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832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生活与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docx

《生活与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docx

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了解)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理解)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理解)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述两点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一)世界观、哲学区别:

1.含义: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特点:

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觉形成的。

3.存在: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

(二)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三)错误倾向

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错误倾向

(1)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2)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只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注意:

并不是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

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

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扩展】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识论根源——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倚赖于人的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识论根源——把人们思维中的概念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

总体评价:

局限性:

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

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扩展】理解列宁语:

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

理念论

黑格尔:

绝对观念论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

理在事先

【扩展】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扩展】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

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是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

唯心主义是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1.(了解)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理解)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理解)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了解)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了解)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 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论最重要的两个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①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

1)客观实在性.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可知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

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哲学上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或者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静止区别:

①含义不同: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

①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什么是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注意: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2)方法论要求: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注意:

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又具有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注意: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要性:

①这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基本要求;②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①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例题】

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地震。

由于目前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地震还难以准确的预报,地震发生后,实际灾情比想象中还严重。

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快速研究救援工作和马上开展救援工作。

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并号召人们发扬“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精神抗灾。

由于没有回避问题,并高效率地进行抢救工作,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尽管这次灾难给中国带来几千亿元的损失,但是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显得空前团结,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涨。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地震发生后,我国根据地震的具体实际情况,针对问题,制定了营救计划,体现了这一道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抗灾精神对灾区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抗灾中,发扬了“天灾不由人”,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抗灾不由天体现了这一点。

[认识论]

(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的客观性决定的。

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得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①认识主体的限制:

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②认识客体的限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

物质世界的无限性②认识的主体:

人类世代的延续性③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不断发展

(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是在不断发展中超越自身。

【练习:

】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树立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

(了解)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

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 系统优化的方法。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因:

①②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

①联系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可变性)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

①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②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条件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内容:

(1)两者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②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③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两者相互联系:

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

(1)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

系统各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优化的趋向。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练习:

】1.由“三鹿奶粉”引发的问题已蔓延到22家乳制品企业,在严重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引起奶粉行业的信任危机。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更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公共影响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运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经营离不开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需要企业参与。

2.整体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甚至决定性作用。

3.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社会和谐了,才能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认为事物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发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