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7523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之光(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之光

编辑:

孟子琦

这个专题的几篇作品类型不同,特点各具,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较强的:

基本上涵盖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在本板块教学时,可以与前两个板块打通,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说明文的学习,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能看清文章是如何由主到次,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来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学习如何汲取观点,搜集论据;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说明文知识,例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

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并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

概括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观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3.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导入:

19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森林里,一个大学生正围着一颗老树转悠。

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面蠕动,便急忙拨开树皮,只见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

大学生立即抓住这两只虫子,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他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

看着这些奇特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他只顾看着手里的甲虫,早把嘴里的甲虫给忘记了。

嘴里的甲虫终于憋不住了,它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液,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

他这才想起嘴里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中,然后洋洋得意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日后的“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这只幸运的甲虫后来也被命名为“达尔文虫”。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达尔文以及他的“进化论”。

二.走近作者达尔文。

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还有谁知道达尔文的有关情况?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

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教师补充:

达尔文本来是个神学论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创造的,物种时不变的。

1835年,他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海军考察船“贝格尔号”作了5年的环球旅行。

在途中他亲眼见到的大量事实与他原有的观点大相径庭,使他彻底跳出了神创论的旧范畴,把进化论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

达尔文为人坚忍不拔,虚心好学73岁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他对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物种起源》绪论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读一读,拼一拼,说说他们的意思。

琐屑审慎趋向札记传布

琐屑(xiè):

琐碎

审慎(shèn):

周密而谨慎

趋向:

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札(zhá)记:

读书时摘录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

传播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的文体。

一般由作者自己写作。

读完课文,请问:

达尔文在这篇绪论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

主要写了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等

3.按照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该怎么分?

第一段(1-4):

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二段(5-9):

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四.筛选信息

阅读说明文,主要是能了解、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有关观点,要能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找到相关段落或句子,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拓展。

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寻找或归纳。

1.阅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

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

2.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段中心句。

4.阅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写作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1.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主要句子:

经过5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2.

(1)我的工作即将结束,加上健康很坏,所以要早日出版。

(2)华莱士先生写了关于进化论的论文,促使达尔文要尽早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主要句子:

……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3.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整的。

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4.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五.小结。

我们只学习了1-4段,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课文后面有个练习题,我们可后去探究一下,进一步认识达尔文的这种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进一步体会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

作者是谁?

《物种起源》绪论达尔文

2.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观点的?

请找出相关词语。

(1)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2)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二.昨天我们主要运用筛选的方法,通过寻找相关语句,找到了达尔文提前发表的两个原因,并从中感悟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今天我们再来筛选有关信息。

1.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2.为了解决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达尔文在第六自然督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达尔文在第六自然段中提出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

请问是什么方法?

达尔文是怎样评价这种方法的?

nbsp;

3.分别找出第七、自然段的各两句中心句。

4.阅读第九自然段,归纳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有哪些。

明确:

1.把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归为“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唯一原因是不合理的。

2.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为给了解这个难题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和最安全的指导;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3.我把“摘要”的第一段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此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

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

4.

(1)物种不是不变的。

(2)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

(3)“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三.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看课文练习2,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神表现作用。

1.“当时”与现在相比较而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结论可能会有变化发展。

“当时”一词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审慎谦虚的精神。

唯一可能,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两个词语同样体现了达尔文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2.经常,虽然不完备,这两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刻苦钻研,亲身实践的精神。

3.至少是可能的,这个结论是作者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得出的,它强调了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坚信和毫不动摇,表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坚定信念。

四.小结。

《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

①马克思:

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

②恩格斯: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③李卜克内西:

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喧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④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论据。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后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⒊领会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⒋认识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培养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教学难点:

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和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原子弹的爆炸,“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从地球扩展到太空,当人们为这些物理学成就而陶醉时,却突然发现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太少了。

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让人类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基因的文章。

请大家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人类基因计划。

二、研习新课:

⒈把握内涵

⑴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表述是不是定义?

为什么?

明确:

原文中不是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因为它并没有揭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本质和内涵,而仅仅表明了它的重要意义。

⑵结合相关信息给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严格完整的定义。

明确: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科学工程。

⒉提炼信息

划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捕捉其中的重要信息,形成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说明对象的综合理解。

讨论,明确:

第一段中“重大工程”“科学计划”,第二段中“具体目标”“基础”,第三段中“意义”,第四段中“规模化”,第五段中“序列化”,第六段中“以序列为基础”“特点”,第七段中“信息化”,第八段中“医学化”,第九段中“产业化”,第十段中“人文化”,第十一段中“冲击”,第十二段中“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第十三段中“共同财富与遗产”,第十四段中“隐私”,第十五段中“自然进化的产物”,第十六段中“知情权”,第十七段中“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十八段中“基因安全”。

整合以上信息,形成综合理解: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科学计划。

其具体目标就是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的基础。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及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来归纳。

