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355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docx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

扶贫办主任在改革局党组第2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发言

  根据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会议安排,我就**县扶贫开发工作作简要发言。

  一、回眸“十一五”,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坚持扶贫开发与财政“一事一议”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涉农资源整合为抓手,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工作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得力,责任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

五年共争取财政扶贫资金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1亿多元。

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23元,比2016年底的1791元净增1432元,年均增长%,贫困人口减少到万人。

  

(一)产业扶贫,贫困人口大减少。

按照“产业扶持打基础,小额信贷建基地,大额贴息促龙头”的思路,围绕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围绕壮鸡、黑山羊、生猪、核桃、烤烟、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用好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政策。

积极与财政和金融部门合作,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

同时积极对当地主导产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投放贴息贷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

五年投放到户贴息贷款5550万元,扶持农户13865户;投放龙头企业大额贷款18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4个;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36万元;投入互助资金120万元,实施试点村12个。

为全县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万人。

  

(二)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大改善。

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和“资源整合、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工作方法,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突出问题。

五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01个,投入扶贫资金6360万元。

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启动建设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当年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稳定电。

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进度快、水平逐步提高等特点。

  (三)扶贫安居,安居乐业大体现。

五年全县移民扶贫工作以安居工程为契机,在明确搬迁对象、扩大搬迁规模、确保搬迁效果上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措施。

一是将搬迁对象确定为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隐患的自然村和无力建房的贫困户、无房户、危房户和茅草房户;二是将建房标准合理确定为抗震设防强,“四立四柱”瓦房以上,按照异地搬迁、插花性搬迁户均20000元和危房改造户均10000万元的标准,与生态移民、民政安居工程政策相统一;三是在建房形式上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验收合格后,将补助资金全额兑现到户。

五年共完成易地扶贫开发2921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0万元;完成扶贫安居工程300户,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

  (四)劳务培训,综合素质大提升。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劳务品牌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行政、专业、就业三大资源,采取“到校、进村”抓培训、创办特色品牌抓就业、跟踪服务抓维权的办法,实现了培训规模、培训质量、就业安置、工资收入的稳步提高。

五年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6050人,其中:

完成投资428万元(引导性培训13250人,投资240万元;基地技能培训培训2800人,投资188万元)。

  (五)社会扶贫,爱心支助大显现。

在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把社会扶贫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扶贫部门加大社会扶贫组织力度,中、省、州、县各级单位参与扶贫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包乡包村,各级部门帮扶,一支工作队伍驻村”的工作机制,将任务分解到人,将责任落实到人,将资金落实到村。

五年共有国家级1个、省级4个、州级19个单位和5个州级领导挂点联系**,引进社会扶贫资金万元,其中:

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项目980万元,爱德外资项目万元,挂钩单位帮扶资金万元。

用于修路、架电、引水、搬迁、人居环境改造、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大户、培训等。

  通过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实践,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管用的实际的工作经验。

——理清思路是前提。

围绕中、省、州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方针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探索总结并实践推广了“狠抓三个结合、促进三个提高”的工作思路,即:

坚持扶贫开发与财政“一事一议”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安居工程、产业开发、小额信贷、大额贴息、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世行、爱德等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整合资源是基础。

近年来,全县扶贫系统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一方面加大本部门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强化监管是关键。

为了强化对工程质量、建设成本和建设工期的有效控制。

结合《**县行政成本控制制度推进工作方案》,制定了以体现群众意愿、提高工程质量为根本的项目监理制度。

严格执行群众评议制、廉政评议员制。

颁发聘书聘请项目村群众参与项目的监督管理,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工程质量,严格控制了项目建设成本,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同时,建立和完善目标倒逼管理机制,实行任务明晰、责任到人、目标倒逼的有效措施,推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提高行政效能。

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创新扶贫机制,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人均扶贫开发成本逐步得到控制,扶贫开发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正确的工作思路、扎实的工作措施和过硬的工作作风,使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扶贫投资呈跨越式增长。

“十一五”期间,**扶贫项目完成投资20900万元,比“十五”时期的11145万元净增9755万元,增长88%;2016年完成投资6708万元,比2016年的5174万元净增1534万元,增长30%。

二是片区扶贫综合开发取得实效。

2016年以来,我县开始探索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资金整体推进的扶贫方式,先后打造了白路乡关坡片区、插甸乡古普片区、水城片区、狮山镇大石房片区、西和片区、滑坡片区,项目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扶贫效果显著,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目标。

