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意象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6595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意象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常见意象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意象 2.docx

《常见意象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意象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意象 2.docx

常见意象2

诗歌常见意象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

“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

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

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

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

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

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动物类

1l.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

(3)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

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三)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

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

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

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

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四)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唐·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

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

”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

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

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

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

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

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

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

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

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

绝望与幻灭。

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

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

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如: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

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如:

20.秋:

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萧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组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

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

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1.月: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

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及追思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诗歌意象

一、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3.双鲤。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4.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芳草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3.流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4.猿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5.杜鹃鸟。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6.斜阳(夕阳、落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7.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四、抒怀类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

风中” 

2.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3.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 

4.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5.冰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白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莲。

“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秋水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指军营。

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山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隐居(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三径。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渔樵帝乡明日近,犹自梦渔樵.

5.山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鹦鹉洲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形象之第三章、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三章、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一节、形象的含义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读,涵泳意会,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第二节、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

这类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如: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诗人通过山中问答这一小事的叙述,描绘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山居生活,其自然、宁静、闲适令人沉醉。

而后面的议论流露出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表现了他酷爱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主客体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

第三节、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1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四节、写景抒怀诗的景物形象

写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风景。

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自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一般说来,写景抒情诗多通过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

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对三月烟花、碧空尽处孤帆等客体形象的描写,让人从中感受到依依不舍的愁绪和思念,塑造成出一个伫立江边,极目远送,久久不肯离去的主体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

诗歌意象与意境(中)

七、诗歌意象的分类

(2)

㈠、送别类意象

⒈杨柳。

“柳、留”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深情,传达怨别怀远情思。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⒉芳草。

喻离恨。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⒊杨花。

象征离散

⒋长亭。

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成为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⒌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⒍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⒎酒/杜康。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㈡、思乡类意象

⒈月亮/桂魄/蟾桂。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⒉鸿雁/大雁/青鸟:

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戴复古“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也代指书信。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⒊莼羹鲈脍。

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⒋双鲤。

以鲤鱼代指书信。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⒌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⒍登高。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⒎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⒏烂柯。

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⒐烛。

相思、别愁。

⒑浮云。

漂泊的游子。

⒒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⒈梧桐。

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⒉芭蕉。

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⒊斑竹/湘妃竹。

泪水,悲伤。

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⒋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⒌流水。

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⒍猿猴。

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⒎乌鸦。

衰败荒凉。

也代小人。

⒏燕子。

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⒐杜鹃鸟/子规/杜宇。

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⒑鹧鸪。

“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旅人的羁旅愁怀和旅途艰难。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代表着离愁伤感。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⒒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也有高洁之意。

⒓斜阳/夕阳/落日。

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㈣、抒怀类意象

⒈桑榆。

比喻人的晚年。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⒉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饮露餐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⒊梅花。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

⒋丁香。

代哀愁、愁思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