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416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明暗与立体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

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

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射灯静物台范画两幅铅画纸一张(8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

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讲授新课:

(1)导入(设计意图:

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看这两幅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

(2)新授: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

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

(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

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

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

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

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是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

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3)观察体会(设计意图: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

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

暗部呢?

总结:

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

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3、学生交流。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对身边的物体的观察理解,加强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

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设计意图:

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

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

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

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

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第3课记录色彩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成因和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2.学生探讨固有色的概念。

3.学生了解色彩的几个知识,同时能注意和生活现象结合。

教学难点

“固有色”观念的明晰。

教学重点

1.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2.学生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原色不同色的衬布、灯光、几何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一·光与色彩

1.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

教师播放幻灯片,夜幕降临后,大地隐入黑暗中。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

生:

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

师:

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

正如画室中拉着窗帘看不到物体色彩一样,拉开后颜色便清晰可见了。

谁能解释我穿的衣服呈现红色?

生:

参考知识窗。

因为它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光线。

师:

物体本身无色。

色光有很多颜色。

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

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

(评述:

播放国家地理杂志图片,创设情境,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

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与画室的实景结合,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光与色彩三原色的区别

(1)光的三原色实验分析:

(课件演示)

生:

观察太阳白光是怎样形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为:

红橙、绿、蓝紫。

将其等量混合后,红橙+蓝紫=红

红橙+绿=黄

蓝紫+绿=蓝

全加=白

三原色重叠后产生红黄蓝三个第二次色。

三原色等量混合呈白色(无色)光。

(2)颜色的三原色实验分析(学生动手实验)

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在光谱上的二次色红黄蓝在色彩科学上成为原色。

这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出来的。

相反,他们之间不同比例的混合能调出无穷的色彩。

生:

调色。

红+黄=橙,蓝+黄=绿,蓝加红=紫。

它们第一次混合产生的橙、绿、紫是间色。

给它下定义。

间色——间色,由两种原色等比例混合而成。

颜色三原色等量混合,成灰黑色

师:

理解复色,你有几种调处复色的方法。

复色——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或任意两种间色混合产生复色。

生:

思考你还有其他调配复色的方法吗?

除黑白外的颜色与黑调和。

2。

颜色的三要素

色相——颜色的名字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纯度——颜色的鲜明程度,彩度或饱和度。

三原色的纯度最高,间色的纯度较高。

复色的纯度较低。

(评述:

学生动眼看色光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动手实验颜色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总结色彩的概念、规律)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一.固有色和影响物体颜色变化的因素

师:

我们认识了颜色的几个概念,学生做填空题:

一个()色的立方体。

以立方体为主角,分小组摆出电影的虚拟场景。

剧本:

1.分镜头一:

几个月没下雨了。

大地上的植物干死了。

褐黄的大地裸露出来。

趁着傍晚太阳要落山的阴凉时候,动物们四处寻找水源。

(布景:

褐色布、白物体、橘黄灯)

2.镜头二:

动物聚集在仅存的水边。

正午的阳光强烈。

他们之中的有些已经撑不住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白灯、白物体、蓝绿衬布)

3.镜头三:

雨季终于到来了。

植物冒出了青芽。

大地像披上了绿衣。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初现时,动物们的狂欢开始了。

(蓝紫色光、白物体、绿衬布)

教师演示镜头四:

天大亮。

天黑了。

各小组学生观察并记录主角立方体的色彩变化。

师:

同样的立方体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物体的色彩变化?

生:

讨论并回答。

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

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

环境色——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

师:

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

平时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

如一张白纸,无论他被放在什么环境中我们仍认为这是一张白纸。

我们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比较、区分和描述方便,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

给物体规定的一个整体的色彩面貌叫做固有色。

学生最初写出的答案,便是我们头脑里赋予该物体的“固有色”。

固有色观念在色彩写生中会给我们进行色彩观察和表现带来不良影响,如习惯性的画固有色,我们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种种细微、丰富的色彩关系。

二.分析实际作品

师:

出示苹果图例,生观察绘画中环境色光源色的影响。

生:

都是黄苹果,但用的色彩不是固有色。

红布和蓝布分别给了它不同的环境色。

师:

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变的色彩世界。

在光色的研究中,印象主义画派的贡献很大。

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

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

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干草垛》系列中,大自然的光影无时无刻不在闪耀,同一物体,在每一个特定的时辰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莫奈所言:

“面对稍纵即逝的效果,而将我的印象描绘。

”这也正是当年印象主义名字的来源。

学生们感受画家笔下的丰富的色彩世界。

(评述: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

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

课后请观察教学楼前的花坛。

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是的色彩变化。

(评析:

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