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0184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随州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3分)

1.(6分)(2020·鄂尔多斯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农林渔牧业人群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边界相对清楚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的产生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

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

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

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减少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

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

这一进化过程中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基于血缘的原初氏族组织应运而生,于是,地城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居无定所”的迁徙流动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

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之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并扩大了定居生活,才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

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

由此,国家应运而生,中华大地逐步从分散走向统一。

这是从血缘到地缘,进而再到文明的重组与整合。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緣、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为二者关系到国家的人丁强弱和经济收入的多寡。

因此,村落作为最基础的地域单元、生活单元和社会单元,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

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和“乡遂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已充分表明这一点。

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

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可见,国家视野下,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

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

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

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逐步转型发展。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及其实践大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使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人力和富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瓦解,传统村落共同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探索一条现代转型之路。

(摘编处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

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供人类长期生活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的出现,村落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开始形成

B.农业的出现使人类逐步定居下来,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进化为部落联盟。

C.先秦的“井田制”、秦汉的“郡县制”、唐代的“村坊分治”,标志着国家对村落的实际掌控。

D.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的村落共同体,是一个与城市不同的基于血缘关系优先的封闭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人类进化史的高度提出问题,审视人类由动物性向社会性转变的历程。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与机械化生产的差异。

C.文章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迁为前提,论证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D.文章按照从血缘到地缘再到文明的顺序展开,符合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相伴而生,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促进人类进化。

B.如果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国家就能避免分裂,走向统一。

C.洋务运动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迎来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D.持续的改革开放,正在瓦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村落将走向现代转型之路。

2.(17分)(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

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

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

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

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

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

“黄的”也同样难得。

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

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

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

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

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

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

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

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

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

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

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

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

(3)找出最后一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逐渐理解了”→________→立下誓言→________

(4)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20分)(2020·金山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叫唐家洲,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绿色像织带子一样,编织着一年四季,新的绿,老的绿,高的绿,矮的绿,贴着地皮的绿。

菜地太大了,要把它围起来,费人工,费材料,只能让它敞开在天空下,头顶一天的云,几千朵云,几万朵云。

河岸是它的一扇篱笆,山是它的另一扇篱笆。

依山傍水,云影山光水色一样不少,都凑齐了,这是菜地的福气,菜的福气。

②早晚站在窗前,看种菜人在地里忙碌,翻地,播种,搭架,除草,施肥。

我隔着长街,隔着一条河,隔着风和雨,和种菜人一起,经历一些温温火火的日子,参与另一种生活。

河把土地分开,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河这边一种,河那边一种。

我的窗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种菜人寻常的朝朝暮暮,喜怒哀乐。

③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不喊别人,喊过几回,理由经过一根电话线之后,变得无可挑剔,后来才知道,理由都是假的,不喜欢菜地才是真的,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有几个会像我一样惦记一片菜地呢?

我算是又觉悟了一回,生活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理由,随便拿一个,就把我打发了。

从那以后,我就一个人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走,边走边看,从这一畦到那一畦,黄瓜开花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准备招蜂惹蝶。

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

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

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

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

我一路走过去,邂逅不同的节令,惊蛰、小满、立秋、寒露,我不必一一去数,一一去记,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④有时候能碰到种菜人在地里忙碌,我停下脚步,递一根烟过去,问问收成怎么样。

对方接过烟点燃,连吸几口,直到烟雾在黧黑的脸上盘盘绕绕才回答我的问话,还过得去,就是很累人。

⑤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

我像是被对方窥探到了心事,不好意思地跟着呵呵一笑,不容易,确实很累。

然后赶紧把话题岔开,扯些不咸不淡的事情。

攀谈过后,碰上运气好,还能从他们手中买一些即将上市的菜带回去,新鲜,水淋淋的,家里不时能吃到菜市场上买不到的蔬菜。

⑥这片菜地,仿佛成了我家的菜园。

事实上,它不仅仅是我家的,而是整座小城的菜园。

菜熟的时候,种菜人把菜摘了,就地装进篮子,撮箕,蛇皮袋,搭船过河,这些菜就随着主妇们的双手,进入家家户户的锅碗瓢盆,养活了一座城市的胃。

⑦有一次例外,是和母亲一起去菜地的。

母亲很少来城里住,有什么事情都是匆匆打个来回。

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

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

我能理解母亲,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往东一望是王家,往西一望是巫家,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

