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9141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docx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篇一:

旅游扶贫】

1.2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为代表。

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

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

deaden认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knetsch,j.l.,(1963)等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

stephen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

johnsonrhandmore(1993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

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6.5%。

也有些学者如adrianbull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mcampbell1999,bramwellb1999,matthewjwalpole2000,rossemitchell2001,vsavilafoucat2002)。

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

从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

基于上述情况,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

ppt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强调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中获取净利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deloittetouche,iiedandodi,1999)。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旅游业在全球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如果对其发展方向和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就有可能在反贫困和创造发展机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dfid,1999)。

英国海外发展局(odi),国际环境发展机构(iied)与格林威治大学责任性旅游研究中心(crt)于2000年联合在尼泊尔、南非、乌干达、印度等六个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缓解贫困这项课题。

其运作是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之一的资助者提供主要的研究经费,旅游学者到英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开辟试点,和当地的私营企业、政府、资助者、社区和穷人组成了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

他们各取所需,当地政府获得税收,企业取得利润,穷人获得更多的机会。

在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非政府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运作过程他们努力宣传旅游扶贫的社会意义,唤起旅游企业、机构的责任感,促动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扶助穷人,同时他们还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

同时非政府组织要将资助经费使用的富有成效,以便反馈给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获得更多的资助。

1.2.2国内研究综述

纵观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领域:

一、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对象,即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要在脱贫基础上逐步致富。

刘向明(2002)也有类似看法,还认为旅游扶贫不能仅限于“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贫困”。

周歆红(2002)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一定要明晰,否则会出现旅游扶贫系统识别机制“瞄不准”的问题,并认为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问题。

旅游开发扶贫的理论依据在于认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蔡雄,1997)和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吴忠军,1996),同时,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林红(2000)认为旅游业也存在漏损效应。

二、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及可行性分析:

朱明芳(1999)以野三坡旅游开发为例,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政策倾斜优势、市场与需求、旅游业自身特点等方面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要将可行性转化为现实,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贫困地区政府的六大任务进行了探讨。

郭为等(2004)利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检验了鄂西北地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从1991年到2002年之间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否存在贡献以及贡献度是多少,客观上说明了利用旅游业扶贫具有现实意义。

在尹华光等(2005)在分析了武陵山区后提出了针对该取得市场战略、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谷玉芬(2005)在分析了张家堡自下而上的旅游扶贫开发思路后为其补遗,确立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三、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

学者们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存在是采取“政府主导”型战略还是采取“市场主导”型战略的争论,刘向明(2002)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政府对旅游扶贫是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必须主导,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宏观层面与整体效益上,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也不是事事主导,当贫困地区的经济被激活,当地旅游业开始兴旺时,政府应该逐渐放手,更多地让市场起作用,做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

李永文,陈玉英(200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开发应选择的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效益(benefit)三要素系统战略思路,即rhb战略思路,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依据。

四、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

林红(2000)对“旅游扶贫”的负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扶贫”论的最大危害在于引发各地盲目开发、上项目,并提出应冷静看待“旅游扶贫”在西部开发中的效应。

贾芳(2000)也注意到旅游扶贫中应满足的条件和旅游业的脆弱性。

周歆红(2002)在论述旅游扶贫效益的评估时认为旅游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由于资金、物资、人才的短缺,会造成开发难度的加大、旅游市场开拓的困难、乘数效应的降低、旅游收入的漏损、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负效应等问题,同时对“旅游飞地”现象的出现和旅游业同其他产业在资源方面的博弈竞争进行了分析,说明旅游业同其他产业和当地社会协调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杨新军等(1998)通过对江西宁风县旅游开发创意规划,提出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并结合旅游开发走出一条生产生活日用品的工业道路,强调“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发展地方经济,生产相应旅游商品等模式。

蔡雄(1999)在对贵州安顺地区考察后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四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景区带动模式、亦农亦旅模式、移民迁置模式。

胡锡茹(2003)总结了云南在多年旅游扶贫的实践中形成的三种基本模式:

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和边境旅游扶贫模式。

李国平(2004)系统研究了广东省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该模式具备内在的联动运

行机制,包括动力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目标系统、保障系统和监控系统等要素系统,体现了旅游开发运行机理与扶贫机理的有机统一。

六、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

邓祝仁(1998)对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旅游扶贫开发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防止旅游污染和社会污染。

朱京曼(2003)也认为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唐顺铁(1999)对生态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认为贫困地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库,生态旅游可以在贫困地区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清霞,姚立新(2005)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

单德启(2003)等人通过在欠发达地区风景区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试图将生态园的空间环境景观规划与旅游扶贫相结合。

许多学者还就旅游扶贫的融资渠道问题进行了研究。

潘焕辉(1999)认为金融部门贷款、招商引资鼓励投资、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建立股份制旅游集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等是旅游扶贫融资的五个有效渠道。

陈勇,徐小燕(2005)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提出了bot融资模式,bot也被称作公共工程特许权或特许权融资,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和trans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1.2.3国内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1986年,我国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标志着旅游业同农业、工业等行业“平起平坐”,这无疑给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许多地区把旅游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特别是一些经济亟待振兴的落后、贫困地区更是如此。

湖南的武陵山区、四川的九寨沟和黄龙寺地区、贵州西部的龙宫和织金洞及东南部民族地区、广西的融水、龙胜等县、甘肃定西的渭县及老根据地江西省井冈山、山东蒙阴县等,都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手段,使这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可见旅游业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为有效的行业之一。

2000年8月,国家旅游局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试办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之后在2002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设想和具体意见,在政府层面上拉开了旅游扶贫工作的序幕。

2001年9月,山西省旅游局将吕梁山区临县古镇碛口确定为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

2003年1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启动旅游扶贫工程,省政府计划从2003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旅游扶贫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全省贫困山区和次发达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等公共性项目建设的支出,并由广东省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了河源市东源县东江画廊旅游区等14个首批旅游扶贫重点项目,使得旅游扶贫工作在省级政府层面上真正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并进入操作实施阶段。

同时,各省也纷纷建立旅游扶贫试验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家旅游局在2004年10月发布的数字显示,25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有6000万至8000万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4到1/3。

扶贫旅游开发作为一种最富活力的扶贫模式,具有其它扶贫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①关联性强。

由于旅游业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克服单一扶贫模式的不足,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将多种扶贫模式有效的整合,达到扶贫效果的综合化和最大化。

②带动性强。

扶贫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老、少、边、穷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产业结构单一脆弱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③受益面广。

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居民参与生产,尤其在提高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④可持续性强。

同时发展旅游带来的信息流、人才流和商品流也促进了当地居民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研究扶贫旅游开发对解决“三农”问题及促进贫困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4评述

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视野开阔,从国际、国家、地区、旅游接待地等多个层次中逐层展开。

研究人员不仅研究国际旅游产业规则、国家旅游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对消除贫困的影响,而且从小范围旅游接待地的角度,分析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私人部门、贫困人口本身对消除贫困问题的影响,甚至针对一个非政府组织或一个私人组织研究其在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中的措施及效果。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侧重于对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进行研究,主要从地方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旅游扶贫开发应该走政府主导模式。

很少有学者对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对旅游扶贫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目前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是一般性研究多,如大都集中在旅游扶贫的功能、模式、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旅游扶贫中一些较深层的主题,如贫困人口受益模式、一些较具可操作性和示范性做法的理论基础分析等较少涉及;对特定地区宏观性分析较多,还未见到对较为成功的微观单元的有深度的实证研究;研究中定性分析多,缺少有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

在研究的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对贫困人口的关注不足。

绝大多数研究并没有针对贫困人口——这个身处贫困问题旋涡中心的核心人群,去深入探讨旅游对贫困人口的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政府的作用、社区的参与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问题的提出、必要性论述和一般性探讨,缺乏系统的研究及具体的解决方案、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

关于社区参与、农户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旅游系统如何与其他经济系统的联系等,缺乏系统研究,缺乏有效地体现于一个模式之中。

