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4024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PTX 页数:201 大小:1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1页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1页
亲,该文档总共2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2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园林史2018全.pptx

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这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不同,它的发展表现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

中国园林缓慢、持续演变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题,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二、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时期划分,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园220年是中国园林的产生和成长期,主要包括殷、周、秦、汉。

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公元220589年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589960年相当于隋、唐时期。

公元9601736年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公元17361911年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阶段图,启示:

从发展阶段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正好与以汉民族为主题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相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方面的制约。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背景介绍,1.殷、周、秦、汉的兴衰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黄土高原出现农业曙光原始农业使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原始公社夏王朝建立出现“城市化”倾向殷商建立,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一、社会动荡、民生凋蔽(历史背景)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63年,魏灭蜀,建立晋王朝。

公元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又恢复统一,史称西晋。

西晋之后,由于庄园经济和豪强势力日益壮大,并转化为门阀士族,士族拥有自己的庄园和世袭特权,足以跟皇室抗衡,导致皇家、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促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造成有权势的人争权夺利,贪婪奢侈。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东汉灭亡三国鼎立,时间,历史背景,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佛教传入,西晋建立自东汉末的庄园经济发展矛盾激化,公元317年,南:

东晋建立北:

豪酋混战政权更迭,公元386年,南:

南朝宋齐梁陈更迭北:

十六国后鲜卑建立北朝,随后分裂,公元415年,隋建立,社会意识形态,消极悲观及时行乐,发展,形成两个极端,贪婪奢侈,玩世不恭,残余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二、思想解放(社会意识),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时期,政治上大一统局面被破坏影响到意识形态上的儒学独尊。

人们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zhg,藐视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法和行为规范,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由思想解放而带来的人性的觉醒。

与贪婪奢侈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玩世不恭。

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舒服,寻求个性,有两种表现:

1、饮酒、服食、狂獗ju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即当时的“魏晋风流”。

例如比较有名的有:

竹林七贤、白莲社等。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也成了一种浪漫风习。

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的外衣,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伦理附会,以其本来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

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谐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挖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的规律。

于是,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便进入到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

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很大的发展势头,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

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逐渐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伦理的态度后而成为后此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人类审美观念的一个伟大转变,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向着环境美转化。

这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一个伟大转变。

一、文化艺术的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

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卷轴画:

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画山水序、叙画等雕塑:

陵墓雕塑佛教雕塑,二、魏晋南北朝壁画,佛教壁画-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墓室壁画-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一囿(yu),1.农业文明建立后,狩猎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的娱乐活动。

2.“囿”成为统治阶级专门的狩猎场所。

“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诗经毛苌注。

“囿,苑有垣也。

”说文3.囿除了为帝王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还能在其中进行游玩。

1.“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2.台的原始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3.台是古代人们对山岳的模仿。

可登高、可观风景。

例如:

鹿台。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二台,1.“园,所以树木也。

”毛传。

2.“种菜曰圃。

”说文解字3.西周时,园圃并称,其意互通。

4.周礼地官:

“以场圃任园地。

”5.食用植物与药用植物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三园圃,囿、台、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其中囿和园圃属于生产基地的范畴,它们的运作具有经济意义,台则关涉到通神、望天,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观游在其次。

其后观游功能虽然上升,但是其它源初功能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

(经济因素)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社会因素),影响风景式园林发展的三方面因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诗经小雅蓼莪(lio),中国园林的最初的发展还受到三方面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思想二、“君子比德”思想三、“神仙思想”,意识形态因素之一天人合一,影响中国园林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二分”(季羡林)说相对立。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在西周就已经出现。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参考:

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上古的原始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物我对立”西方思想以物我对立、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去看待自然,自然是人通过理性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1.君子比德的思想到源于先秦儒家,他们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2.君子比德是指大自然山林川泽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

3.孔子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山水”成为自然风景的代称。

意识形态因素之二君子比德,1.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

2.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的混合产物。

3.东海仙山三山:

蓬莱、瀛洲、方丈。

五山:

岱屿、员峤、蓬莱、方丈、瀛洲。

(汉代)列子汤问: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其上禽兽皆纯缟。

珠玕之树丛生,华实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所居之人皆先圣之种,一日一夕飞往来者,不可胜数。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zh),常随波上下往返”,意识形态因素之三神仙思想,蓬莱、方丈、瀛洲,1.史记封禅书: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2.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

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徐市,即徐福。

海中神山和壶天仙境,自秦汉至今,始终是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

中国神话中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

“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

”拙政园中的建筑皆面水而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也体现了对传说中蓬壶仙境的模仿。

留园可亭与小蓬莱,秦、西汉时期出现了皇家园林。

“宫”与“苑”对后世影响极大。

宫室园林中的建筑群体,而苑是园林部分。

汉代的私家园林开始出现,除了建在城市近郊的突出的是梁冀的两处私园”园圃”和菟园,重要的园林代表,鹿台上林苑章华台,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二、园林的功能由原有的通神、狩猎、求仙和生产为主,逐步转为游憩观赏为主。

园林很少经过设计经营、建筑以散布为主。

三、由于原有的山川崇拜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保持着浓重的神秘感。

生成期古典园林的特点,复习,1.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2.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因素。

3.重要的园林代表:

例如鹿台。

4.生成期古典园林的特点。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规模从大到小,园林造景从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学习重点,历史背景总体特征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寺观园林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历史背景,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

