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83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

中外建筑史资料

一、画图题:

(每题5分)

 1、包斯校舍二层立面图 (参见教材近现代部分P72)  2、帕提农神庙东立面(参见教材古代部分P40)

  3、圣马可广场平面图(参见外建史图说P126)       4、朗香教堂平面图(参见教材近现代部分P288)

 

二、名词解释:

(每题5分)

 1、《建筑十书》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作为一本建筑学专著,提出了许多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思想、原则。

但最大的成就在于指出了“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这一原则,为欧洲建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两千多年来,建筑学有了伟大的进步,但都没有超越这一原则。

 2、让·努维尔

   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

其作品充分考虑法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当代高科技成果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其中,使其作品典雅端庄又不失时代特色。

其代表作品是于1987—1988设计,建于法国巴黎的阿拉伯世界文化研究中心。

并以此获该年度法国最佳建筑设计并一举成名。

 3、巴黎圣母院

   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的西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4、少就是多

   德国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1928年针对盛行的古典装饰提出“少就是多”(Lessismore.)的著名观点。

   少——工业化社会简约精神的体现。

他认为,在艺术造型上净化建筑,使之不附有任何多余的、不具有结构与功能依据的东西。

   多——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用新材料和施工方法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的简洁精确的一种丰富的效果。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体现了这一观点。

 

三、填空题:

(每题1分)

 1、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有很大的发展,在使用上分别出现了①(券柱式)、②(叠柱式)、③(巨柱式)、④(混合柱式)等几种使用方式。

 2、佛罗伦萨主教堂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鼓座墙厚(4.9)m。

为了减少穹顶的侧推力,还采用了①(双圆心形穹顶)、②(骨架券结构)、③(穹顶做内外壳)、④(穹顶底部设一圈铁链加固)等措施。

 

四、简答题:

(每题10分)

 1、简述巴洛克建筑的表现建筑动态的一些主要手法。

   

(1)平面上:

由于教堂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

因此,巴洛克式教堂多采用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平面。

   

(2)在空间上:

由于平面的特殊形状,则赋予空间(主要是内部空间)以凹凸分明、由曲面围合的各种动态感非常强烈的室内空间。

   (3)在外形上:

采用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圆形的雨罩与台阶,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疏密排列等来助长立面的起伏变化与运动感。

   总之,巴洛克建筑正是在这样一种平面上、室内空间上、外观上的动态的追求,强调一种追求新奇、标新立异,这样的处理往往使建筑的形体支离破碎,似乎有一种力在里面冲突挣扎,以“引起世人惊讶”。

 2、简述太阳神庙的艺术特色。

   太阳神庙的艺术特色:

强调崇拜,恩威并济

   a、实体部分:

采用雕像(法老),方尖碑(献给日神,象征太阳的一束光芒),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大门(墙体)之间对比(方尖碑的尖与墙体)。

主从(实墙为主)的构图处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统一的艺术特色。

实墙上的浮雕和门前长达一公里的圣羊像,突出一种气氛——宗教气氛。

   方尖碑,圣羊像,宗教的。

   大门,世俗的:

彩色浮雕,象形文字,程式化的人物,彩旗猎猎。

   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门的统帅作用。

   大门的尺度:

观赏尺度与使用尺度的巨大反差。

富丽、喧嚣、热烈的宗教气氛。

   强调恩的一面

  b、空间上:

塞满柱子的大殿。

   神秘,压抑的气氛

   神秘——光线,高侧窗

   压抑——柱子,巨大的尺度,密集的布局。

   强调威的一面。

 

二、论述题:

(30分)论述密斯流动空间与全面空间的艺术特色。

  流动空间:

   密斯认为,建筑空间不像已往习惯那样地是一个由墙面、屋面和地面像盒子似的,室内外空间绝然划分的房间;而是由一些互不牵制的部件——可以独立行动的墙面、屋顶和地面——分别组合起来,成为既可封闭,又可开敞或半开敞,或互相贯通的多种多样的建筑空间。

   典型实例: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Pavilion1929年),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

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砼平屋顶。

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该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砖石建筑的以手工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依靠钢、玻璃的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

在建筑空间和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

 全面空间:

   密斯认为,建筑物的用途是经常变化的,但因此把它推倒重来就划不来,所以我们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随从功能”颠倒过来,建造一个偌大的、没有障碍的,可以供自由划分的实用而又经济的空间,再使功能去适应它。

明确哪些是承重构件和不承重构件,逻辑地处理它们的形体表现。

就这样,他企图创造一种没有阻隔的大空间,以便随意改变隔墙来满足不同要求。

   典型实例: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该馆长67米,宽36.6米,没有柱子和承重墙。

顶棚和幕墙都悬挂在四榀大钢架之下。

设计教室、图书馆、展览室等都布置在这个大空间里。

仅用一些不到顶的隔墙略加分割。

一些独立的房间如厕所、贮藏室则布置在地下室。

中外建筑史题目

1、介绍一件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实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

目前的主体建筑除祈年门和皇干殿是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代建造的。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2、以具体作品为例,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项,论述建筑特点和成就。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教堂平面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3、谈谈建筑的民族性,对中国建筑的看法?