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

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

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还不搞就迟了。

你看这人不能懒,人一懒,地也懒了。

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随着菜秧子的长势时起时伏,阴晴不定。

母亲种了一辈子的菜,她不需要凭着刚出土的菜苗去虚构一根爬在藤上的黄瓜,或者一把长在苗上的四季豆,这些东西都定格在她的经验里。

⑧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

我提醒母亲,妈,这菜不是我家的,是人家的呢。

母亲呵呵一笑,谁家的都一样。

我听了哑然一笑,母亲的话没错,这菜地,不管是李家的还是赵家的,还真是一个样,气息都是一样的。

泥土酥松,仿佛有了弹性,踩上去软绵绵的,一种温润在脚板底下流动,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质地的清香。

蚂蚁和蚯蚓在地里爬,虫子时不时地叫几声。

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⑨这个傍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

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

只是我没想到母亲会牵挂着这片菜地。

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的时候便会问我一声,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

我说老样子。

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

我说好着哩。

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⑩事实上,这时候那块菜地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生活不再分河而治,统一了版图,河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

那些菜如今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选自《人民日报》2017.5.24)

(1)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部分。

(3)文章构思精巧,请联系标题,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3分)

4.(13分)(2017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

“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

‘必也正名。

’礼: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

“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

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

制裁    

C.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

触犯    

D.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

认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B.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C.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D.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故事”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南面”本文专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C.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5.(10分)(2016·揭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

秋江烟水空。

带斜阳、一片征鸿。

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

画桥流水东。

断肠人、无奈秋浓。

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

莲(荷花)的别名。

②题红:

即红叶题诗。

(1)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

(2)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

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

请简要阐述。

四、默写(共1题;共7分)

6.(7分)(2020·海淀模拟)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

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________,________”而哂笑他。

(2)古人特别重视广开言路。

齐王听取邹忌的谏言后,朝中呈现出“群臣进谏,________”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向刘禅提出“________,以光先帝遗德,”的建议。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悲苦中蕴含着不屈的抗争精神。

(4)学校组织“一片丹心照汗青”主题书法比赛。

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切合此主题的文句进行书写,如“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2017高三下·襄阳模拟)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民生无小事,我市政务大厅继续增强服务意识,工作人员见微知著的工作,令前来办事的群众倍感温暖。

②如果说建国初期还有过一段云谲波诡的动荡岁月,如今江山已定,昔日的敌人都已化作沟壑中的寒灰,战火与鲜血也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

③来自平凡岗位的小王热爱写作,又勤于积累,在阅读中坚持寻章摘句,难怪他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文章。

④梳理以往案例,大额订单催生“妖股”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订单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之中,一些资本大鳄上下其手。

⑤“中国诗词大会”各季的比赛都已顺利完成,社会反响强烈,这离不开中央电视台瞻前顾后的安排。

⑥有些年轻人忘记家人的殷切期望和自己心中的梦想,每天宵衣旰食,痴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虚幻世界。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但作为首位由学者出任的“内政部长”,江宜桦有效且快速地在政策上落实马英九的公义社会理念,而且与民间社团的交流也相当顺畅,成为学者从政的成功范例。

B.尽管,抱怨赵本山的某些小品超越道德底线、歪曲对常态生活的理解,让人们的精神难以承受,但是要将本山的暂别硬做成永别,也不太公平。

C.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为了适应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削减与安全战略调整的需要,美军将大幅削减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人数,同时尽量保证空军与海军的开支。

9.(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曾有人对苏东坡说:

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

         ?

         ?

          !

         ?

①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样的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

③东坡为之“绝倒”

④而柳永的词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是何等境界

⑤显然,他因此种阳刚与阴柔之别而感到自豪

⑥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

A.③⑤⑥②④①    

B.⑥②④③①⑤    

C.⑥①④③②⑤    

D.③⑤②①④⑥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3分)(2017·清新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那么,①________?

首先,②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