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730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4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4)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2018·吉林中考真题)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2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增其旧制____________

(2)薄暮冥冥____________

(3)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

(4)忧谗畏讥____________

(5)微斯人____________

127.翻译下列句子。

(1)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

他们“忧”的各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129.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否做到?

为什么?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案】

126.规模迫近国都批评指责如果没有

127.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128.“先天下之忧而忧”,“忧”的是国民,是国家大事;“感极而悲”,“忧”的是个人的得失,环境的变迁。

129.示例:

①能。

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

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

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能。

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

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2016·重庆中考真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

(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

13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2.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3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30.

(1)书信

(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31.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32.C

133.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019·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

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

相差根远。

②开:

开导,启发。

③古奥:

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

数倍。

⑤影响:

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

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辩:

荒谬邪僻。

⑨《左》《国》:

《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

丰美有文采。

⑪曹:

辈。

⑫拱璧:

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

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

散播。

⑮举:

举出。

⑯去:

距。

⑰枵腹:

腹中空虚。

⑱极:

通“亟”,急。

1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

(2)若朝华夕落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4)然后思通其义蕴

1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136.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137.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34.固:

本来;若:

像;尽:

全、都;通:

通晓、理解。

135.

(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136.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137.

(1)读书务求成诵

(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138.(2019·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

“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A;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3)A;

(4)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

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019·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3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4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

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

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1.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答案】

139.D

140.B

141.

(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

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2019·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鸣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4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4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4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14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4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42.C

143.B

144.B

145.

(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146.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评卷人

得分

三、对比阅读

(2018·安徽中考真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

“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47.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

(2)小惠未编编:

(3)必以信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及:

14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49.(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50.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47.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148.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49.对话(语言);对比

150.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2017·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

地名。

②幔亭峰:

山峰名。

15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溯:

__________②属引凄异引:

__________

③不及返顾顾:

__________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

__________

1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15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15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

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51.①逆流而上②延长③看,回头看④就是

152.A

153.

(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154.第一问:

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第二问:

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