对贫困人群在旅游中的作用、参与程度、参与中存在的障碍以及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等的问题,基本没有涉及。

【篇二:

扶贫事迹材料】

旅游扶贫事迹材料

--天桂山景区

一、景区基本情况

天桂山景区属政府主导型集体企业,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平山县西南部北冶乡境内,距省会石家庄80公里,距革命圣地西柏坡30公里,景区周边散布着燕尾庄、燕尾沟两个县级特困村。

燕尾庄村位于天桂山景区西侧山凹处,全村213口人,耕地面积有131亩,且多数为旱地、沙地。

燕尾沟村位于天桂山景区南侧脚下沟谷中,全村233口人。

在天桂山未开发之前,居民以传统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豆类,靠天吃饭,生活贫苦,人年均收入仅100多元。

二、旅游扶贫取得的效果

一是景区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所在两个村距北冶村15华里,原来只有狭窄沙石路,现已拓展为山区三级路,同时电、水、讯等设施得到了优先建设和保障。

二是景区发展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

村民人年均收入由1997年的1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30000多元,当初的石头土坯房都变成了挂砖吊顶的四合院,有的甚至在县城买了商品房。

三是景区发展拉动了招商引资。

新加坡伟佳索道公司投资建设了天桂山金顶索道,石家庄怀特集团拟投资13亿元,建设银河洞大型休闲度假中心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丰富景区服务内容。

四是景区发展改善了乡村旅游环境。

景区实现了垃圾统一管理、集中填埋。

农家乐的建设实现了旱厕变水冲,电磁炉、液化气代替了柴火做饭,景区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景区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劳动就业。

景区内现有4座大型宾馆,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同时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纪念品、承包工程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全员上岗,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就业。

六是景区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

大量游客的进入,不仅使当地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在与不同层次游客交流的同时,得到了大量的信息,村民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升,好多人率先进入微博、微信等大数据时代。

三、景区旅游扶贫工作

一是景区号召当地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在家中开展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共20家。

二是景区需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大部分小工程都承包给当地男劳力。

三是景区与驻地乡合作,由景区出资购臵果树苗,驻地乡协商土地使用,在燕尾沟村西岸自然庄投资建设了占地10

万余亩的“金山寿桃基地”,基地归梨树湾村经营。

仅这一项目,为当地提供工作岗位达20余个,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给带动地村民脱贫致富打了一剂强心针。

四是景区积极配合驻地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帮助驻地村委会联系上级水利部门,跑办资金,建成蓄水池二座,使村民摆脱提水浇灌这一难题。

五是景区对符合条件的当地居民优先录用,实现就地上班。

六是景区每年在法定假日都会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送去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并需要通过支持帮扶,使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四、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天桂山属于老牌景区,一部分基础设施需尽快提升改造,同时为积极争创国家5a级景区,需要扩充景区容量,实现综合服务区外移。

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和土地指标的问题。

目前景区虽然通过银行借款解决了部分资金,但缺口还很大。

另外景区通过以租代征的方式租赁了村民13亩土地用于停车场扩建和游客中心的建设,但下步景区大建设,土地问题仍是一个现实问题。

五、旅游扶贫未来规划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根本上为农民提供一条致富增收道路。

下一步,景区将进一步完善旅游

带动农村致富发展的各种方法,积极引导周边居民开展合作项目,做大瓜果采摘,做强农家乐,形成合力,真正实现旅游扶贫,帮助驻地村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2014年7月26日

【篇三:

武隆经验给石门县旅游产业扶贫的启示】

武隆经验给石门县旅游产业扶贫的启示袁智勇

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石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包括11个乡镇党委书记在内的党政代表团对重庆市武隆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所有成员对武隆旅游产业发展的快速发展赞不绝口,对武隆旅游发展的高起点、大手笔惊讶不已,经过不断的反思,更多的是发现了两个县之间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差距。

武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峡库区的淹没县,属于武陵山片区。

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86个村、总人口41万。

1993年全县gdp只有3.4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仅为333元,是典型的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县。

