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695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日益逼近人类的文学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成果充满期待。

著名演员李仁堂曾说:

“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

”现实的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

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作,但从目前来看,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

真正需要我们警惕担心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文艺的审美与文艺创作趋向人工智能的模式化倾向。

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现实、积极创新,打造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才能使文艺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

(摘编自李雨青《AI能取代作家吗》)

材料二:

 随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能够借助新媒介表达出以前根本不可能表达的艺术形式,比如立体影像、立体电影或者极具参与性的电脑游戏。

而人工智能更是借助复杂计算和深度学习,深入到人的创造性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

新媒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这些艺术形式同时映照出以往那种文学艺术观念有一个隐而不彰的基础,即长时段上的媒介决定性。

只有首先承认这种媒介的决定作用,我们才能将不同媒介技术下的文学艺术进行定位。

这一视角当然是AI的新发展带给我们的,如果没有AI这一新技术的挑战,媒介的决定性依然是隐而不彰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媒介对艺术的这种决定性关联,我们就不能够去真正定位文学艺术的性质,以及接纳新的艺术观念,接纳新的艺术形式;并且我们也很难把握,在新的媒介引导下文学艺术会产生何种新的整体灵性。

(摘编自王峰《AI与“灵导”:

激发文学艺术新活力》)

材料三:

现有的AI艺术无法证明AI已获得由学习到创造的智慧。

目前已有一些AI艺术的实践,如抽象绘画、抒情短诗、微型小说等。

但这些实践一般来说都局限于“学习”的境地,即AI的编程者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通过近乎穷尽式地搜罗某一特定艺术类型的作品,总结了某些模式化创作的技巧。

所谓AI创作便是根据这些模式的规范,对既有素材进行概率性的组合排列(可能还有较优的拣选逻辑设定)。

但此种“创作”方式明显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其一,它有无可能生产长篇叙事作品?

很难想象AI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掌握一篇十万言小说的技巧,这十万言词汇的采撷、因果关系的组合,就概率计算而言,其开放的复杂性程度不知要超过19路围棋多少倍。

这一点似乎不是简单乞灵于AI计算能力的进步所能解决的。

其二,AI如何能够合逻辑地整合新兴的知识与人类感性判断?

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不断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艺术家总是能够寻找到一些匪夷所思的途径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人类经验达成一种巧妙的平衡。

如20世纪初那些立体主义、形而上画派的作品。

在没有前人经验“学习”的情况下,AI有无可能通过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力迫式计算推导、整合产生“创造性”的作品?

(摘编自陈奇佳《“阿尔法狗”后的AI艺术问题》)

材料四:

《米洛斯的维纳斯》无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杰作。

但这件作品在出土时,缺失了两条手臂。

长期以来,许多雕塑家及艺术史家,都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

是他们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吗?

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进行设计,但是,美的作品绝非数字计算可以得出来。

事实上,修复维纳斯像的这些努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谬性。

他们只是将其当成了之前那尊完整雕塑的残留物,却没有意识到,断臂之后的维纳斯已经成了一件新的作品,一件完美自足的艺术作品——它已不再残缺!

不管这尊雕塑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一个偶然的际遇成就了它的伟大。

表面而言,这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细究起来则会发现:

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具有高度个性特征的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

它具有绝对的偶然性,但这一偶然性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审美高度——它的标准绝不在于之前那个尚未断臂的维纳斯!

在审美领域中,它与后者已没有任何附属关系。

(摘编自陈海静《AI时代,如何理解艺术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前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后者承认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形式的革新。

B. 前者认为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景值得期待,后者认为媒介对艺术创作具有长时间的作用。

C. 前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情感体验,后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文学艺术性质定位提供了新视角。

D. 前者担心文艺审美和创作会走向模式化的歧途,后者认为承认媒介的决定作用是定位艺术性质的前提。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目前的AI艺术实践还只是利用数据对创作技巧的总结,还难以达到“创造”的境地。

B. AI通过概率性组合排列进行“创作”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很难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C. 要完成十万言的小说创作,眼下的AI技术还做不到,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科技的发展。

D. AI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经验达成平衡。

3.下列说法,可以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正如罗丹的一件躯干雕像一样,删截的雕像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充分地、辉煌地、完美无缺地显现出艺术审美的高度。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美是不可预测、不可计量的。

伟大的艺术,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D.“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并给人带来了感动与共鸣。

4.上面四则材料用了哪几种论证方式,请通过原文简要概括。

(4分)

5.据统计,宋词中最常用的意象有“明月”“杨柳”“夕阳”“东风”“江南”等。

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这些意象创作一首词,你认为它能否写出超过专业词人的作品?

