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629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docx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

2007年第9期

No.9,2007

历史教学(中学版)

HistoryTeaching

总第534期

SumNo.534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教案及点评

郭仁贵-(执教)杨志才(点评)

(1.高邮中学,江苏高邮225600;2.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22500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

对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

大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

市,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基本过程,从中提高对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

形成特点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

寻找新

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共

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

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进程的学

习,深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曲折性,艰巨

性和伟大性.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

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社会

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点评:

新课程课堂教学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

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明确的自已任务,也

要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如在本课的过程与方法

目标设计中,”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

【收稿日期】2007—08—02

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这是对教师提

出的;”能从中感受到共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

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

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方法”,这是对学生提

出的.另一方面,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

与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出发点,同时,在目标的表述中,既具有育人的

指向性,又具有教学的操作性.

◇教学过程

导人语: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

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

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幻灯片):

扬州火车站:

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

润杨大桥:

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

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乡村新曲:

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

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让同学谈身边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

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

”中国只

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

才取得的成就.”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

讨:

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

折.

点评: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老师可以像导游一

①本节课是人民版(高中二年级)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节.

案例分析37

样,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

住游客,成为游客的兴奋点.这一课,郭仁贵老

师通过富有情感的导入语,扬州建设的最新成就

展示以及浅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既切

题,又激情,从而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实

际教学中,效果也是较好的.既符合青少年学生

由近及远认识外在事物的学习规律,也能快速地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高昂的精神

状态进入历史学习情境.

【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

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点题:

主要

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

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年已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

告诫全党:

(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

亡国.”

——

《邓小平文选》第2卷

粉碎”四人帮”以后,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

痛的动乱是结束了,但中国向何处去?

两年时间

中,国家在徘徊,人民在思索,终于,我们的党再

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

出了时代的强音;伟大的中国于无声处报春雷.

(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

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

[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

央领导集体.

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

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

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

新的东西.”三中全会”有”三新”.

①新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

38

道路.

②新时期:

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

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③新领导: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第二代领导集体.

设问:

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做出

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而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的重要前

提.从这一点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

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创

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

(幻灯片)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

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邓小平文选》第2卷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

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

系.

点评:

郭老师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寻找新路,中

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板块.在”寻找新路”这一

板块中,首先,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

记忆;其次,引导学生将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

策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其创新(如理论的创新,决

策的创新等);再次,通过探究:

”它对于中国人民

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进一步加深认识,十一届

三中全会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贫困生活,而且

激发了中国人民思想的活力.应该说,这种激智

教学,既符合历史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

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编排又

能使不同模块的专题史教材得到有机的结合.

【学习第二个板块】

中国特色:

改革的历程和成功(点题:

主要讲

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设问:

(幻灯片)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

案例分析

步?

[引导学生探究]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

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

的.

①农村困境:

当时广大农村有二亿五千万人

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改革

迫在眉睫.

②基本国情: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

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

定.

③农民首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

出改革第一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

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幻灯片)

小岗村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

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

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

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分田单干,

包产到户就是资本主义——这是何等的风险

啊!

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创造了奇

迹,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之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3年初,全国

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农村出现了新面貌,农民走上了

富裕路.

设问:

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

关键是

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民的创造性.)

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

改革.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如何增

强企业活力?

改革所有制形式;改革管理体制;

改革分配制度.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等城

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

经济高速发展.

点评:

在”中国特色”这一板块中,教师采用问题教

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

村起步?

”“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

关键是

什么?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改革前中国农村的状

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社会问

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安徽风阳小岗村农

民的改革壮举,了解农村率先改革的意义,而且

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改革之志.这样,历史教

学的励志功能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第三个板块】

和平崛起:

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

初步形成(点题:

主要介绍对外开放)

邓小平1978年曾说:

(幻灯片)”环顾全球,

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

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

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

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

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

《邓小平文选》第2卷

“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

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

么的艰难.禁区突破,国门打开.深圳人民放胆一

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进发出来.

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

现代化城市(图文显示).

课堂讨论: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小结]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

”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

才是硬道理.”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

的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步: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

第2步:

开放沿海14个城市;

第3步:

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

案例分析39

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

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

第5步: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第6步:

内地开放.

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

”1979年那是一

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

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

“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

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中国

已是L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小结】对外开放的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

本模块主要探讨了我国自设立深圳等经济

特区以来的对外开放的基本过程,从而说明”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样

的处理尚嫌粗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的对外开放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

主义经济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深

圳特区设立是其标志;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上海浦

东开发开放是其标志;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以

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环渤海

地区的开放是其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对外

开放过程中的阶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将有助

于学生加深对开放过程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改革

开放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

精神面貌.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

启示?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

摘煽?

[课堂习作】

围绕”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

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

要求:

①联系实际;②所写问题角度要小;③

相互合作,相互评价.

总评:

对于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说,知识与能

力是基础.从认知心理学来说,历史知识有三类:

是事实性知识,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二

是关系性知识,指历史本质,概念,规律.三是指

价值性知识,指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教育价

值.因此,本教案注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并以此为起点,由浅入深,进而探究历史真谛以

形成历史意识.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于一

系列问题的合作探究,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

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应该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性.

(1)从学生可感的现实变化入手,进入对本课

的学习,突出一个”情(孕情)”字;

(2)从知识层面

入手,进入对思维方法的学习,突出一个”智(激

智)”字;(3)从物质的层面入手,进入对精神的追

求,突出一个”志(励志)”字.稍有不足的是,本课

在”和平崛起”环节未能对于对外开放过程的阶

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小结环节未能从帮助学

生构建学习体系进行必要的归纳,如贯穿于三个

板块之中的主线是变革,有农村和城市的巨变

(这是现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巨变(这是原

因),而改革带来的本质变化是观念的巨变.

【作者简介】郭仁贵(1970一),男,高邮人,高邮中

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

究.

杨志才(1955一),男,扬州人,扬州教育

局教研室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

究.

【责任编辑:

王公悫】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

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

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然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

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原载《世界历史}2007

(1)作者赵士国

40案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