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7375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docx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考研经验:

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中医综合的复习,开始是面对茫茫书海手足无措,渐渐有了经验,时间却已经不多。

因此希望把我复习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我考的也不是很好,经验也未必实用,但毕竟是过来人语,希望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髙的方法

要说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真题。

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

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髙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

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髙。

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

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

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

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貞•题呢?

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而上的很多貞•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

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

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貞•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

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

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

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

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

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

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而四个选项。

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彖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囤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

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

最经典的例子:

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

考过n多n多次。

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竹”“久视伤血”。

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

所以把真题掌握好很重要。

另外在复习真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错过的题要反复做。

我和我的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发现当时怎么错的,过一阵子再做,错的一摸一样,那当时那一遍就相当于白做了,因为说明那个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

我们的整个复习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哪里不足,然后掌握它。

如果当时做错的现在还错,那当时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了。

要是能将真题以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我觉得60%的分数拿到没有问题。

不过还要注意,中基、中诊重题率相对较髙,中药、方剂、中内重题率就低了,因为这几科内容很多,命题点很多,但大致方向是一致的。

比如方剂喜欢考功用,今天考这个方子的,明天就考那个方子的。

做真题就是要从真题中把握命题规律。

当然了,真题全部掌握不代表万事大吉,每年都有新题,上面也说过,只能保证60%的分数。

但是真题熟练掌握的,很容易就能耙握命题方向,真要看起课本来也能抓住重点。

事实上,真有决心和毅力将真题熟练掌握的,通常复习的都比较好。

P・S・每年考试情况可能不一样,今年真题的重题多,明年就不一左了。

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真题抓重点。

二、具体每科的复习经验

至于每一科具体而言如何复习,我的建议是:

先抓重点,再看其余。

中医综合一共考六本书:

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

我当时用的就是老牛耕地的办法,每本书都从头到尾的看。

现在看看.吃力不讨好,费时间效率低,看过的很难记住,而且严重影响了英语和政治的复习。

如果再让我复习一遍的话,我会采取抓重点的方法,即每本书先把重点的地方看全看好了,这就抓住了考试的重点,对于考试就有底了。

这相当于有了骨骼。

有余力的,再往上而填血肉。

(一)中基

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做真题很重要。

基本上每年都有很髙的重题率。

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真题上都有。

这科我没啥好的经验,所以就不多说了。

(二)中诊

上篇,舌诊、脉诊每年必考。

这两部分必须看熟。

脉诊一一先背过后而那个表格,即7版教材118页那个表格。

每种脉的脉象、主病,以及浮脉类有哪些,沉脉类有哪些等等,都要记淸楚。

但是死记硬背容易忘。

不好理解的需要借助前而的讲解。

比如促.结、代脉。

这个表格背过了就有底了,再看其他的。

主要有:

1、脉象的胃.神、根各自的含义,就一句话,很容易记住。

2.《脉经》《难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中寸关尺各自代表什

么,有一年考了《难经》中右寸主肺与大肠。

3、120页相兼脉主病。

4.121页各种真脏脉,这个虽然临床上n多年都碰不上但是考研特别喜欢考。

十怪脉、七绝脉(这两个需词书上没有,看真题解析),各自的脉形、意义。

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可以看真题的解析,一般的真题书上都有。

5.妇人脉与小儿脉。

内容都很少,看一遍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看完了这些脉诊就差不多了,不放心就再从头看一遍,看到有什么觉得可以命题的点就记一下。