三是项目扶贫工程质量有较大提高。

由于县扶贫办全程参与项目监管(包括工程邀标、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工期控制),转变了过去单纯以乡镇为项目建设主体,县扶贫办仅负责项目申报、工程验收的传统管理方式,工程质量大幅提高,工程进度明显加快,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参与项目监管的意识逐步形成。

  “十五”、“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先后分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扶贫工作点与面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真扶贫、扶真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扶贫对象确定、政策制定、措施落实等环节上有明显体现,但是,存在用扶贫项目打造面子工程、用扶贫资金肥肉添膘的现象,扶贫重点村建设存在过于集中,点上示范而忽视面上覆盖的问题。

二是扶贫资金管理问题。

扶贫资金管理上还存在漏洞,扶贫资金滞留、拨付迟缓、改变项目计划和用途的现象。

三是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由于主导产业不集中、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制约,农民增收短时间很难突破,外出务工农民成本增加,务工收入受到影响。

四是基层扶贫工作存在畏难厌战的问题。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启动项目的村条件越来越差,基础越来越薄,政府投入和现实条件存在差距,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畏难厌战情绪。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阻碍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解决。

  二、展望“十二五”,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一)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们清楚看到扶贫开发面临的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具体意见,将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将扩大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投入将较大幅度增加。

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工作给予加强。

面对这些良好的政策机遇,我们既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更要做好抢抓建设机遇的准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挑战  1、贫困状况依然严峻  贫困现状可概括为“一大、二深、三高、四散、五弱”。

“大”就是贫困人口绝对数大,按照贫困标准,我县到2016年底尚有贫困人口万人,占总农业人口的58%。

“深”就是贫困程度深。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州倒数第二,仅为3223元,10%的农户住房为土掌房、杈杈房,70%的农户安居房难以达到《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抗震要求,万人畜饮水困难,其中万人长期未能解决。

处于极端贫困下的万特困群体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年人均产粮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

“高”就是返贫率高。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现时的脱贫标准低,地震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散”就是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扶贫资金、项目和政策措施落实难度大。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剩余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已由原来大范围集中连片分布为主,转向小区域性贫困与贫困人口插花分布共存的“大分散、小集中”状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和农户之间收入增长不平衡的趋向更加明显,对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和扶贫政策的操作带来更大困难。

“弱”就是支持力量薄弱。

由于我县贫困面大,且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地区,脱贫成本加大,但地方财政极端困难,扶贫开发完全依赖上级投入,群众要求脱贫与扶持资金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区域分布看,可分为金沙江燥热河谷区(东坡乡东甸村委会、白马口村委会、以赤叨村委会;万德乡胜德村委会、万德村委会、支卧村委会;己衣乡更德村委会、罗能村委会、新民村委会)和高寒冷凉山区(此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在插甸、发窝、环州、白路、万德、己衣、高桥、猫街、狮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

  2、致贫类型多种并存  经过对全县贫困地区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导致群众贫困的主要类型为缺水致贫型、生存条件恶劣致贫型、地质灾害致贫型、气候冷凉致贫型、文化智力低下致贫型、因教致贫型。

致贫类型有时是独立存在,但多数是多种类型并存。

  

(1)缺水致贫型。

就是因附近地区严重缺乏水源,长期难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导致贫困。

缺水型贫困为我县的主要致贫类型,集中分布在位于金沙江南岸的东坡乡、万德乡、己衣乡和发窝乡,当地海拔在1000米至2200米之间的半山地带,气候燥热,年降雨量500至800毫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基本以旱作为主,人蓄饮水因水源匮乏长期难以解决。

缺水型贫困集中分布在水口片区、金沙江南岸片区、啊过咪片区,严重缺水人口5875户21936人。

  一是水口片区。

该片区北起东坡乡水口村委会,东至高桥镇弯腰树村委会,呈条状分布在一条绵延30公里山脊上,东面为猛果河,西面为沙拉河。

该片区覆盖东坡乡水口、高桥镇小河、弯腰树、己梯、树沟、庄良6个村委会,农户1732户6978人,为彝族和苗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95%。

  二是金沙江南岸片区。

该片区东起己衣乡更德村委会,南至东坡乡以赤叨村委会,村庄散落于缓坡地带,金沙江从坡脚淌过,气候燥热,降雨量稀少。

该片区覆盖己衣乡新民、更德、万德乡支卧、胜德、万德、东坡乡白马口、以赤叨等7个村委会,农户3458户12224人,为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91%。

  三是啊过咪片区。

该片区位于猛果河东岸的发窝乡境内,含啊过咪、花园、它亨3个村委会,农户685户,2734人。

该片区附近无水源供给,上游大西邑河水量充沛,但距离30公里以上,工程施工难度大。

  