做为一个不靠边、不沿海的内陆山区小县,他们从1994年开始,历经18年的四届县委县政府的持续努力,到2011年,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了180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92元,三产增加值达到41.35亿元,占gdp47.76%,一跃成为国家级旅游强县,国内的旅游目的地。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武隆县的旅游产业之所以发展迅猛,得益于体制上的不断创新、投入的大手笔和全民的齐参与。

一、体制上的创新

思路上的创新:

14年来,武隆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的把“旅游富民”作为主导战略,着力构建“全面兴旅”的大格局。

发展思路从“旅游产业与烤烟产业同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旅游富民、工业强县”到打造“中国武隆公园”,在思路上不断的创新升华。

政府主导上的创新:

从1994年开始就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6位县级领导担任正副组长,涵盖旅游、国土、城建、财政、交通等30多个成员单位,坚持每季度一次例会,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成立了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旅游局、风景管理局等专门的资源保护管理、旅游管理机构。

坚持过硬的考核督查机制,把旅游业发展指标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对旅游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逐项分解,明确每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具体负责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建立每月报告、督查反馈和通报制度。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对执行不力、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2009年将10大工程分解成88子项到人到单位到时间。

2010年将6大项工作分解成74个子项到人到单位到时间。

市场主体上的创新:

在发展初期,一部分民营企业对景区实施了投资开发。

2007年“升遗”成功后,政府出资1亿元,组建了喀斯特旅游投资公司,对6个景区的经营权进行回购和新景区的开发,实现“景区所有权、保护权、经营权和开发权”四权合一,成为全县旅游景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主体。

二、投入上的大手笔

武隆旅游整体开发比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兴起晚了16年,比张家界、丽江、九寨沟起步都晚,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后发追赶,主要是坚持了“世界的武隆”的理念,在定位、规划、品牌建设上围绕“旅游国际化”来做。

高水平定位:

在今年的武隆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把2901平方公里的县域,打造成“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武隆公园”。

高起点规划:

做到“一景一规,先规后建,无规不建”。

牢固树立“规划先行、规划之上”的理念,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手抓到底,一任接一任干到底”。

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的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策划规划单位,同时还邀请美国规划协会秘书长苏解放(jeffreysoule)旅游专家王兴斌、文化名人于丹等20多位国内外一流的大师对武隆旅游发展把脉会诊。

今年又全面启动《中国武隆公园建设详细规划》和武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高精尖品牌:

积极创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增

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自然遗产是旅游资源价值中的最高名片,是大自然授予人类旅游界的“诺贝尔奖”,武隆从200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2007年就得到了。

为得到国家5a景区的最高荣誉,从2009年通过市场运作9亿元,对景区进行精细打造,2011年一次性创建成功。

今年争取得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验收。

除此以外,武隆还拥有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中国户外运动基地等品牌。

高素质服务:

武隆县加快推进旅游提档升级,重点建设旅游业“基础系统标准、要素系统标准、支持系统标准、管理系统标准”四大体系,加快构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系统化工程。

投入8000万元对景区的标示系统、解说系统、星级生态厕所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建立了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

高成本宣传:

突出全民兴旅。

宣传武隆成为日常行为。

全县彩铃统一宣传推介。

每个单位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要义务“三组”:

组客、组会、组稿,每个营销集团要完成组团9000人以上、组织20人以上的市级会议、组稿20篇以上。

全县成立了16个县级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参加的旅游宣传营销集团,分片进驻重庆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中原、港澳台地区6大板块16个城市,驻点营销,组织旅游商踩线活动,一年来武隆考察踩线达4500人次。

2011年宣传促销经费投入了1.3亿元。

“干部人人会旅游、市民人人懂旅游、学生人人爱旅游”,叫响了“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地心之旅、重庆武隆”,“中国武隆公园”品牌。

二、气氛上的融合

与交通建设上的融合:

包茂高速贯穿县域,旅游公路全部“白改黑”,县城至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旅游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与城镇建设上的融合:

加快把县城打造成为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