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85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人教版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全套复习纲要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1、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和 木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有生物物质纯在,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    、    、      等条件。

2、

(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表面温度为___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

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

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    ,其活动周期为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   。

3、

(1)比较自转公转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向

北南

一个日

一个日

除外,

都是

规律:

公转

自向

北南

一个年

大约/d。

大约km/s

规律:

近日点(月初)较,

远日点(月初)较

(2):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白天走向黑夜叫。

(3)时间计算:

东西。

(加减)地方时:

因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600E为10时,则800E为时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纽约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南半球偏,北半球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

黄赤交角为 度。

如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度,如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向南北两侧

由向南北两侧

由向南北两侧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

不填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

不填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全球

出现极昼范围

不填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日

夏至

月日

秋分

月日

冬至

月日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和       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

月为春季、月为夏季、月为秋季、月为冬季。

4、

(1)地震波分为   、   ,波速度较快,波只能通过固态。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    、    ,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 米, 米。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    。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

(4)岩石圈包括   、    ,软流层所在圈层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

(1)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作用有关。

(3)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形式:

运动和运动

最简单的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

(4)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垂直方向规律:

受热的地方(运动),(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运动),(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

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压流向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高空大气风向是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风向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2、

(1)大气环流:

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

  ,    ,   。

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    和     。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全球共有个气压带,个风带,其中有个低气压带。

由于     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

(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大陆上形成     ,切割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大陆上形成      ,切割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范围: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

冬季风,夏季风。

成因:

南亚季风:

范围:

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

冬季风,夏季风。

成因:

夏季风主要成因:

冬季风主要成因:

(5)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热带雨

林气候

受控制

南北纬之间

全年

地中海

气候

受和

交替控制

南北纬大陆岸

夏季

冬季

温带海洋

性气候

终年受控制

南北纬大陆岸

夏冬

全年降水

热带季

风气候

北纬大陆岸

全年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南北纬大陆岸

夏季

冬季

温带季

风气候

北纬大陆岸

夏季

冬季

3、

(1)锋面

锋面

概念

表示方法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刮风、降温天气。

气压、气温、天气转晴。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后)

气压、气温、天气转晴。

(2)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

垂直方向

水平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气旋

北南

反气旋

北南

4、

(1)气候变化的阶段:

地质时期:

距今跨度大、周期长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变化是     ,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     ,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    0C

(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燃烧   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

②     ,危害:

(1)引起      ,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

(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

措施:

控制排放温室气体措施    ,      ,     ,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措施      ,      ,

其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    ,   。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

(1)、地球水体的种类  、 、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 %。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    。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

黄河下游补给。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3个)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6个)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2个)台风登陆属环节,江河入海属环节,它们都属于循环。

塔里木河只参与循环。

2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判定该图所处的半球。

若为夏季,此图为(陆地或海洋)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寒、暖)流的影响。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

还有、。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b

a、b、c、d形成是由于,

a、d由于风吹拂,

b、c由于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流

和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流

和流。

(3)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流航行,

速度快,节省燃料,处往往多雾。

(4)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和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和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和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5)厄尔尼诺:

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

(1)秘鲁渔场,

(2)秘鲁沿岸降水量,(3)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

(4)其也会导致我国气候。

3

(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六大洲而言排列由多到少顺序是洲、洲、洲、洲、洲、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其次是,我国居第。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地区上,时间上。

(4)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

(5)咸海面积缩小的最主要原因。

(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

(1)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

河口附近,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2山岳的形成:

山岳类型、、。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

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顶部建采石厂,原因:

(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4)板块构造:

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5):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长白山主峰属于火山。

火山的组成部分、。

火山口中央,火山锥上部坡度较。

(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和。

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影响。

3

(1)河流侵蚀的种类:

蚀、蚀、蚀。

(2)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沟谷由于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和蚀河流发育初期横剖面呈形,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

之后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凸岸)受侵蚀,出现连续河湾,进入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形。

(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山前形成平原,

河流中下游(凹、凸)岸形成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平原。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

(1)地理环境是由、、、、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循环、循环、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相互、相互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5)植树种草可以、、、。

2、

(1)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更替方向

备注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纬度较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纬度较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高度

方向

与向高纬的水平带谱相似

(2)垂直分异规律与分异规律较相似,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显。

 

必修2复习纲要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

古代:

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

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记忆]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

[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

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

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

 

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相切的服务范围六边形的服务范围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

[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记忆]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