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8039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史常识总结.docx

新闻史常识总结

10.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

三本书: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小报: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米怜:

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

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

《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

  

  黄远生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

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

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

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

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漂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新青年》:

  (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

陈独秀主编。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

《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

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理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

学会聘有两名导师:

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

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

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

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徐宝璜:

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

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

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

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中共“四大”评价指出:

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万份,最高达10万份。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政治周报》:

(1925.12.5—1926.6)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广州,由毛泽东筹办并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发刊词《<政治周报》发刊理由》。

第5期起,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

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期发行数达4万份。

共出14期。

邵飘萍: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

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

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

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邵飘萍被害后,《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

在北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央日报》:

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文版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孟余兼任社长,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的宣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反共拥蒋。

后停刊至1928年在上海再次出版,后又在南京出版。

中央通讯社:

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由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定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创刊号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什么力量最强?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创刊号上的宣言署名毛泽东,号召"由强权得自由",主张以平民主义(德谟克拉西)来打倒强权。

主张彻底研究学术,努力追求真理;群众联合,向强权者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

《湘江评论》每周1张4开,约12000字,"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深受读者欢迎。

第2期署名"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指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办法在于民众的大联合。

8月上旬,军阀张敬尧派军警查封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湘江评论》。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Major)等人集资创办。

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

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

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

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范长江,(1909年-1970年10月23日),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新闻记者,编辑。

民国时期《大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产党阵营,解放后担任《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

文革时期遭到监禁并受到迫害,自杀身亡(有争议)。

1978年12月27日得平反。

1991年,中国记者协会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答:

(1)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1分)

(2)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1分)

(3)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1分)

(4)1938年3月范长江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解放战争时期范长江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负责中央宣传工作。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1分)

29.简述当前国际信息交流的特点。

 

史沫特莱(1892~1950)

美国记者,作家。

1892年2月23日生于密苏里州奥斯古德。

曾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后到《纽约呼声报》工作,开始文学生涯。

1928年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来中国。

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建立了亲密友谊和合作关系,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

30年代初,曾协助“左联”开展活动。

1937年到延安。

后到山西前线,对八路军和根据地作了大量报道。

1938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动员并组织了白求恩、柯棣华等来华支援中国抗战。

同时活跃在抗日战场和敌后根据地,写了不少报道。

1941年返回美国后,继续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写作、演讲、募捐。

1949年被美国当局指控为“苏联间谍”而遭受迫害。

1950年5月6日在赴中国途中病逝于英国牛津。

按照她的遗愿,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一生著述甚多。

主要有《中国红军在前进》等。

重庆《新华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

统治区创刊的大型机关报。

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

创刊。

日出对开一大张。

同年10月25日迁重庆出版。

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

吴克坚、章汉夫等。

在武汉时期由中共长江局领导,在重

庆时期,由中共南方局领导。

宗旨为:

“在争取民族生存独

立的伟大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尽其棉薄提

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

速确实之实现;而于一切阻碍抗日事业之缺陷及弱点,本

报亦将尽其报急的警钟的功用。

本报愿与全国一切志切

救国的抗日的战士与同道,互相勉励,手携手地共同为驱

除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

”“本报更将尽其所能

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

”(《〈新华日报〉

发刊词》)该报曾在山西、广州、郑州、南昌等地设立分馆

和代销处,曾出版过华北版、太行版、华中版等。

1947年2

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共出版9年零1个月。

1947年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背景:

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彻底消灭封建以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全面展开。

在对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中,解放区报刊犯了不少右倾错误,还出现了不少失实报道。

这不仅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

经过:

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识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晋缓日报与反客里空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将《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推广到各解放区的新闻界。

新华社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深刻分析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发生问题的阶级根源与历史根源,此后,反“客里空”运动向纵深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

但是,反客里空运动也存在一些左的偏向,所幸这一情况迅即为党中央所察觉。

1948年,***起草了《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根据这一指示的精神,解放区新闻机构于1948年春普遍开展了一次对于政策宣传中“左”倾错误的检查活动。

1948年4月,***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作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2、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那就是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即全党办报,人民群众办报;(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应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战斗风格;(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意义:

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左右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丰富了党报理论,推动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

答:

(1)新闻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反映内容,反映结果符合实际。

(1分)

(2)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包括具体真实和本质真实两个方面。

(1分)

(3)具体真实是新闻真实性最起码的要求,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1分)

(4)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新闻报道不能仅仅要求所报道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真实,而应当尽可能做到全面、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即应力求做到对所报道事物的整体上的、宏观上和本质上的把握。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以前中共中央机关报曾经是《解放日报》(现在是上海市委机关报)。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毛泽东同志为该报题写报头。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报社迁入北京(当时的北平)。

同年8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二大的综合性报纸,每天发行量曾高达300万份。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报业协会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是国际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报纸之一。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答: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

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

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

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

《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

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

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

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

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

1898年8月8日停刊。

3、答:

《晋绥日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

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有的读者向《晋绥日报》投书,反映记者的有些报道失实。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当天报纸向读者作了相关的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虚假的新闻报道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答:

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前身在是1940年12月30日是开始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该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呼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