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250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docx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该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两部分。

其中,建筑设计根据开课年级/学期划分为“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建筑设计4”四部分;公共建筑原理分为1,2两部分。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

●建筑设计1

课程编码:

JZ0271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1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授课方式:

理论+实践

适用专业:

建筑学、风景园林

先修课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

总学时:

11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了解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掌握建筑设计从环境调研、题目分析、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公共建筑的功能分析、空间组织、设计表达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态的把握。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通过对建筑空间形体构成规律的学习与训练,重点掌握建筑空间形体构成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初步掌握在设计中如何综合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功能安排、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3)结合设计题目及相关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生态建筑的概念。

2、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解决空间的处理问题。

即从单一空间,到单元空间,再到复合空间,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系统的训练。

本课程的难点是在空间处理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建筑功能、空间、技术、形象塑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各种矛盾和制约中找到平衡点;另外,审美眼光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各种造型手法的合理运用也是这一阶段训练的难点。

3、学时分配:

一般设计题目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进行:

(1)集中授课(10学时)

(2)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8学时)

对设计题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初步方案打下基础。

要求:

实地勘察和实例收集(临摹或描绘设计实例,一般至少十个);

用草图表达对设计环境的评介。

(3)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32学时)

在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的初步构思,并进行构思方案比较(至少两个)

要求:

徒手草图和工作模型表达设计构思。

(4)设计深化与整合阶段(30学时)

确定设计构思方向,综合解决功能组织、构造细部等设计问题,完善设计形象。

要求:

1/100~1/200工具绘制正草图。

完成透视草图、局部构造节点。

辅以工作模型帮助推敲空间。

(5)方案表现阶段(20学时)

正式表达设计思维的阶段,包括正式方案表现图、模型、设计说明书等,应能清楚地表明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要求:

平、立、剖面图、总平面图——水彩单色渲染、彩色渲染、工具线条;

透视或鸟瞰图——水彩渲染、水粉;

模型——制作仔细、色调单纯;

设计说明书——字体工整、能简明扼要表达设计意图。

图纸规格一致、色彩、字体编号统一、图面整洁、均衡美观。

(6)设计之后的评价与反馈(12学时)

针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辩与讲评。

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课程周学时10,每学期112学时。

具体安排祥见附表:

年级

课程内容

训练要素点

要素点组合类型

建议设计题目

时间安排

1.单一空间限定

单一空间构成手法训练及简单的功能组织

单一要素模块

文化类、办公类、教育类建筑,如工作室、售楼处、网吧等

3周

2.单元空间组合

在单一空间训练的基础上处理几个单一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功能组织

复合要素模块

文化类、办公类、教育类建筑,如小型展馆、文化活动站等

4周

3.复合空间序列

在单一空间训练的基础上处理多个单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功能组织

复合要素模块

文化类、办公类、教育类建筑,如幼儿园、小学等

4.5周

备注:

在设置具体设计题目时,单一空间与多个空间可进行分解或合并训练,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三、能力培养要求

学会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公共建筑空间处理及造型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的环境、功能、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建筑设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同济大学主编.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五、有关说明

本课程是本专业学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是专业学习的重要入门阶段,通过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安排若干个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六、课程建设与改革摘要

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设计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局部、由内到外、各有侧重、不断调整、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

强调环境(包括地域因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环境入手进行建筑设计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与相关技术手段的结合,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节能、建筑材料等。

●建筑设计2

课程编码:

JZ0272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2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授课方式:

理论+实践

适用专业:

建筑学、风景园林

先修课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绿色建筑概论

总学时:

11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第一学期空间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资料搜集、环境研究、方案构思、深入设计到设计表达的设计过程,着重解决在具体环境中处理建筑的功能组织、空间塑造、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初步掌握综合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包括建筑的功能关系、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2)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重点解决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城市街区环境,强调建筑与地域环境及地域文化的结合。

(3)建立生态建筑的意识,并结合设计题目加尝试。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能够结合环境要素处理问题,同时综合解决好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技术、建筑形象塑造、建筑表达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具体地域环境的制约下进行建筑创作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功能、空间、技术、材料、生态等各种问题的能力。

3、学时分配:

一般设计题目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进行:

(1)集中授课(10学时)

(2)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12学时)

对设计题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初步方案打下基础。

要求:

实地勘察和实例收集(临摹或描绘设计实例,一般至少十个);

用草图表达对设计环境的评介。

(3)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32学时)

在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的初步构思,并进行构思方案比较(至少两个)

要求:

徒手草图和工作模型表达设计构思。

(4)设计深化与整合阶段(30学时)