但这些重点要记住。

舌诊一一这部分是看起来最晕的,没别的办法就是要好好看。

看的时候最好抄下来,左边是舌象,右边是意义,要抄的很细,比如淡白舌,不仅要抄书上的临床意义一条。

下而的淡白光莹、淡白湿润等,也都要各列一条。

然后就是看着左边想右边,看着右边想左边,直到看熟为止。

整本中诊最难复习的部分在舌诊,所以这部分要花时间。

上篇诊法除了舌脉外其他部分的命题点也都很多,看真题就差不多有个脉络了。

中篇的辨证,当时我们学的时候,老师有很好的笔记,我是照着老师的笔记复习的。

其余没什么好的经验,就不多说了。

不过我感觉,这一部分对于以后中内的复习很有好处,所以推荐大家背目录,尤其是脏腑辨证那一块,把每个脏腑的证型都记住,整个中医复习的框架就有了。

(三)中药

中药实在是一个长期枳累的活儿,因为它不但内容多而且考得细,因此常看课本是正道。

而且很麻烦的是,中药是前五科中真题的重题率最低的。

至于要应对考试.我有以下建议,那就是“七步4T。

第一步,把每味考纲上规左的药的功效一条背过,滚瓜烂熟。

这是整个中药复习中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中药复习一半的任务就完成了。

最好先背目录,哪一位药属于哪一类,4

这样会省一些事。

第二步,根据考纲,背相关药的来源。

背的时候看着目录,把要背的药标记出来,然后看着药需,想药的形态,它的用药部位是什么。

一般背部位就够了,至于植物所属的科属,很多年前年考过一次,再没考过,可以先放一放。

着重要鉴别的是根和根茎、种子和果实。

比如女贞子是果实、地肤子是果实、马钱子是种子,等等。

其实来源历年考的就少,但考纲上既然规定了还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来源并不难记,如果学过中药鉴立学就更easy了。

基本上看过一適,把不好记的、容易混淆的抄下来,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第三步,背药性。

这个个人情况不同,量力而为。

要说明的是药性这东西每年最多一道题,而且常常是有中医基础的人都能做对的,所以在药性上花的时间要慎重。

四气的话喜欢考特殊的,比如川楝子在大队辛温行气中唯独属寒。

归经的话似乎(只是似乎哈)喜欢考理气药。

另外也喜欢考这样的:

某一大类药有特殊的归经。

比如补血药多归心肝经。

第四步,背应用。

应用的内容非常庞杂,看起来无从下手。

但仔细看看命题,其实他的命题点有规律可循。

因此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遍看应用的时候,拿着红笔划重点。

画什么重点呢?

1、特姝应用。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背应用应该不难,要拿着功效对照下而所列的应用,一般都很好理解。

而且每种应用后都会出代表方,可以凭此代表方加深记忆,又可以兼复习方剂。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特殊的应用,比如金银花治痢疾,苍术治目盲,考试最喜欢考这个,中规中矩的反而考得少。

2、特姝话语

比如,“……之要药”“不论寒热皆可配用”“善于……以及一些特殊评价,如“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这些通常都是一味药区别于大队同类药的特殊之处,相当于它们的个性,要十分注意。

这样画完重点之后,平均每味药都有一两句话,后来再看的时候就要着重看这些。

第五步,背用法用量。

用量的话喜欢考贵重药、有毒药、芳香药、动物药等,总之是非常规药量的用药。

我看的时候就是把这些药都标岀来,然后抄下来背。

抄下的大约占需要背的药(考纲上规定要背用法用量的)三分之一。

背的时候也不用死记硬背,背过在哪个区间就行了,比如麝香是0.03-0.lg,那就是在0.01-0.1之间。

蟾酥在0.015-O.O3g,也是这个区间,但比麝香还少。

一般考试就考个大概,在哪个数量级上。

煎服方法哪些是重点也很淸楚,不必多说。

第六步,使用注意。

重要啊.不多说了,该怎么办你懂的。

第七步,鉴別用药。

如果前而的功效应用都背好了,这个就不难,看一適就够了。

这七步是针对各论来说的。

我的经验是按这七步走,即先背所有的来源、再背所有的药性.等等类推,而且最好看着目录背。

而非看一味药,就把它的来源、药性之类的全都背了。

这样一是容易晕,二是容易漏。

但不同人方法不同,我仅仅是个人感觉。

对于基础不牢且时间充足的同学,还是先把课本从头到尾大体看一遍,再按照这七步定比较稳妥。

否则没有基础一上手就开始背,要记住比较困难匚

各论部分真题的重题率是比较低的,因为知识点太多了。

但总论部分就要借助真题了,而且真题重题率很髙。

因为它的命题点就那些。

不多说了,对着真题找重点就行了。

其实学习中药就像认识一个一个的人,他们的名字长相性格脾气、适合干什么事有什么活儿可以让他们干,以及各自还有的特性,等等。

每位药都是完整有个性的,等着你去了解去熟悉,每多看一点,就对每个人有更完整的了解。

而非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很枯燥的等着你去记忆。

就好比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里“用药如用兵”的比喻,作为医生要调兵遣将,当然要对手下的士兵有所了解。

带着这样的心态看中药,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四)方剂

复习方剂的时候我很痛苦,因为一翻开课本,好多内容啊,这也觉得应该看,那也觉得应该看,最后弄得头晕脑胀,啥都不想看了,就把书扔了。

过一阵子翻翻真题,又看看课本,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方剂的命题规律太明显了,看课本时看那几个地方就够了。

哪几个地方呢?

