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9866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

中考分类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一、选择题

26.(2015•辽宁本溪)同学们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敞口放置且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状药品,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原瓶药品可能是碳酸钠、碳酸钙、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同学们对此很好奇,于是他们对这瓶白色粉末的成分做了如下探究:

【实验Ⅰ】小明取一定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无色溶液.

【实验Ⅱ】小明取实验Ⅰ得到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于是小明马上就得出结论,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是碳酸钙,但是小军却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固体还可能是碳酸钠,你认为小军的理由是  ,请你写出上述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写一个).

【实验Ⅲ】小明和小军认为有必要再对实验Ⅰ中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滴加2滴~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不是 碳酸钙 

(2)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

  

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有碳酸钠,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原试剂瓶中的药品也可能不是碳酸钠,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答案】【实验

】碳酸钠也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⑴⑵⑶⑷⑸⑹

【实验

】⑴碳酸钙、氯化钠⑵生成白色沉淀Na2CO3+CaCl2=CaCO3↓+2NaCl

【反思与交流】也可能是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解析】【实验

】碳酸钠、碳酸钙都是碳酸盐,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

也可能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

】⑴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加酚酞试液后变成红色,说明固体不可能是碳酸钙或氯化钠⑵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Na2CO3+CaCl2=CaCO3↓+2NaCl

【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后溶液也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后变成红色,变质生成的碳酸钠也可以与氯化钙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13.(2015·贵州黔西南)“五一”节后,小红返回了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由此便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的程度如何呢?

【猜想与假设】小红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不同猜想:

【收集资料】小红知道,NaOH敞口放置会变质的原因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小红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红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第一步:

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

.

NaOH溶液部分变质

第二步:

向上述试管中再滴加酚酞溶液

.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红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反思】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解析】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由于氢氧化钠可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NaOH可能部分变质,也可能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时,按照小红的方案,向NaOH溶液中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Na2CO3+CaCl2=CaCO3↓+2NaCl,由于CaCl2溶液足量可以把溶液的碳酸钠完全反应,因此再加入酚酞溶液,若变红色,则证明仍含有NaOH,说明部分变质,若没有变色,则说明全部变质。

由此可知为了避免氢氧化钠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应密封保存氢氧化钠溶液。

13.(2015·江苏无锡)如下图所示:

若关闭Ⅱ阀打开I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I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

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①浓H2SO4②浓NaOH溶液③饱和NaCl溶液

A.只有①B.只有②C.①②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存在时,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才能变红。

甲中若是浓硫酸会吸水,若是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都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才能变红,而饱和NaCl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很少很慢,所以会变红,因此C符合题意。

13.(2005·湖北荆门)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答案】D

【解析】由于氧气浓度不同,所以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A对;由于常温下温度低,不能达到碳的着火点,所以常温下碳不能燃烧,而在点燃时,温度升高,达到了碳的着火点,所以碳燃烧起来,B对;催化剂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C对;不管是铜片还是铜粉都是铜,物质的种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反应物的形态不同,影响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从而造成了在空气中燃烧的难易不同,D错。

12.(2015·广东揭阳)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用CuSO4溶液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铜粉B、用CaCO3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稀盐酸

C、用稀H2SO4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D、用点燃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

【答案】B

【解析】A、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能与CaCO3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

C、Na2CO3能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错误.

二、填空、简答题

29.(11分)(2015•广西南宁)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CO2及相关性质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气体制取.

按如图1所示的制取装置进行实验.

①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b.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③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是.原因是.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CO2的时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向一个充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用力摇晃塑料瓶.

可观察到塑料瓶.说明CO2能溶于水.

实验二:

先用集气瓶装满一瓶蒸馏水(pH=7.0).然后按如图2所示组装装置并进行实验,再用pH计测定从装置C排到烧杯中的液体的pH.

①装置B中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②测得烧杯中液体的PH<7.0,说明溶液呈酸性,原因是:

[实验结论]实验室制取CO2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

[拓展延伸]某同学先先对图2装置做了以下改进:

将装置C中的部分蒸馏水换成植物油,将烧杯换成量筒(如图3所示).然后利用改进后的装置测定收集到CO2的体积,测得气体的实际体积小于理论值,原因可能是:

①.②.(合理即可)

【答案】

(1)①铁架台大试管②CaCO3+2HCl=CaCl2+H2O+CO2↑③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CO2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大理石的来源广,所得CO2气流平稳,气体又较为纯净,所以选用稀盐酸制CO2

(2)实验一:

变瘪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杂的氯化氢气体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拓展延伸]①二氧化碳被装置B中碳酸氢钠溶液少量吸收②量筒读数时视线偏低(或仰视)

【解析】

(1)由图知,仪器a、b分别为铁架台和大试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选用这两种物质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为:

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大理石的来源广,所得CO2气流平稳,气体又较为纯净,所以选用稀盐酸制CO2;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得密闭塑料瓶变瘪;盐酸有挥发性,在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需用碳酸氢钠溶液对其进行吸收;烧杯中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其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用排植物油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后,最后所得气体的体积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有二:

一是二氧化碳被装置B中碳酸氢钠溶液少量吸收,二是量筒读数时视线偏低(或仰视)。

(2015•福建福州)16.(16分)实验室利用图8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8中仪器甲、乙的名称:

甲________,乙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8中的____(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_____(填“a”或“b”)端。

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__。

(4)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8中_____(填标号)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酒精灯烧杯

(2)A2KMnO4△K2MnO4+MnO2+O2↑a

(3)(3)CaCO3+2HCl==CaCl2+H2O+CO2↑a澄清的石灰水

(4)①D引流②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氯化钙

【解析】

(1)图示的仪器时酒精灯和烧杯;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用固固加热型装置,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水的密度大,因此要从b管流出,故气体从a管进入;(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石灰石,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需要从b端通入,因此验满时需要将燃着木条应放在a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澄清的石灰水;(4)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从CaCO3+2HCl==CaCl2+H2O+CO2↑知,溶液中一定含氯化钙。

(2015·广东广州)24.(8分)碲(Te)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

实验室模拟提取碲的一个实验是:

取某含碲溶液于烧瓶中,加入适量NaC1,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通入SO2,待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粗碲。

(1)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则X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获得较高粗碲沉淀率的反应条件,某研究小组在控制NaC1浓度和SO2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试验,数据如下:

①该小组研究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a和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上述四组实验中,最佳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h。

④为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可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测定粗碲沉淀率。

若再设计对比实验,选择的反应条件还可以是___________(填选项)。

A.80℃,1.5hB.80℃,2.5hC.70℃,2.0hD.95℃,2.0h

【答案】

(1)H2O

(2)①温度、反应时间②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③80℃、2.0h④A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H2O

(2)①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粗碲沉淀率的影响条件,由数据可以知道,本实验研究反应条件

是“温度”和“反应时间”这两个条件

②、由实验a和实验b对比,反应时间一样,反应的温度不一样,所以通过a和b实验

目的是“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③根据四组实验对比,在温度80℃,反应时间为2.0h时粗碲的沉淀率最高

④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80℃时,不管反应时间是2.0h还是3.0h,粗碲的沉淀率最大

都是为98.9%,所以选择A。

28(2015·浙江杭州)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B装置用来收集SO2(已知SO2的密度大于CO2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在答题纸上将B装置中的导管补画完整。

(2)图中C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入B瓶中,装置D的作用是____

(3)充分反映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

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

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pH约为1;

实验2: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象。

你认为,____可说明硫酸有剩余。

(选填“实验1”或“实验2”)

(4)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____(答出两点即可。

(1)

(2)吸收SO2

(3)实验1、可说明硫酸有剩余。

(4)缺陷:

产生有环境污染的气体原料利用率低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反应需加热不节能

【解析】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防止二氧化硫外逸造成污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实验1,硫酸溶液显酸性PH=1;实验2溶液中的硫酸铜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一定判断是有硫酸;缺陷:

产生有环境污染的气体原料利用率低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反应需加热不节能,不环保。

三、实验探究题

42.(2015·湖南娄底)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

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OH)2,生成的气体为NH3;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58元素,判断的依据是

59;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60,此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1。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62,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63

【答案】58.N59.质量守恒定律60.Mg3N2

61.Mg3N2+6H2O=3Mg(OH)2↓+2NH3↑62.4:

163.N2的化学性质比O2稳定

【解析】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淡黄色固体中含有镁元素和氮元素,根据Mg在化合物中显+2价,N显-3价,可以得出其化学式为Mg3N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

(2)由于空气中氧气占体积的21%,氮气占78%,可知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4:

1;在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大,而镁燃烧产生少量的淡黄色固体,可推知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稳定。

13、(2015·贵州安顺)(8分)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4)小亮认为可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

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答案】(8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Ca(OH)2+CO2===CaCO3↓+H2O 

(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除尽

(3)没有作尾气处理;应在a处加一盏点燃的酒精灯或套上一个气球。

(4)不可以;因E装置中通入的可能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加热可能导致装置发生爆炸。

【拓展应用】B

【解析】反应开始时,氧气与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反应中还有一氧化碳生成;A.B装置间,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除尽;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作尾气处理装置,解决的办法是应在a处加一盏点燃的酒精灯或套上一个气球;因E装置中通入的可能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加热可能导致装置发生爆炸故上图装置不能替换E装置;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具有吸附性,因此能够除去口中异味,故B错。

15.(2015·湖北孝感)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

(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

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

(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

(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

【作出猜想】

(2)H2SO4(硫酸)

【实验验证】红

【总结反思】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知识拓展】 

(1)不能

       

(2)NaOH(氢氧化钠)

2Al+2NaOH+2H2O=====2NaAlO2+3H2↑

【解析】

【作出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所以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硫酸两种物质;

【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

(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所以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

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

(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知识拓展】

(1)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所以生活中不能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2)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7.(2015·湖北宜昌)(6分)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

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

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左侧试管(如右图)。

实验二:

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

(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或;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答案】【现象分析】现象之一:

左侧试管发热(或右侧试管内试管口有气泡冒出)CaO+H2O=Ca(OH)2

【科学运用】K2CO3+Ba(OH)2=BaCO3↓+2KOH

(1)K2CO3+BaCl2=BaCO3↓+2KCl

(2)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BaSO4、K2CO3K2CO3、KOH

Ba(OH)2、K2CO3或BaSO4、Ba(OH)2、K2CO3(3)白色不溶物全部消失

【解析】【现象分析】中氢氧化钠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