确定设计构思方向,综合解决功能组织、构造细部等设计问题,完善设计形象。

要求:

1/100~1/200工具绘制正草图。

完成透视草图、局部构造节点。

辅以工作模型帮助推敲空间。

(5)方案表现阶段(20学时)

正式表达设计思维的阶段,包括正式方案表现图、模型、设计说明书等,应能清楚地表明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要求:

平、立、剖面图、总平面图——水彩单色渲染、彩色渲染、工具线条;

透视或鸟瞰图——水彩渲染、水粉;

模型——制作仔细、色调单纯;

设计说明书——字体工整、能简明扼要表达设计意图。

图纸规格一致、色彩、字体编号统一、图面整洁、均衡美观。

(6)设计之后的评价与反馈(8学时)

针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辩与讲评。

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课程周学时10,每学期112学时。

具体安排祥见附表:

附表:

年级

课程内容

训练要素点

建议设计题目

时间安排

1.自然地形制约

自然环境与建筑功能、空间的结合

居住类、文化类、办公类、教育类建筑,如别墅、农村住宅、山地俱乐部等

5.5周

2.街区环境制约

城市街区空间与建筑功能、空间的结合

文化类、商业类、办公类建筑,如餐馆、茶楼、书店等

6周

三、能力培养要求

熟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小型公共建筑的空间处理、功能及交通组织、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的基本训练。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同济大学主编.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五、有关说明

本课程是本专业学生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是学生在第一学期建筑训练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不同类型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立,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六、课程建设与改革摘要

重在培养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养成正确的设计方法和工作习惯。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各有侧重。

培养学生从环境入手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要结合一定的地域特征进行建筑设计。

使学生建立生态建筑的意识,并在建筑设计中结合相关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知识加以应用。

●建筑设计3

课程编码:

JZ0273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3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授课方式:

理论+实践

适用专业:

建筑学

先修课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

总学时:

11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掌握公共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实地调研、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城市环境要素、地域环境要素及建构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设计课题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规范知识。

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掌握在设计中如何综合考虑城市环境要素、地域环境要素及建构表达的影响,综合解决建筑的功能安排、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规范和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2)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及有针对性的讲授,培养以专业的模式分析设计方案所存在的多种可能形式的方法,进而锻炼合理并且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重点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以及合理地利用相应原理完善建筑设计。

2)在建筑设计的训练过程中,结合特定环境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制约与限定,培养综合把握建筑设计中各类制约因素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技术、规范。

即掌握公共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实地调研、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城市环境要素、地域环境要素及建构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设计课题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规范知识。

3.学时分配:

一般设计题目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进行:

1)集中授课(10学时)

2)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10学时)

对设计题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初步方案打下基础。

要求:

实地勘察和实例收集(临摹或描绘设计实例,一般至少十个);

用草图表达对设计环境的评介。

3)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30学时)

在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的初步构思,并进行构思方案比较(至少两个)

要求:

徒手草图和工作模型表达设计构思。

4)设计深化与整合阶段(40学时)

确定设计构思方向,综合解决功能组织、建筑技术和相关规范等设计问题,完善设计形象。

要求:

1/100~1/200工具绘制正草图。

完成透视草图、局部构造节点。

辅以工作模型帮助推敲空间。

5)方案表现阶段(15学时)

正式表达设计思维的阶段,包括正式方案表现图、模型、设计说明书等,应能清楚地表明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要求:

平、立、剖面图——水彩单、彩色渲染、工具线条、计算机渲染;

总平面图——水彩单、彩色渲染、工具线条、计算机渲染;

透视或鸟瞰图——水彩渲染、水粉、计算机渲染;

模型——制作仔细、色调单纯;

设计说明——字体工整、语言简洁,能清晰反映设计意图。

图纸规格一致、色彩、字体编号统一、图面整洁、均衡美观。

6)设计之后的评价与反馈(7学时)

针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辩与讲评。

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每周10学时,每学期112学时。

具体安排详见附表。

附表

年级

课程

内容

训练要素点

要素点组合类型

建议设计题目

时间安排

1.场所营造

建筑的场所营造;相对复杂的公共建筑的功能配置问题;不同建筑功能空间对应下的建筑结构应用问题。

综合制约要素模块

社区图书馆

文化艺术中心

博物馆

5.5周

2.空间再生

旧建筑的再生利用与改造;不同建筑类型间的功能置换问题;复杂历史街区环境制约下的建筑设计。

泉城文化会馆

旅馆类建筑

6周

三、能力培养要求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公共建筑空间、功能及交通组织、形象塑造的基本技巧,培养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经济、技术、美观、适用等诸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鲍家声.建筑设计教程.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弗朗西斯.建筑:

形式、空间和秩序.邹德侬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吕宁兴、徐怡静.旅馆建筑.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五、考核形式

设计评阅。

六、有关说明

本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是本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针对中小型公共建筑安排两个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形成良好的设计及调研习惯,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和相关规范有基本的了解。

七、课程建设与改革摘要

重在培养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各有侧重。

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构造、建筑技术和规范的能力。

●建筑设计4

课程编码:

JZ0274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4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授课方式:

理论+实践

适用专业:

建筑学

先修课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A、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1、2、3

总学时:

11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公共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实地调研、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建筑技术和设计规范的理解和应用,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在设计训练中,使学生了解特定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人文环境、城市文脉以及现代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影响,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把握设计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的能力。

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掌握在设计中如何综合解决公共建筑的功能安排、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规范和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特定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人文环境和城市文脉的调研,强调基地自身对于设计的限定,从而体现由基地而生的独有特色。

3)强化现代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4)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及有针对性的讲授,培养以专业的模式综合把握设计过程中各类制约因素,进而锻炼合理并且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重点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合理地利用相应原理完善建筑设计。

2)在建筑设计的训练过程中,结合设计课题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规范知识,培养综合考虑建筑技术、规范及特殊结构形式的能力。

2.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在各类制约因素下综合把握建筑设计的能力。

即在培养学生考虑建筑功能组织、建筑技术和相应规范等方面的限定与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综合把握建筑设计的能力。

3.学时分配:

一般设计题目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进行:

1)集中授课(10学时)

2)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10学时)

对设计题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初步方案打下基础。

要求:

实地勘察和实例收集(临摹或描绘设计实例,一般至少十个);

用草图表达对设计环境的评介。

3)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30学时)

在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的初步构思,并进行构思方案比较(至少两个)

要求:

徒手草图和工作模型表达设计构思。

4)设计深化与整合阶段(40学时)

确定设计构思方向,综合解决功能组织、建筑技术和相关规范等设计问题,完善设计形象。

要求:

计算机绘制平、立、剖面图和总平面图。

完成计算机模型、局部构造节点。

5)方案表现阶段(15学时)

正式表达设计思维的阶段,包括正式方案表现图、模型、设计说明书等,应

能清楚地表明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要求:

平、立、剖面图——计算机渲染;

总平面图——计算机渲染;

透视或鸟瞰图——计算机渲染;

模型——制作仔细、色调单纯;

设计说明——语言简洁,能结合分析图清晰反映设计意图。

图纸规格一致、色彩、字体编号统一、图面整洁、均衡美观。

6)设计之后的评价与反馈(7学时)

针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辩与讲评。

4.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每周10学时,每学期112学时。

具体安排详见附表:

附表

年级

课程

内容

训练要素点

要素点组合类型

建议设计题目

时间安排

1.技术综合

建筑设计的技术建构问题;都市复杂环境制约下的建筑设计;功能复合的公共建筑的空间、功能、流线组织问题。

综合制约要素模块

健身俱乐部

会展中心

演艺中心

文化宫

5.5周

2.概念统筹

概念引导建筑设计;地域特色突出的建筑设计;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休闲娱乐类建筑

市民文化活动中心

6周

三、能力培养要求

在特定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人文环境、城市文脉和现代建筑技术的限定下,培养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经济、技术、美观、适用等诸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培养分析城市、环境与建筑个体关系的能力。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鲍家声.建筑设计教程.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弗朗西斯.建筑:

形式、空间和秩序.邹德侬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吴德基.观演建筑设计手册.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7;

胡仁禄.休闲娱乐建筑设计(第2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五、考核形式

设计评阅。

六、有关说明

本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是本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针对中小型公共建筑安排两个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在特定环境下综合把握建筑设计各类制约要素的能力。

七、课程建设与改革摘要

重在培养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从特定环境入手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各有侧重。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2

课程编码:

JZ0201、JZ0202

课程名称: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2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授课方式:

理论学习

适用专业:

建筑学、景观建筑学

先修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1、建筑设计基础2、建筑设计A1、建筑构造A1

总学时:

3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诸多要素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以及对多功能综合性公共建筑的功能分析和空间组织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公共建筑设计总论(2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的分类和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和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与难点: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2.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6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了解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掌握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的基本方法和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

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的基本方法、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3.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8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筑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公共建筑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和组织交通流线的基本方法。

重点与难点:

建筑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公共建筑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公共建筑组织交通流线的基本方法。

4.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10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筑与艺术、形体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手法。

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