(2)气候冷凉致贫型。

发窝乡、环州乡、白路乡、高桥镇石腊它片、猫街镇南部山区片、狮山镇南部山区片、插甸乡东北部山区为高寒冷凉地区,海拔在2100米以上。

生活在冷凉地区的人口约万户万人,属少数民族聚居区。

同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相比,当地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良好,地势相对平缓,交通条件相对优越。

但是,由于气候冷凉,土地贫瘠,农业生产力低下,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科技意识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收入主要依赖家庭养殖业,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

  (3)地质灾害致贫型。

**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

据国土资源局统计,到2016年地质灾害隐患点156个,因长期受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却未能实施异地搬迁的村民小组120个,受灾人口680户14000人,其中60%分布在金沙江沿岸的高山峡谷地区。

由于县内无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和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受灾群众无法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4)生存条件恶劣致贫型。

据交通部门统计,到2016年,全县未通公路的村民小组371个,12000户、41000人仍然依靠人背马托。

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偏僻的高山峡谷地区,并存缺水型致贫因素,生存条件恶劣,基本上属于不适宜人类居住区。

由于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成本相对较高,至今未通公路、人畜饮水难以保障、粮食作物靠天吃饭,贫困群众长期无法获取可持续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我县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当地极端贫困村社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低于500元,30%的农户住房为土掌房、杈杈房,95%的农户安居房难以达到《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技术要求,安居房改造重建任重道远。

  (5)文化智力低致贫型。

**少数民族人口14万人,占总人口的%。

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普遍生活在生存条件较为恶劣高海拔冷凉山区、长期难以解决基础设施的高山峡谷地区、严重缺水的金沙江沿岸燥热半山区,贫困的生活条件加之不利于发展的部分传统习俗,导致当地劳动力人口素质低下,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型农业科技发展生产的意识依然落后,群众的思想仍停留在满足于解决基本温饱阶段。

对于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家庭经济、确保可持续发展等先进意识,当地群众是即无发展基础,也无发展资金,更无发展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智力因素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思想观念落后、缺文化、缺技能,越来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

  (6)因教致贫型。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一费制”和对特困生“两免一补”优惠政策,为广大贫困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条件。

但是,上高中、中专,特别是大学收费门槛过高,让大多数贫困家庭望而生畏,一些家庭处于“不送子女读书长期贫,送子女读书立即穷”的“两难”窘境。

在农村只要是有子女上大学的家庭,生活过得都十分艰难。

通过调查,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需要6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为了送子女上大学,不得不忍心卖牛卖房举债送孩子上学。

据统计,全县每年有近1000人进入大中专,其中,有30%左右的为贫困家庭子女。

也就意味着全县每年有300户左右家庭因子女上学而致贫。

  3、工作难度日益显现  

(1)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与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显现。

**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的特点较为突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1亩,无土地开发潜力。

境内东西两侧山区年均降雨1000—1100毫米,金沙江河谷地区年均降雨仅600毫米左右全,水利化程度低。

由于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贫困地区实施大扶贫、大开发的战略规划缺少物质基础条件作支撑,帮助群众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困难重重。

  

(2)资金短缺与实现扶贫开发目标的矛盾更加突出。

据国务院扶贫办测算,全国“十五”期间解决温饱问题的资金成本人均为万元。

以每年解决1万贫困人口计算,**需要投入2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扶贫开发,而每年实际投入不足6000万元,仅有需要量的30%。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任务,但资金投入量难以满足开发目标需要量,严重影响扶贫开发推进数量、质量和效益。

  (3)产业发展与解决群众现实生活的矛盾难以协调。

因地制宜,帮助贫困农户建立农业产业基地,是解决群众长期发展问题,确保获得可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的根本措施。

但是,发展经济林果等农业产业,必将占用大量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核桃等经济林果需要5至10年才能产生效益。

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基本耕地减少后必将降低粮食产量,影响当前生活,加之贫困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考虑和顾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发展问题。

因此,解决贫困群众当前生活困难和快速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十分必要。

  (4)合力扶贫攻坚与部门利益的冲突依然存在。

虽然整合资金、综合开发的“大扶贫”理念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但从总体上看,整合资金合力攻坚的难度较大,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部门利益、缺乏大局观念、淡化综合扶贫开发的意识。

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围绕村级规划整合资金,充分发挥好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一切为了贫困群众、一切服务贫困群众的氛围尚未形成。