一、组成+用法

二功用

三.主治

这三个地方的内容,可占到命题的80%以上。

至于有的时候还会考到某方中某味药配伍的意义。

我当初就是被真题中的这种题吓到,以为方解全部要看,结果看的晕头转向,还什么都记不住。

后来发现,这种题考的并不多.而且即便看了,也未必有效果。

因为一是不同教材说法都不一样,有的我看过了,一样做不对。

二是出题人一般水平是比较髙的,不会岀争议性很大的,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做对的。

三是有一定重题率。

所以看方解这一部分可以放一放,把上而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先掌握,再来看这部分。

具体的一些地方下面会说到。

转过来再看这三个地方,就会发现内容并不多。

今年要考的方子是240多个,每个方子就这么两三句话,比中药少多了。

因此对于方剂的复习,我的建议仿照中药,也分这几步走。

第一步.背方歌。

第二步,背功用、主治Q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步都是要背到滚瓜烂熟,一字不差才可以。

方歌不用说了。

功用一条,考试常常考原话,而且经常把很相似的几句放在一起,因此试图从组成中推出功效的做法并不稳妥。

至于主治,第一句即主病当然要背熟。

后而的症状不用背,但也要看熟,能认出来是哪种病哪个方子,因为考试常常是把这一句拿出来让选方子。

另外有的方子在症状之后还偷偷摸摸的来一句:

“以及……”“亦治……”看得快的很容易漏过去,殊不知考试会从这里命题。

比如开窍剂的那几个方子。

第三步,在方歌上标注。

背过方歌不算完.因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事等着呢。

因此要在方歌上将相关的东西标出来。

标什么呢?

1、药名

虽然方歌上有药,但这个药不够淸楚。

我把容易混淆的列在下而。

枳一一枳实、枳壳

桂一一肉桂、桂枝

地一一生地、熟地

前白前、前胡

丹一一丹参.丹皮

姜一一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厚朴温中汤)

草一一生甘草、炙甘草

香一一木香、沉香、檀香、青木香等,

蔻一一白蔻仁、肉豆蔻.草豆蔻(厚朴温中汤)

牛膝一一川牛膝、怀牛膝

荆芥一一荆芥、荆芥穗

瓜篓一一瓜婆仁、瓜萎实

萸一一山茱萸、吴茱萸

大腹一一大腹皮、槟榔(实脾散)

贝母一一川贝.浙贝

木——木香.青木香

冬天冬、麦冬

芍白芍、赤芍

可能还有遗漏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上述列举的,以前9个比较重要。

这是我标注的。

教材不同可能方歌也不同。

2、遗漏的药

方歌中的药不一左是全的,比如苏子降气汤。

因此一泄要对照课本以及下面煎服方法,把遗漏的药标注在旁边。

3、特姝药量

考试要考药量的话,一般考经方的,比如旋覆代赭汤。

经方中药量特别大的要注意,比如吴茱萸汤中的生姜,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另外就是特殊的比例。

不会很多,顶多十个。

我想起来的:

当归补血汤中黄罠:

当归=5:

1;当归六黄汤中黄罠:

他药=2:

1;麻杏甘石汤中石膏:

麻黄=2:

1:

左金丸中黄连:

吴茱萸=6:

1;大补阴丸滋阴药:

降火药=3:

2;等等。

这些特殊药量也要标注在方歌上。

4、特姝煎服方法

比如今年就考了小柴胡汤去滓再煎。

再发表一下评论,我觉得这几年对经方的考察越来越频繁了。

比如药量、煎服法、还有最让人头疼的加减法。

基本每年都有经方的题。

所以大家一左要重视经方啊。

每一首方子需要标注的都不太多,直接标在方歌上即可。

标注完了以后,在把方歌背完的基础上,就把标注的这些再背过或熟悉。

做完了这前三步,基本上方剂部分80%的知识点就有了。

剩下20%的分数,要想通过看课本的方式全部稳妥的拿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课本内容太庞杂。

但是有选择的看书做题,拿到这20%的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

这20%的命题点在哪里呢?