贪婪奢侈玩世不恭寄情山水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如“竹林七贤”)隐士与隐士集团“竹林七贤”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分别指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位名士,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如:

谢灵运、王羲之、陶渊明、顾恺之)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成熟(标志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山水艺术的兴盛文学方面:

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了条件绘画方面:

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建筑技术方面:

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歇山屋顶较多观赏植物方面:

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斗拱是中国古代较大的木结构建筑中柱与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补充材料1:

斗拱,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重量直接或间接地传到柱上,补充材料2:

歇山屋顶,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乾清门,重檐歇山顶,苏州玄妙观,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他。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文学家。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兰亭序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转折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而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诗文中,皇家园林游赏功能成为绝对主导功能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私家园林异军突起,集中反映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风格和争奇斗富的倾向庄园、别墅随庄园经济的成熟得到很大发展,既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又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园田居”的精神庇托,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寺院园林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皇家园林,三国、两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典型实例北方邺城、洛阳南方建康邺城华林园仙都苑(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洛阳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北魏洛阳平面图,建康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建筑形象丰富,内容多样;宗教建筑偶有建置亭开始引进宫苑,性质由驿站建筑物改变为园林建筑由四个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皇家气派,但也流露出天然清纯之美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园”的比较多了“宫”已具备“大内御苑”格局,此后大内御苑的发展进入更为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的结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就是这种规范化皇都模式的代表),私家园林,东汉末,民间造园活动比较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时髦活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朝尤为突出)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心态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城市私园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张伦宅园的大假山能比较精炼集中地表现天然山岳形象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规划经过精心构思),城市私园,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清纯的立意者城市私园发展趋向:

设计精致化、模型小型化庄园、别墅背景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完全成熟庄园规模有大有小士族子弟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体现其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把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于庄园经济的生产、生活功能规划中,用园林化手法创造“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庄园包含的内容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农业耕作的田园副业生产的基地和场所和设施庄客、部曲的住地平原上的庄园金谷园西晋官僚石崇的庄园,具备一定规模生产、经济运作占主导地位,但园林化程度较高在清纯的田园自然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又显现一派绮丽华靡的格调潘岳庄园(生产性的经济实体)陶渊明的小型庄园,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修养,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等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渐消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总结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他们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及其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庄园别墅呈现的山居田园风光促进田园、山居诗画大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园林,寺观园林,历史背景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也逐渐被汉化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由于当时汉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及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灵活性,还有儒、老庄思想影响,寺观建筑处于世俗化,而寺观园林也更多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不直接表现宗教和显示宗教特点,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一部分类似世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城市的寺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郊野的寺观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要求非常严格不仅经营寺观本身的园林,尤其注意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寺观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既显示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然谐和的人居环境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名山寺观的园林经营与世俗的园林化别墅相似,公共园林,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亭在汉代是驿站建筑演变为点景手段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兰亭与兰亭集序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通过这次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趣味,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兰亭,园林的全盛期,隋唐时期(AD589960)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态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习重点,历史背景总体特征长安与洛阳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私家园林(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经济:

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政治:

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意识儒、道、释共尊,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改变消极无为态度文化:

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文学艺术:

群星璀璨、盛极一时山水画:

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验,著为“画论”山水诗与山水游记:

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意识地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尤为明显),历史背景,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观赏植物栽培的园林艺术有了很大进步,唐代无论宫廷和民间都盛行赏花、品花的风习图为牡丹花,皇家园林皇家气派完全形成,这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就园林性质来看,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私家园林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局部的细致处理园林山水景物赋予诗画的情趣通过山水景物诱发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初见端倪,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中隐”思想与士流园林的发展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境地,促进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的园林观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园林:

发挥城市公共园林职能郊野寺观园林:

寺观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原始旅游发展,保护了郊野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长安、洛阳尤其重视城市绿化,风景式园林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置石:

肯定石的美学价值,置石比较普遍筑山:

“假山”开始作为筑山称谓,既有土山又有石山(土石山),以土山居多;但都能表现“有若自然”的气氛理水:

皇家园林水体广大,并与城市供水结合植物:

题材更为丰富建筑:

种类繁多(大到华丽的殿堂楼阁,小到朴素的茅舍草堂);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丰富多样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互相渗透,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意境的涵蕴尚处在朦胧状态影响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长安与洛阳,隋朝的大兴城(长安在隋朝称“大兴”,)由宇文恺主持兴建总体规划形制(保持北魏洛阳的特点)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中心区中轴线自北向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正南门,形成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形成居住区“坊”和“市”,市坊严格分开开凿四条水渠解决城市供水,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供用水的优越条件,促进皇家园林发展,唐朝的长安城为当时世界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北端逐步突破市坊界限保留汉代的昆明池,修整为城郊公共游览胜地隋唐的洛阳城隋炀帝在洛阳另建新都,唐代则以洛阳为东都,以长安为西京,正式建立“两京制”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但形状不如长安规矩中轴线一改过去居中的惯例城内水道密布如网,供水和水运交通十分方便(促成洛阳兴盛的一个重要条件),隋唐长安城平面图,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隋唐洛阳城平面图,唐代洛阳城平面图,皇家园林,总说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洛阳),两京以外的地方也有建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别的区分就比较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局特点也比较突出皇家造园活动以隋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皇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