)÷2=75°.

综上,该等腰三角形其余两角的度数为30°,120°或75°,75°.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 B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2.在△ABC中,若AB=AC,∠A=44°,则∠B=68度.

3.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15.

4.如图所示,已知AB=AC,FD⊥BC于点D,DE⊥AB于点E,若∠AFD=145°,则∠EDF=55度.

5.如图所示,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求证:

AD平分∠BAC.

证明:

∵∠1=∠2,∴BD=DC.∵AB=AC,AD=AD,∴△ADB≌△ADC,∴∠BAD=∠CAD,即AD平分∠BAC.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3】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25°.求∠ACB和∠BAC的度数.

【互动探索】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AE⊥BC→求出∠CDE→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求出∠BAC.

【解答】∵AB=AC,AE平分∠BAC,∴AE⊥BC.∵∠ADC=125°,∴∠CDE=180°-∠ADC=55°,∴∠DCE=90°-∠CDE=35°.又∵CD平分∠ACB,∴∠ACB=2∠DCE=70°.∵AB=AC,∴∠B=∠ACB=70°,∴∠BAC=180°-(∠B+∠ACB)=4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

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两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AAS、ASA、SSS、SAS.

2.等腰三角形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

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

3.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比较,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5~P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一个等腰非等边三角形中,它的角平分线、中线及高线的条数共为(重合的算一条)( B )

A.9 B.7  

C.6 D.5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B )

A.顶角 B.顶角的一半

C.顶角的2倍 D.底角的一半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如图,在△ABC中,AB=AC,CD⊥AB于点D,BE⊥AC于点E,求证:

DE∥BC.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DE∥BC,需证∠ADE=∠ABC,从而结合已知条件考虑证△BEC≌△CDB即可.

【证明】∵AB=AC,∴∠ABC=∠ACB.又∵CD⊥AB于点D,BE⊥AC于点E,∴∠AEB=∠ADC=90°,∴∠ABE=∠ACD,∴∠ABC-∠ABE=∠ACB-∠ACD,∴∠EBC=∠DCB.在△BEC和△CDB中,∵

∴△BEC≌△CDB,∴BD=CE,∴AB-BD=AC-CE,即AD=AE,∴∠ADE=∠AED.又∵∠A是△ADE和△ABC的顶角,∴∠ADE=∠ABC,∴DE∥BC.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例2】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AC上一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BE、DE.若∠ABE=40°,BE=DE,求∠CED的度数.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如何利用这些结论求∠CED?

【解答】∵△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ABE=40°,∴∠EBC=∠ABC-∠ABE=20°.∵BE=DE,∴∠D=∠EBC=20°,∴∠CED=∠ACB-∠D=4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为对角线,AB=BC=AC=BD,则∠ADC的大小为( D )

A.120° B.135°  

C.145° D.150°

2.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点R,PS⊥AC于点S,则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A )

①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②AS=AR;③QP∥AR;④△BRP≌△CSP.

A.全部正确 B.仅①和②正确

C.仅②和③正确 D.仅①和③正确

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的垂直平分线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为40°,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或130°.

4.如图所示,已知l∥m,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B在直线m上,边BC与直线m所夹锐角为20°,求∠α的度数.

解:

如题图,过点C作CE∥直线m.∵l∥m,∴l∥m∥CE,∴∠ACE=∠α,∠BCE=∠CBF=20°.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CB=60°,∴∠α+∠CBF=∠ACB=60°,∴∠α=40°.

5.如图,△ABC为正三角形,点M是边BC上任意一点,点N是边CA上任意一点,且BM=CN,BN与AM相交于点Q,求∠BQM的度数.

解:

∵△ABC为正三角形,∴∠ABC=∠C=∠BAC=60°,AB=BC.在△AMB和△BNC中,∵

∴△AMB≌△BNC,∴∠BAM=∠CBN,∴∠BQM=∠ABQ+∠BAM=∠ABQ+∠CBN=∠ABC=60°.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3】如图,已知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

BM=EM.

【互动探索】要证BM=EM,由题意证△BDM≌△EDM即可.

【证明】连结BD.∵在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ABC=∠ACB=60°,∴∠DBC=

∠ABC=30°.∵CE=CD,∴∠CDE=∠E.∵∠ACB=∠CDE+∠E,∴∠E=30°,∴∠DBC=∠E=30°.∵DM⊥BC,∴∠DMB=∠DME=90°.在△DMB和△DME中,∵

∴△DMB≌△DME,∴BM=EM.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证明线段相等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此外,要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并能简单应用.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利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8~P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

等角对等边.

2.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的第一步是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有两个锐角.

4.如图所示,在△ABC中,∠A=36°,AB=AC,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在边AB上截取BE=BC,连结D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D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

△CEF是等腰三角形.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CEF是等腰三角形,结合已知条件考虑证明CE=CF即可.

【证明】∵在△ABC中,∠ACB=90°,∴∠B+∠BAC=90°.∵CD是AB边上的高,∴∠ACD+∠BAC=90°,∴∠B=∠ACD.∵AE是∠BAC的平分线,∴∠BAE=∠EAC.又∵∠B+∠BAE=∠AEC,∠ACD+∠EAC=∠CFE,∴∠CEF=∠CFE,∴CE=CF,∴△CEF是等腰三角形.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

【例2】求证:

△ABC中不能有两个钝角.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反证法证明时,假设什么?