该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人类共同的基因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基因对整个人类都是平等的,是人类共同财富与遗产,基因信息是重要隐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应该保证公众对基因与基因研究的知情权,防止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确保基因安全。

⒊把握思路。

⑴从标题入手,结合关键信息,把握本文的结构并揣摩这种结构的意义。

讨论,明确:

文章标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分为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本身,二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据此,可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与目标(第1-2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第3-18段)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结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读者先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概况,再通过条分缕析地介绍,使读者更清晰更具体地认识说明对象的内涵和本质。

文章从第3段到第16段,从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医学化、人文化主要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导向性意义,即给人类带来好处。

具体表现为促进实验方式的改变和科学家素质的提升,促使生命科学更加成熟,获得更多的准确信息,有利于延长人的寿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触发人们更关注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建立符合人文,又与自然和谐的新文明。

文章的17-18段,重点谈论基因组计划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安全影响,即它可能会造成的恶果。

基因组信息一旦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会被滥用或错用,将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⑵整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探讨文中提出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问题。

既然自然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会造福于人类,也会造孽于人类;那么,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它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一梳理,并探讨这样阐述的意义。

讨论,明确: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阐述了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可能的危害,显得全面而客观。

作为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是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正义行为,所以本文阐述的重点在于基因研究的“好处”;但鉴于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基因研究的风险也是不容易忽视的重大问题,因此作者也毫不隐晦地指出其可能出现的危害,冷静而中肯,体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道德良知。

⒋感悟思想:

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

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甚至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就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

也就是说,凭借基因,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基础。

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个问题应当辩证看待,基因图对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在身体疾病暴发之前,能够通过基因图预先了解身体发展状况,以便有效控制和及早治疗。

而基因图对于个体性格发展具有“双刃剑”性质,积极作用表现在个体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能够在后天环境中有针对性进行矫正和训练,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消极作用表现在个体预先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会夸大先天条件而不思改进,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从而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⒌辨明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除了运用恰当的说明结构,还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⑴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明确:

列数字: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

“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异性生物灭绝武器。

举几个例子:

……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⑵本文有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应该说没有严格的下定义。

文章的第一节是作诠释。

追问:

请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追问:

如果将开头换成以上我们概括的定义,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是一篇科普报告,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总结:

本文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取得良好的说明效果。

如开篇运用下定义的方法,使人们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了初步的认知,显示了科学的严谨和严肃。

末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而在第十二段把人类比作“大家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显得轻松而有趣味,使文章张弛有度。

末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使要说明的事理更稳固可信。

⒍形成共识:

作者在文中说“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这是为什么?

由此表明了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什么的意识?

分组讨论,明确:

作者认识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担心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者人类公敌手里,将导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

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会在语言上给生物恐怖主义者以暗示,造成“基因原子弹”的爆炸;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人文性上远远超过曼哈顿原子计划,防患于未然。

由此表明,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人文意识,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同样也会“造孽”。

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引导,向着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努力。

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之一。

三、布置作业:

⒈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⒉完成练习册

附:

㈠板书设计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杨焕明

说明结构: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与目标(第1-2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第3-18段)

说明方法:

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写作主旨:

科学研究是“双刃剑”

教后记:

奇异的自然

内容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清说明顺序,说出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文体特点:

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4.指导学生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一组有关荔枝的图片,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今天,我们来走进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科普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

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语出明朝陈辉的《荔枝》。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三.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朗读黑板上的几个词语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粗糙绛囊果脐贮藏枕藉吹嘘萌蘖啖

2.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哪些内容。

注意每段的关键句子,找出关键词来归纳。

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

龟裂片、片峰(粗糙)

颜色:

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

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大小:

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荔枝的生态

壳膜:

白色

果肉:

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

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花期: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产地:

中国南部

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3.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

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

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科技小品(科普小品)

2.这篇文章主要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由主到次,有实到虚,给我们留下来一个荔枝知识的整体形象。

其实我们学写文章,就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比如我们写一个艺术品,我们可以介绍它的来历,形状,特点,功能以及我与它的关系,这样由表及里,从主到次的介绍往往既使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又会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

比如我们写一个小动物,我们可以介绍它的颜色,形体结构,价值以及我与它的关系等。

3.第三,不管说明文还是其他文章,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什么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荔枝的,作者为什么不以“荔枝”为题目,却要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目?

南州,交代荔枝的产地;六月,交代荔枝成熟期;丹,红色,交代了成熟荔枝的颜色。

短短7个字,写出荔枝的产地,荔枝成熟的时间和荔枝鲜明的色泽;

又是引用明代陈辉的《荔枝》诗,使文章富有了诗意的美;更重要的是这个题目与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相一致,都显得生动、活泼。

二.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说明顺序。

作为一个研究语言的文科学生,我们更要紧的是研究文章是怎么说的,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说明的目的的。

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

1.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明确:

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

”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