1、君药

2、某些药在方中的作用

3、方子的治法,比如培土生金,金水并补

4、加减法

5、病机,很少很少考,考了的也是一看就会的

针对这几条,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真题。

如前所述,方剂的貞•题重题率相对较低,而重题的部分大多是在这几个方面。

所以复习这几个方而最先做的是真题。

做完了真题,这几个方而60%的分数拿到也差不多了。

还不放心的,可以照以下方法再复习。

针对君药,有余力的可以把每个方子的君药背过。

应该不难背,因为大多数在方需中就有。

至于那些君药和方名不一致的要着重注意。

如炙甘草汤。

这些真题上都有。

针对某些药在方中的作用,真要仔细看书,跟大海捞针差不多。

不过看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特殊的。

我个人觉得看真题比较好。

针对方子的治法,可以看方解的最后面。

一般一个方子就一两句话,能把这句话和方子联系起来就行。

针对加减法,我没什么好办法。

只能关注一下经方的加减法。

可是有一年还考了二陈汤的加减法,真是没办法。

病机很少考。

复习方剂时很痛苦。

其实考完之后回过头来想想,给方剂命题的老师也挺难的,尤其是想岀点新题,很不容易。

方剂不像中药,随手拈来都是题,还不重样。

方剂的命题点就那么多,要想在方解上出点新题,又怕争议太大,所以只能在出过的题中找。

因此大家复习也不要压力太大,从重点入手就好了。

个人感觉方剂是最好复习的一科,因为命题什么的很有规律。

方剂的部分就说这么多吧。

这里只是说了我的经验,未必对每个人都实用。

而且我复习的也不是很好,现在不过是回过头来,想,要是我那时怎样怎样复习就好了。

所以大家看看便吳,不要太在意。

PS我复习所用的教材是“新世纪全国髙等中医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蓝皮的.方歌可能与五年制教材不一样。

(五)中内

中内也是很头疼的一门课。

我同学评价说一一“常看常新J意思是每一遍看都跟新的似的,先前复习的很容易忘。

这门课.很靠能力.死记硬背一般不好用。

比如他出哪一种病哪一个证型的治法是什么,要是全都背过,不是要人命吗。

但话又说回来,要是能力比较好,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关于这门课,我不敢多说,唯恐动辄得咎。

因为系统庞杂,我若说得太简单,就怕同学遗漏。

所以仅仅简单说说经验。

大家不要太在意我说的。

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下。

一、每个病的证型。

我当时是仿照方歌的方式,变成歌诀来背的。

比如耀闭:

“膀胱肺肝浊脾肾。

”当然我编的不好,个人会有个人的方法。

这样看起来似乎繁琐,还不如靠理解来背诵。

实际上背多了就知道,病与病之间很容易混淆,而编成歌诀来记不容易忘。

中医内科学一共才51个病,每个病一句话,再加上是自己编的,很容易记住的。

2.每种证型的代表方。

把每种证型的代表方抄下来,左边一列,右边一列。

背的时候看着左边想右边,把每种证型的代表方记住。

注意写代表方时不是把明显列岀的那个方子记住就行了,底下的加减法中常常有大量的信息,会列出一些方子。

这些方子是近年来常考的地方,所以抄代表方的时候一左要把下而提到的也一并抄上,并且弄淸楚适用范围。

注意,我以上所说的两步仅仅是记忆的方法,但实际考的时候,他常常是列出一系列症状然后让你辨证选方。

所以一能要看书,能辨出证来,否则上而的就白背了。

三、每种病(不是每个证)的病机、治法。

病机一句话,加上所涉及的脏腑匚治法一到三句话不等。

都是要好好记忆的。

与其他科不同,方剂中药死记硬背的东西背过了,80%的分数就没问题了。

但这门课,以上三步走完了,顶多能拿一半的分数。

还有大量的命题点在哪呢?

我大体列举一下。

1、历史沿革。

这个每年至多考一道题,但是知识点巨多无比。

真要复习的话,不要信考纲上列举的那几个。

不要以为那些就是范实际上考到的没有几个是从那个范用中出的。

所以考试所覆盖的范用其实是整本书中所有病的历史沿革。

真要想把这个分数拿到手,只能看和背。

多看书,直到看熟为止,再重点记忆。

我当时吃亏在在这个上面花时间太多,所以大家要把这个部分往后放,有了余力,比较从容的时候再看这个。

2、病因。

这个考得不多,但也会考。

死记硬背是没用的,只能靠理解。

注意特姝的,比如樱病的水土因素,心悸的感受外邪。

看病因病机的时候,每一条都跟这个病联系一下。

比如心悸的几个病因,你就想象,一个人过度劳累,心悸了,好理解。

情绪不对了,心悸了,好理解。

感受外邪怎么心悸呢?

