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6493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docx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复习

初中物理电功率的公式总复习

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常用单位有千瓦(KW)。

1KW=103W1马力=735瓦。

电功率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

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

P=W/t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

(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

(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

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

P=IU单位:

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学科辅导:

物理《声现象》复习指导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例: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初中数学,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例1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教给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课难学,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1.学好语数,垫石辅路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

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

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

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

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

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二字,则产生的是电压而不是电流;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温度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

可见语文知识对学好物理课的重要。

2.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3.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学完后让学生总结这部分知识的基本结构,即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总结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小结,提出不懂的问题。

在对知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交流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学习方法。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电功

【—初二物理总结之电功】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对电功知识点的讲解内容。

电功(W):

①电功的国际单位:

焦耳(J)。

常用:

度(千瓦时)KW.h,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②测量电功的工具:

电能表(电度表)

③电功公式:

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④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

①式中的W、U、I、t必须对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的同一过程,才能代入公式计算,即要满足“同一性”;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⑤其他计算公式:

W=I2Rt(多用于串联电路),W=U2t/R(多用于并联电路)

初三物理教案:

摩擦力

教学目标

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对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

(2)决定滑动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是非常清楚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

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

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

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

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

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

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

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叫静。

方法1:

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

对于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

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

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大小的因素方法1:

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2)请同学们猜想一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

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滑动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

学生分组实验,探索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

1)怎样测出的大小?

2)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

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

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

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

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2、写出发现的新问题。

初中物理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知识点总结精讲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总结精讲】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的变形R=U/I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如右图:

3、测量时注意:

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B、测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压依次降低测量。

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因此电阻会略小一点。

5、会用电压表或导线判断断路的位置。

以上对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知识点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此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做的更好。

初中物理物体的颜色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仪器和器材】

三棱镜,白色光屏,平面镜,狭缝,红色玻璃和蓝色玻璃,红纸和蓝纸。

【实验】

1.按图2.10-1组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指出从棱镜的出射面射出不同颜色的色光,由于它们从棱镜射出时的方向稍有不同,因此,照到白色光屏的不同位置,在屏上得到彩色的光带。

2.在棱镜和光屏之间先后放红色玻璃和蓝色玻璃。

这时,在光屏上的彩色光带只能见到红色或蓝色的光带。

表明红色或蓝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或蓝光,其他色光都被它吸收了,眼睛接收到透明体透过的色光是什么颜色,我们就感觉透明体是什么颜色。

3.在光屏上先后贴上红纸和蓝纸,光屏上的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或蓝光照射的部分是亮的。

表明红纸或蓝纸只反射红光或蓝光,其他颜色的色光都被它吸收了。

白色光屏可以反射各种颜色的色光。

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色光到我们眼里,我们就感觉不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

4.在白纸上写红字和蓝字,在暗室中,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在手电筒前面加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即可获得)照射,让同学看纸上是否有字及其颜色。

再在白光照射下观察,与原来的结果相比较。

这个实验能够引起同学的,并加深理解不透明体的颜色。

在白纸上用红颜色写字,在红光照射下,看到的都是红色;在蓝光照射下,看到的是蓝纸上写黑颜色的字。

白纸上写蓝字,在红光照射下,看到的是红纸上写黑颜色的字;在蓝光照射下,看到的都是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