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331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盼优质课教学设计

《盼》省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一一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

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师: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一一《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

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0-2-002。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入《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入《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

疯甩嚷袖筒斗篷情况瓦蓝酱油腥味嘴唇理直气壮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

嚷篷酱唇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3自然段):

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4-17自然段):

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18-21自然段):

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穷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分四步:

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

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

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简,不像那种斗篷式的:

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

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

(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密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

“蓄蕾,你疯了吗?

嫌身上没长痱子吗?

”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

“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

(动作描写。

)师:

“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说明了什么?

生:

“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

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

(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第二部分

1.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分析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

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生:

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

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

出示: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

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

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名朗读。

3.师小结。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研读第三部分

师过渡:

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

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4-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A.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

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

“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2: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3:

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生朗读: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词:

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

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人物语言描写:

师: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17自然段。

师:

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

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雨中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

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

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2:

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体会到了:

“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

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雨后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看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2:

“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

(“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梳理小结:

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

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

这三处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18至21自然段。

2.思考:

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3.交流。

4.汇报。

心理描写:

A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B.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写出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5.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技巧。

同时,教师适时放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回归整体,归纳写作特点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特点上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师梳理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蓄蕾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对蕾蕾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生字词书写美观。

2.把本课改写成小课本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