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235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2017年上教育知识与能力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

是一种培养人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

学校教育广义: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教育根本任务是:

培养劳动力

教育构成: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包括: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教育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包括:

继承性、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2、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2.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包括:

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文化、科技功能等)

1.正向功能(好)如:

育人功能、经济、文化等2.负向功能(坏)如:

阻碍教育、经济等

1.显性功能(标识:

计划性)2.隐性功能(非预期)有意识开发可转换为显性。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包括:

教育与人口、与社会生产力、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精神文化)

1.教育与人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劳动力):

人口功能:

(1)教育是是人口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政治制度:

政治功能:

(1)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理论(3)阶级流动,防止阶层固化

4.教育与文化(2015下考了简答)

文化功能:

(1)选择功能

(2)发展(3)传递(4)保护功能

4、教育与人的发展:

(包括: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1.人的发展:

生理(身体)、心理

2.人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儿童——成人)、阶段性(如:

少年期(心理断乳期))、不平衡性(心理跟不上生理)、互补性(视觉下降——听觉上升)、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2016下:

辨析)、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1)遗传(物质基础):

a.身心发展物质前提b.可塑性c.......

(2)环境:

a.使遗传的发展提供可能b.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c.不决定人的发展d.个体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能动的

(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

a.起主导作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b.专业,效果好c.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d.提供全面系统和深刻的教育(影响)

4.影响人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性本善)(p29)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华生(给老子一打婴儿,牛鬼蛇神都能搞出来)、荀子(性恶,可改之)、洛克(白板说)、斯金纳(继承华生观点)

(3)多因素相互作用

四、义务教育:

(1)强制性(义务性):

1.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2.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统一性):

所有适龄儿童,包括盲、聋、哑.....

(3)免费性(公益性):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学予以保障。

教育制度:

(1)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学制)

我国当前学制:

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五、教育目的

内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1.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区别2015年上考过辨析题)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孔子、孔德、斯泰纳、涂干尔、柏拉图(3)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罗杰斯、夸美纽斯(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5)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6)文化本位论:

斯谱朗格

4.新中国后的教育方针: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

当前教育方针:

2001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目的:

1996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可根据目的分析)

(1)培养创、实——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说个性的发展

(2)四有和德智体美——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和谐发展(3)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坚持四项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统一发展。

7.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其中:

教育与生产劳动性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的唯一方法)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德育、智、体、美、劳动技术

(美育:

2016年上简答,全面发展:

2015年下辨析)

德育:

灵魂与统帅提供方向智育:

前提与支持,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体育:

提供物质基础美育:

提供动力劳动:

综合德智体美

9.教育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直接:

凭感官间接:

利用仪器,技术

参与/非参与:

如:

非参与——“旁观者”

(2)调查法:

有目的,有计划

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等

调查法步骤:

a.确定调查课题b.对象c.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d制定计划e.实施计划6.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3)历史法考察发生和发展的事情,解释本质规律

李世发步骤:

a.收集资料b.史料的鉴别c.史料的分类

(4)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创设条件,进行试验

(5)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探索,并尝试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法的步骤:

a.确定研究课题b.拟定计划c.实施行动研究d.总结评价

(2)中学课程

1.课程类型

(1)从组织方式分: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2016年下简答)

分科课程特点:

a.知识本位,从不同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b.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c.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事实教给学生

综合课程特点:

a.促进知识的综合化b.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c.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习要求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对学生基本要求。

选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

(3)从开发主体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从呈现方式分: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或自发课程)如:

连带学习附属学习均为隐蔽课程即隐性课程。

显、隐性课程二者标志:

计划性

2.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代表理论:

要素主义、机构主义(2013年上简答题:

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克伯屈(杜威的学生)学习来源经验、做中学,打破分科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夸大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视学生主体性等

3.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学生(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1)学生:

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接受性

(2)社会:

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发展水平

(3)学科特征:

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了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4.课程目标:

课程本身要是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的特性: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5.课程内容:

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为: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3)教材(教科书)。

(1)课程计划:

又称教学计划

组成:

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可是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曾用名: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编制的某门学科的纲要(内容、实施、评价)。

课程标准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三部分。

(3)教材:

教科书、讲义等教材的编写:

直线式(不重复)、螺旋式

6.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

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在第一,关注每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

(3)中学教学

1.教学:

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惊醒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

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渐渐性b.交往性c.教育学d.引导性d.简捷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a.学生一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一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a.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b.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c.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组织者,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15年上辨析题)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a.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c.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领会知识(这是中心环节,包括:

1.感知教材2.理解教材,形成科学观念)、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2014年上简答题):

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1)备课(2015年下简答题)

(2)上课(中心环节)是教学的直接体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课标准: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的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课的构成: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的形式:

阅读(如:

复习、预习教科书)、口头作业(如:

朗读)、书面作业(如:

练习题、作文)、实际作业(如:

观察,实验等)

如何布置课外作业(即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有代表性2.作业量适当,难度适度3.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等4.教师要检查、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要求:

1.从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与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题内容的补充,不能把精力放在辅导3.目的明确,启发式辅导4.师生平等相处,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

5.将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直接认知被评价这最好的方法2.测验法(主要笔试)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

测量法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信度:

测试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

测量的正确性难度:

测量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

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区分不同水平考生

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教师评价学业成绩时:

1.客观公正,遵守评定标准2.方向明确,向学生支出学习上的优缺点(评价的主要的)3.鼓励学生创新,不仅看答案,还要看思路,忠实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4.教学原则:

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直观性原则:

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谢认识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三种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摸象直观(如:

图片)、言语直观(语言描述)

贯彻直观原则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育和教学手段b.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c.忠实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承认学生为学习主体,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要求:

a.调动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自主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民主教学。

(3)巩固性原则:

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记忆。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a.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c.有钱入深,有易到难,有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事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首先,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同意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013年上简答)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贯彻量力性原则要求:

a.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b.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c.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5.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1)语言为主a.讲授法b.谈话法(问答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

(2)直观感为主a.演示法b.参观法(3)实际训练为主(学生动手)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实践活动法(4)情感陶冶为主a.欣赏教学法b.情境教学法(5)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4)依据学生特点(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特点

6.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一、班级授课制(又称:

班级教学、课堂教学夸美纽斯)

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科书进行教学(3)教学内容按照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时间统一且课与课之间有休息时间

三、班级授课制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学生集体作用(4)学生多方面发展班级授课制缺点:

(1)大多教师直接做主,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限

(2)学生主要接受现有知识,动手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力,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强调统一,难照顾个别差异(5)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限

4、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只看成绩)、内部分组(年龄编班,内部再按成绩分组)

5、设计教学(克伯屈)和道尔顿制:

学生自己瞎JB乱学

6、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

大(40%上课)中(20%讨论)小(40%个人研究)班

7.教学评价:

由功能分:

(1)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

(2)形成性评价(期中考、课堂测验)(3)总结性(期末考)由运用分:

(1)相对性评价(看排名,如:

高考,公务员考试)

(2)绝对性评价由评价主体分:

(1)外部评价(别人)

(2)内部评价(自己)

评价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8.我国当前教育改革:

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结论与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意统一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3)开放与形成的教学观

(4)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

视听味内部感觉:

机体、运动觉、平衡觉

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值)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视觉:

暗适应——由亮到暗)

(2)感觉对比:

a.同时对比:

同时看绿叶红花,更绿更红b.继时对比:

吃苦药在喝水觉得甜(3)感觉后像:

看太阳,闭眼仍然有太阳的形状(4)感觉的相互补偿:

盲人,听力贼牛(5)联觉:

红色看起来暖

2.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如: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

电影诱发运动:

月亮与浮云自主运动:

黑暗中的烟头运动后效:

看前进的物体,再看静止的树木,感觉树木在前进))、错觉(不正确的知觉)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已有认知)、选择性(对比)、整体性(如:

)、恒常性(如:

男高音,女高音,觉得冤错火车声大于开门声)

3.注意:

心理活动中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之一。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的,需努力)、有意后注意(有预先目的,不需要努力)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范围(注意广度):

同一时间内,意识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影响其的三因素:

a.对象的特点:

对象越有规律,广度越大b.活动的任务:

越复杂,广度越低c.个体的知识经验:

越丰富,广度越大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如注意分散(上课不能专心)a.对象的特点b.主体的意志力水平c.个体的主观转态

注意的转移(2014年上辨析):

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转移到另一对象。

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事从事集中不同的活动。

如:

一心多用a.同时从事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b.这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知识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分类:

(1)按时间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永久记忆(长时记忆)

(2)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动作记忆(3)按信息加工方式:

陈述性记忆:

字词、定义、人名、时间等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一系列复杂动作过程

记忆的过程:

三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有目标、需要意志努力)

(2)保持与遗忘:

保持过程会发生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移速、识记者的态度

(近因效应:

最后识记的首因效应:

最先记忆的)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亚里士多德):

记忆得不到加强

(2)干扰说:

遗忘事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其他刺激干扰前摄抑制:

前对后扰(3)压抑(动机)说:

弗洛伊德,遗忘是情绪或动机压抑所致(4)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出信息,一旦有了线索,信息即被提取(拓展:

舌尖现象(突然之间想不起来))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

(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组块:

心理学中把东西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的一个小整体)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遗忘(2013年下简述如何组织有效复习)

(拓展:

适当过度学习,150%)

5.思维:

人脑中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活动形式:

思考、揣度等)

思维的种类:

(1)按水平分:

直观动作思维:

小孩用手指算数

具体形象思维:

小孩想像了三个苹果加四个苹果

抽象逻辑思维:

用共识、法则等推理

(2)按逻辑分:

直觉思维(直接领悟)、分析思维:

经过逐步分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3)按指向性分:

聚合思维(得出最佳答案)、发散思维(一目标,多途径寻求答案)

(4)按创造程度分:

再造性思维:

根据已有,固定模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牛B的思维三个特征:

a.流畅性:

答案多b.变通性(灵活性):

随机应变c.独创性:

新颖独特超越

(5)按思维过程分:

经验思维:

直接经验判断理论思维:

根据定律,原理推理

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认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中相互作用实现的。

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图式:

人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适应:

(1)同化:

集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自己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中。

(2)顺应:

不能同化,图式(认知结构)改变来适应新刺激。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4个因素:

(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经验分为:

物理经验(摸、触)和逻辑数理经验(理解动作与协调)

(3)社会性经验:

如:

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4阶段(2016年下简答):

a.感知运动(0-2岁)、b.前运算(自我)(2-7岁):

重复,独白c.具体(7-11岁):

长度、体积d.形式(12-16岁)命题、抽象思维

(ps:

问题解决的策略:

a.算法式(准确)b.启发式(不一定确,但省力))

7.学习:

实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2016下,辨析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构2014下,辨析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

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

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知识的类型:

陈述性知识(静态,直接解决具体XX问题)程序性知识(动态,间接性)

上位学习:

如草莓——水果

8.学习动机:

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斌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构成:

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

(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

(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3)学生排名成绩(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指向学习目标)、维持功能(维持注意,努力)

学习动机分类:

(1)内部动机(自己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对学习结果感兴趣)

(2)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为了通过考试,找工作)(3)直接动机(学习使我快乐)、间接动机(父母要我学习)(4)奥苏成就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力:

最稳定

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如,社会地位附属内驱力:

老师老师赞许我就学

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曲线)

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如,金钱鼓励,训斥惩罚

(2)需要层次理论:

如:

饱暖思淫欲7层: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前4种为缺失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3种为生长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趋向成功的倾向:

趋向成长选择最大现实挑战,选择约50%成功率的任务趋向事变的倾向:

选择这选择极高或极地成功率任务(loser的选择)

(4)成败归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