【证明】假设△ABC中能有两个钝角,不妨设∠A<90°,∠B>90°,∠C>90°,

所以∠A+∠B+∠C>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中不能有两个钝角.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证法的步骤:

(1)假设结论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反面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C )

A.有一个内角大于60°

B.有一个内角小于60°

C.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

D.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2.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2∠ACB,BD平分∠ABC,AD∥BC,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D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在4×3的正方形网格中,点A、B分别在格点上,在图中确定格点C,则以A、B、C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有3个.

4.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为锐角.

证明:

不妨设等腰三角形△ABC中,∠A为顶角,则分情况证明.①设∠B、∠C都是直角,则∠B+∠C=180°,故∠A+∠B+∠C=180°+∠A>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②设∠B、∠C都是钝角,则∠B+∠C>180°,故∠A+∠B+∠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所以∠B、∠C只能为锐角,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为锐角.

5.如图所示,D为△ABC的边AB的延长线上一点,过点D作DF⊥AC,垂足为点F,交BC于点E,且BD=BE,求证:

△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DF⊥AC,∴∠DFA=∠EFC=90°,∴∠A+∠D=90°,∠C+∠1=90°,∴∠A+∠D=∠C+∠1.∵BD=BE,∴∠2=∠D.∵∠1=∠2,∴∠1=∠D,∴∠A+∠D=∠C+∠D,∴∠A=∠C,∴AB=BC,∴△ABC是等腰三角形.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3】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BE=CF,BD=CE.

(1)求证:

△DEF是等腰三角形;

(2)当∠A=50°时,求∠DEF的度数.

【互动探索】

(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C,从而利用“边角边”证明△BDE≌△CEF,进而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EF,即可证得结论;

(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CEF,从而得到∠BED+∠CEF=∠BED+∠BDE,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求出∠B=∠DEF,进而求出∠DEF.

【解答】

(1)证明:

∵AB=AC,∴∠B=∠C.在△BDE和△CEF中,∵

∴△BDE≌△CEF,∴DE=EF,∴△DEF是等腰三角形.

(2)∵△BDE≌△CEF,∴∠BDE=∠CEF,∴∠BED+∠CEF=∠BED+∠BDE.∵∠B+∠BDE=∠DEF+∠CEF,∴∠B=∠DEF.∵∠A=50°,AB=AC,∴∠B=

×(180°-∠A)=65°,∴∠DEF=65°.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很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2.反证法的步骤:

(1)假设结论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4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0~P1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等边三角形中,两条中线所夹的钝角的度数为( A )

A.120° B.130°  

C.150° D.160°

4.下列三角形:

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D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关系式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应从哪些角度考虑?

(边、角).结合已知条件,本题应从边的角度考虑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原关系式整理,得a2+c2-2ab-2bc+2b2=0,

∴a2+b2-2ab+c2-2bc+b2=0,

∴(a-b)2+(b-c)2=0,

∴a-b=0且b-c=0,即a=b且b=c,

∴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

(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B=30°,CD是斜边AB上的高,AD=3cm,则AB的长度是(  )

A.3cm B.6cm  

C.9cm D.12cm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ADC=90°,∴∠ACD=∠B=30°,∴在Rt△ACD中,AC=2AD=6cm,在Rt△ABC中,AB=2AC=12cm.即AB的长度是12cm.

【答案】D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若三角形中,三条中线都垂直于所对的边,则此三角形是( D )

A.等腰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一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C.有两个内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D.有两个内角分别是70°和40°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ABC中,AB=AC,∠A=∠C,则∠B=60°.

4.在△ABC中,∠B=∠C=15°,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则CD的长度是1cm.

5.如图所示,P、Q是△ABC边BC上的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

解:

∵PA=PQ=AQ,∴△APQ是等边三角形,∴∠APQ=∠PQA=∠QAP=60°.∵PA=PB,∴∠B=∠PAB.又∵∠B+∠PAB=∠APQ=60°,∴∠PBA=∠PAB=30°.同理,∠QAC=30°,∴∠BAC=∠BAP+∠PAQ+∠QAC=30°+60°+30°=120°.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3】如图,在△EBD中,EB=ED,点C在BD上,CE=CD,BE⊥CE,A是CE延长线上一点,AB=B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互动探索】由CE=CD,EB=ED,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CBE=

∠ECB.再由BE⊥C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ECB=60°.又∵AB=BC,从而得出△ABC是等边三角形.

【解答】△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如下:

∵CE=CD,∴∠CED=∠D.

又∵∠ECB=∠CED+∠D,

∴∠ECB=2∠D.

∵BE=DE,∴∠CBE=∠D,

∴∠ECB=2∠CBE,∴∠CBE=

∠ECB.

∵BE⊥CE,∴∠CEB=90°.

又∵∠ECB+∠CBE+∠CEB=180°,

∴∠ECB+

∠ECB+90°=180°,

∴∠ECB=60°.

又∵AB=BC,∴△ABC是等边三角形.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方法:

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

(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方法:

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