请依据文本,简述自己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小屋环境中的温暖暂时压倒了冬日的寒,快乐暂时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内涵具有开放性,如“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8.“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4分)

9.《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

早与同郡杭世骏齐名。

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

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

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故某侍郎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史者有挟而请又拒之巨室延饮,又拒之。

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

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

县境邵伯埭(dài,埭是一种拦阻水的土堤坝。

)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

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

堤上即植桑,兴蚕事。

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

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

大吏韪之,然不能行。

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

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

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

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

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

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

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

事流传,上闻。

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

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

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至无以葬。

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

遂卒于河南。

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

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

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

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

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

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父亲办理葬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

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D.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

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不作为现象,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他,他不但不见,反而杖责来使。

13.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

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

非复当年单父台。

[注]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

陈与义:

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

单父台,指宓(mì)子贱琴台。

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

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

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人生多艰行路难,生不逢时“无道则隐”是不少文人的选择。

陶渊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化用《离骚》“,”两句,表明了自己迷途知返,将要中途易辙和过去告别。

(2)4月6日,BBC为全球宅家居民献上了一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介绍杜甫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欲知其人,可读其诗。

从《望岳》“,”中,我们读到了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从《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里,我们读到了贫病交加愁怀难遣的老年杜甫。

(3)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滋养。

李白赞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感叹,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可以取用无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

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

一头到栽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甲。

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

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②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

乙,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

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

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

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21.下面是小王给即将过生日的姑姑发的手机短信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得体。

请找出其中四处并作修改。

(4分)

姑姑,明天是您三十岁寿辰,但我因学习特别忙,无法拨冗前往,十分垂念您。

等有空闲,我会垂询您的时间,到您家去,到时您恭迎即可。

顺颂安康!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2.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5个关键词。

(5分)

近年来,智慧灯杆逐渐出现在多个城市的街头。

与传统路灯不同,智慧灯杆整合了监控摄像头、5G微基站等硬件,通过信息感知和大数据交互技术,能实现智能照明、智慧交通、信息发布等功能。

智慧灯杆不仅节约能源,也可以减少对城市土地的占用,从而让资源被高效利用。

同时,在一些城市,智慧灯杆还具有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等功能,这兼顾了环境保护的需求。

智慧灯杆等智慧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得到推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精细化管理正成为城市治理的普遍要求。

智慧灯杆身上的多种资源整合利用,丰富了人们对未来智慧城市的想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9世纪70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

20世纪2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国家建设,创造无数奇迹。

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

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

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要面向全校同学演讲。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景值得期待”不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作者为展开论证从反面树立的标靶。

故选B。

2.C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原文是“不是简单乞灵于AI计算能力的进步所能解决的”,作者认为即使将来科技发展了,也很难做到。

故选C。

3.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的类型,重点考查论据是否合理,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事例在说明女性美的恰到好处,是美的另一种类型,和材料观点“残缺之美的偶然性”不符。

C为论点,并不属于举例论证的论据。

D事例在论证AI同样也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类的审美作品,与材料论点相反。

故选A

4.①引用论证。

材料一通过引用著名演员李仁堂的名言,旨在证明人工智能难以模仿人类的现实体验以及情感经验,故目前难以完全取代作家进行艺术创作。

②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通过列举如抽象绘画、抒情短诗、微型小说等一些已有AI艺术的实践,来证明“现有的AI艺术无法证明AI已获得由学习到创造的智慧”这一中心论点。

③因果论证。

在论证目前AI难以独立自主创作时,通过分析事理,以因证果,得出了两大原因:

通过概率性组合排列进行“创作”的局限性;无法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经验达成平衡。

④其它,如学生写假设论证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通过假设,来说明没有AI这一新技术的挑战,媒介对艺术的决定性作用就很难凸显,从而论证AI对艺术的激发启灵作用。

(任选两点作答即可,类型1分,分析1分)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类型的分析能力。

5.不能超过。

①据材料一可知,人工智能目前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所以其创作的词作比专业词人的要缺少情感或韵味。

②据材料三看,词人能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随机应变,以匪夷所思的途径进行艺术创作;而人工智能程序固化,很难具有随环境变化而灵活进行创作的能力。

③据材料四看,高度个性化的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而词人却可以将感性和理性巧妙统一起来。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6.A“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

7.B“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酷的,但也可以是有温暖的。

8.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暗淡,突出了“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酷的冬天”做铺垫。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在“死寂的原野”上,“我”却听着小河在冰下“低语”;②在“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每点2分,共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

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11.B“古代官学机构”错,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

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

12.C“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错,原文是“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不是受到“赞誉”,而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

13.

(1)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爱护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4分,“耻”“一”“子惠”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一”,一心一意;“子惠”,慈爱、施以仁惠。

(2)(明慧)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

(4分,“恃”“干求”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恃”,依仗;“干求”,请求、求取;“于……”提前。

14.①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②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蚕业;③为防田患,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