对了,风湿性心脏病就是个例子,好,这个也理解了。

这样做题时再碰上相关选项就能选出来。

3、病机。

除去上而所说病机一句.涉及脏腑一句外,病机中的命题点还是很多的。

比如预后转归就常考。

多看多理解啊。

4、诊断。

考得不多。

5、辨证。

常考的是辨证的纲领。

6、每种证型所列治法。

这个考的也很多,和病机不相上下。

复习这个我觉得没办法,死记硬背完全不可能,只能理解。

有一个不成熟的窍门是参考对症的方子理解。

比如今年的一道题,记不淸了,大概是出了一组症状,问治法。

底下的四个选项很相似,光靠分析难以选岀。

我就想起这个证不是血府逐瘀汤主治么,就按照血府逐瘀汤的治法选了,回去对照一下果然是。

总之,这门课多看书是正道。

看书看得熟了理解了,才算复习好了,死记硬背的那些不够用。

其实我们要上临床,自然要对每种病有全而透彻的认识,多看点有好处。

由于这门课复习时确实没总结出多少规律,再加上没把中内书带回来作参考,所以这一部分写得很不好,大家看看就行,别太当貞大家多看真题,从真题上总结命题规律。

这门课可命题的点很多,因此重题率相对较低,大家不要指望通过做真题掌握知识点,而是要通过真题把握命题的规律,关注没考过的知识点。

当然,真题都是要掌握的。

(六)针灸

这门课很特殊,因为它是从07年才开始考的,而且知识点很多,所以几乎没有重题率,年一个样。

但是大家也不要害怕,因为他所考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

对于针灸专业的同学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基本不用复习。

对于非针灸专业的同学,凡是上过针灸课的,也很容易知道重点在哪里。

对于他的考点,大家要以考纲为准。

因为不同的学校以及专业教材可能是不同的,而命题者所依据的似乎是绿皮的七版五年制教材。

有的教材可能还有头针耳针等内容,但这些考纲上没有,是不考察的。

还有这科与中基的经络部分是相通的。

中基强调经络循行,这里强调脸穴,所以要把二者融会贯通。

对于他的考点,考纲上说的很淸楚了。

其实内容并不多,该死记硬背的好好背过就行,我只发表一下个人感想。

1、关于最后一部分内科病症的治疗,真要好好复习起来,可能会占去针灸复习时间的一半还多,但他最后考试时涉及的分值不超过10%。

而且内容那么多,复习完了不一泄能记住多少。

而做题时,基本还是靠能力。

所以这一部分不要死记硬背,大体看一適没有太磕磕绊绊不能理解的地方就行,真有余力了再回过头来好好看。

真正占分的地方在前而,而且并不难复习,都是最基本的。

2、脸穴总论、各论、针灸治疗原则等一看就是重点。

这里提醒大家不要忽略刺灸法之类。

不要看着他长得不那么严格就觉得不是重点,事实上每年都命题。

因为命题时似乎都是有分值分配的,每个章节必须出多少逍题。

我今年就吃亏在没好好看刺灸法,涉及的题就做错了。

所以提醒师弟师妹千万注意啊。

3、十二经脸穴主治概要那个表格灰常灰常重要啊,一泄要背熟。

此年年必考之处,兵家必争之地。

4、关于踰穴的主治,背起来也真是很让人朋溃的。

参考内科病症治疗部分的看法,以融会贯通的理解为主,有时间再好好背。

真正命题的大头在2、3点所提到的部分。

这些部分复习起来需要的精力占整个针灸复习的50%不到,分值却在80%以上。

所以对于复习的同学,尤其是时间比较紧张的同学,一定要学会抓重点啊。

关于中医综合的复习就说这么多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经验,何况我自己考的也不是很好,只是回过头来反思,如果再让我复习--遍,我会这样复习。

因此以上的东西大家不要太在意。

学习贵在自觉,从自性中领悟,外在的经验只能作为助益,貞•觉得有用,就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计划中。

我写这篇东西,只是为了强调抓重点的重要性,对于准备考试而言,我所说的东西,大多是重点,而非全部,所以多看书永远是正道。

何况我所说的,是应付考试方法,不是学习之道,望诸君知我用心。

愿各位考研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