  (5)项目用地与土地使用瓶颈矛盾协调难度大。

异地搬迁项目选点难,“就路、就市、就富”难以实现。

  (三)对策  扶贫和反贫困,不仅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必须“因贫施治”,对症下药。

解决**的贫困问题,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依据当前致贫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扎实有效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1、唱响民生主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民生是根本,扶贫是永恒的主题。

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一项综合系统的社会事业,一要提高认识问题,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

要以扶贫开发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要求,整合部门资金,筹集社会扶贫资金,发动群众筹资和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扶贫开发。

二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

仅靠扶贫部门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扶贫事业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参与。

三要继续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以特困村、重点村和示范村为主战场,搞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落实帮扶责任,强化检查考核,提高帮扶实效,努力营造一个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2、坚持综合开发,加大整体推进力度。

要尽快适应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树立综合扶贫、规模开发的理念,推动扶贫开发整区域、整流域实施。

针对“一大、二深、三高、四散、五弱”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制定不同的扶贫开发实施方案。

金沙江沿岸要借国家开发乌东德电站之机,全力争取政策,列入搬迁范畴,做好搬迁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高寒冷凉地区要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政治建设等方面,全面编制贫困地区的发展规划,并积极争取在国家和省州扶贫办立项。

要积极争取整乡推进、整县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依托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民生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贫困人口聚居的村、乡、片区为单元,实施“修路、治水、通电、护林、安居、兴文、办学、办医、培产业、低保制”十项工程建设。

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和村内、村外结合综合开发,实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强化规范有序的民主法治建设,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推进,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巩固提升万基本解决温饱农村人口的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突出实施金沙江燥热河谷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冷凉山区6万深度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

力争到2016年,争取筹集资金421000万元,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基本实现深度贫困人口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低保、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产业,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困村农民人均收入比2016年翻一番,实现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整体可持续脱贫并努力向“988”目标(农户“9”有:

有1套安全美观的住房,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有1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有1个卫生厕所和新式畜圈,人均有1亩保浇灌溉的基本农田地,人均有1亩经济以上林果或经济作物,年人均有1头大牲畜出栏,有1个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有1个劳动力输出打工。

自然村“8有:

有进村入组的简易公路,有硬化的村内道路,有进村入户的生产生活用电,有1块硬化的活动场地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电话信号覆盖,有1批会经营懂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有1批劳动力接受培训实现转移。

行政村“8”有:

有特色优势产业,有产业协会和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有通畅的进村公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科技文化活动场地,有合格的办公房、卫生室和村医、兽医,有1所设施完善的小学,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迈进。

  3、注重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基础瓶颈。

根据不同的致贫因素,集中力量制定相应规划,并围绕目标循序推进。

一是对缺水致贫型地区,首先需要通过建设水库、水池、抽水站、引水工程等控制性水利设施,改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条件。

我县目前严重缺水的地区,基本不具备修建水库或自流引水的地形条件,但其下游都有丰沛的泉水或河流通过,抽水扬程多在200米致500米,工程建设投资较大,后期运行费用高。

但是,就地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建设抽水站。

我县东坡乡水口村450人,长期以来饮水需靠人背马驮到2公里以外的山脚取水,生活极端困难,2016年该村实施就近搬迁,并投资35万元建设了扬程为190的抽水站,彻底解决了该村用水困难。

随后数年,应附近村社强烈要求,先后建成3座抽水站。

目前,抽水站管理运行良好,村民坚持用水付费的原则,积极缴纳抽水费用,同时解决了部分灌溉用水。

经验证明,在下游具备水源条件的地方建设抽水站,是缓解缺水贫困地区用水,加快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对地质灾害致贫和生存条件恶劣致贫的地区,实施易地搬迁。

鉴于我县境内无可开发土地供移民安置的现状,应该结合小城镇发展和县城发展规划,将丧失生存条件的群众逐步搬迁到小城镇或县城周边安置,走“搬迁就路、搬迁就富、搬迁就市”之路。

采取此种扶贫开发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好处在于节约了在当地发展的扶贫开发成本,可彻底解决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其原有土地资源可置换后发展其它产业,有利于生态恢复,同时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县高桥镇狮子口村搬迁到**县城就是一次新的尝试。

三是对文化智力低而致贫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科技推广示范力度。

通过挖掘农特产品资源,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方式建立示范基地,向贫困农户推广示范新技术,加快推进产业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确保贫困农户持续发展。

把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确保贫困地区农民“董技能、输得出、留得住、有收入、能致富”。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强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努力扩展就业渠道。

建立输出输入地互动机制,扶持培育中介组织,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坚持“输出去,引近来”的基本方针,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创造良好机制。

四是对因教致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