   建筑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等都是建筑中的重要因素,建筑的民族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和心理,和审美观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文化体系,反映出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

走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民族土壤作用十分突出,民族感情也非常强烈。

牢固,封闭,稳定的建筑审美,独特久远(e.g.对中国木构建筑这一久远的建筑体系的采用)。

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土壤,产生民族意识及惰性,在被动开放看到大千世界后,一种民族自悲感在生长,甚至重洋媚外,自组织消失,审美观念改变。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氏族公社时期到当代,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中,封建社会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和最明显的,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由百家争艳,到独树儒家,思想上就是一个飞跃。

在中国建筑中,层次分明,类型多样,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等都影响着建筑的形态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国当时繁荣,多样的建筑形态。

有奢华、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有形神兼备、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也有朴素、小家碧玉的民间居住建筑,这些在很大方面都是由建筑的民族性决定的。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一)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

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

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

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

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14、宇文恺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

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他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

15、李诫宋代建筑师,字明仲,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6、蒯祥、徐杲(gǎo)

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17、样式雷明末清初“大木”匠师。

清初主持设计故宫的改建,参与故宫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后在工部样房主持营建和设计。

后代子孙共七代都承续其业,举凡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雷氏之手,被誉称为“样式雷”。

18、梁九明末清初,著名建筑师,故宫太和殿的设计者。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1、巢居与穴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谓之“巢居”;北方为防严冬的风雪却掘土为穴,谓之“穴居”。

2、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5000─7000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主要遗址有:

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木骨泥墙),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

3、龙山文化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

父系社会已确立。

西安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

4、茅茨土阶以茅盖屋,夯土为阶。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西亳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2、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guǒ)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

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3、僭(jiān)越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

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

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4、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5、瓦的发明是在西周

重要知识点: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商——殷墟建筑遗址

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考工记》)、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春秋——秦国的宗庙(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和陵寝(陕西凤翔秦国陵园区)、砖的使用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墓阙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构建筑物。

阙的初期用途只是作为建筑群大门口处的标志,到后来人们逐渐赋予其更多的功能,阙起到了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

到了西汉,为了祭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重,以及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墓阙。

东汉则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代,墓阙则仅限于帝王陵墓专有,到了元、明、清三代,墓阙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了。

代表建筑有: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3、“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

前厅改为大寺,后院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4、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修建的,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典型的有: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应县木塔。

5、石窟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的佛寺。

著名的有四大佛寺等。

6、石辟邪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镇邪除凶的神兽。

石头雕刻的辟邪一般成对的摆在陵墓的神道上。

7、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重要知识点:

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

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秦——咸阳城、秦始皇陵、长城

汉——城市建设(汉长安)、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几件明器)

阙(四川雅安高颐墓阙)、石墓(山东沂南汉代石墓)

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建筑:

佛寺(洛阳永宁寺)、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石窟寺(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石刻(南京梁萧景墓墓表、河北正定北齐石柱)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五代、宋、辽、金)

1、安济桥(赵州桥)

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在河北赵县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

它是一座单孔石栱桥,跨度37.47m,有28条并列拱券。

在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这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

2、开封铁塔宋朝,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做外皮,是我国先存最早的琉璃塔。

3、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

宋朝、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在40米以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4、河北开元寺料敌塔

宋朝、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0米,是宋朝最高的石塔。

5、应县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6、《木经》《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五代喻皓所著。

《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大约一百年以后,由李诫编著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

重要知识点:

隋代——大兴城、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

唐代——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五代——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

宋代——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

辽、金、西夏——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明、清)

1、外八庙清朝,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十一座喇嘛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俗称“外八庙”

2、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称为“无梁殿”。

多用于放火建筑。

实例有: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3、窑洞山西、河南、陕西等地黄土地区挖土为横穴,用砖石衬砌成拱顶住房或在地面筑拱顶住房,统称为“窑洞”。

重要知识点:

元代——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

明代——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

清代——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二)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优势:

⑴.取材方便;

⑵.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⑶.抗震性能好;

⑷.施工速度快;

⑸.便于维修、搬迁;

⑹.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⑺.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

⑴.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⑵.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⑶.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⑴.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⑵.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⑶.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⑷.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

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

?

五代,喻皓的《木经》

?

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

?

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

?

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

?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

西周的“国”,即“城”。

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

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

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周朝宗法制度:

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考工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