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918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试题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人教版)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

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

A.仁政         B.为政以德

C.兼爱、节用D.克己复礼

解析:

“克已复礼”主张恢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等级制度。

答案:

D

2.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

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

材料大意为曹操强悍且有大功,但不敢废汉而自立,并不是其“不欲”,而是他担心名不正言不顺。

故“名义”应指等级名分,源于儒家思想。

答案:

A

3.古人造字意蕴深远,“伪”者“人为”也。

“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现哪家学派思想(  )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

“伪”意为虚假不真实。

“伪”者“人为”也,故应反对人为。

由此可知“伪”字的造字最能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

答案:

A

4.“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解析: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反映了儒家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

答案:

B

5.董仲舒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根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董仲舒认为,人富贵了就容易“骄”“暴”,贫穷了就容易“忧”“盗”,如何使富贵者不“骄”“暴”,贫苦者不“忧”“盗”呢,唯有“调均之”,才能“上下相安”,达到天下大治。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解题的关键是对“士人政府”的理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士人政府形成。

答案:

C

7.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等共130篇,其中他把孔子写入“世家”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其背景是(  )

A.孔子出身诸侯贵族

B.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

C.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D.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

解析:

《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是按所叙人物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世家”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是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思想领域影响巨大。

答案:

C

8.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周孔“因”与秦汉“果”之间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即孔子思想与汉代儒学之间的共性之处,其表现在两者都提倡儒家传统道德,C项正确;A项为孔子所注重;B项为汉代儒学所提倡;D项与孔子无关。

答案:

C

9.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材料中“对传统的重新发展”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的创新,即宋代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答案:

C

10.北宋“二程”解释“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二程”眼中,“中庸”是

(  )

A.不偏不倚B.过犹不及

C.坚守正道D.以和为贵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中”即不偏、正道,“庸”为天下不易的法则、定理,“中庸”即以正道为天下定理,坚守正道。

答案:

C

11.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可看出,王阳明认为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不必假求外人或外物,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地方小官),设乡校(乡里聚会议政场所),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

”这表明顾炎武重视(  )

A.道德教化B.提倡众治

C.社会舆论D.乡村自治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材料中“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可知,顾炎武重视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故选C。

答案:

C

13.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解析:

匹夫匹妇之所是、非代表了民意,材料强调了国家对民意不得妄自“矫之”,强调了国家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

D

14.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

出现上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严重B.对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挑战,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B、D两项与史实不符;A项不利于商业发展,因此不会导致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答案:

C

15.如图是《中国的世界纪录》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统计数据图,出现图示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解析: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与农业经济相关的数学、天文、地学、农学等占有较大比重,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答案:

A

16.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几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

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B.西方列强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科举考试的束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可排除。

A、C、D三项都是其原因,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

答案:

A

17.关于书法字体,明朝人张潮认为: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

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

中应填入(  )

A.小篆B.隶书

C.行书D.甲骨文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书法艺术。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故答案为C。

答案:

C

18.《说文解字·序》载: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制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隶书的创制主要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便于书写。

隶书是秦代八种字体之一,楷书的出现比隶书要晚,隶书的出现是在秦代,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9.英国学者罗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文化有三个显著特征。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用表意符号书写而非拼音文字

B.崇尚道德伦理而非宗教信仰

C.用科举文士理政而非世袭贵族

D.崇尚通俗艺术而非高雅艺术

解析:

在艺术领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士人艺术,也就是高雅艺术,通俗艺术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

D

20.王国维曾说: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

材料“……而使元剧之作”反映了杂剧发展的时代背景。

元朝时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来抒发情怀,导致杂剧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进行判断,A、B、D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

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8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4分)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中时间“东周”和“古希腊的哲人”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主要原因结合当时中国和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即可。

(2)问结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有关内容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夷”“西学”“新学”等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西学态度的变化。

答案:

(1)现象:

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原因:

中国:

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8分)

(2)表现: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相同之处: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8分)

(3)称呼演变:

夷学——西学——新学。

(2分)心理变迁:

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2分)

22.美国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说:

“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其中,科学的进步是注意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作为背景而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的科学史权威薮内清精辟地指出:

“在古代文明中,天文学一直属于高层次的科学,而且深深地染上了世界各种文明时代所具有的特色。

构成中国天文学史主流的是历法研究和以占星术为目的的天文观测。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

“医者贵在格物。

”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

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

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

”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

”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7年增天文算学馆。

1872年拟订了课程计划,其中第四年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验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上海格致书院,中国近代著名书院,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科学家徐寿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不仅“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然史论亦在所不废”。

书院的考试命题,一般也都由洋务派官员、早期维新思想家来命名,使得格致书院不但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造就了一批从事社会改革的人才。

(1)分别列举两汉、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至少两项)。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科学成就取得的社会背景。

(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格致书院的共同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格致书院创办的背景和意义。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相关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归纳。

(2)问据材料二可看出三位科学家都注重实践、实验,都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了总结,这实际上是对明中期以来严重脱离现实的空疏学风的冲击。

第(3)问第一小问据两所学校的授课内容概括;第二小问背景根据两校建立的时间“1862”年“1874”年分析。

意义可以从教育、思想等方面归纳。

答案:

(1)成就:

张衡发明浑天仪;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背景:

专制统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需要;“天人感应”思想。

(1点3分,答对2点给6分)

(2)特点:

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亲身实践、强调实验;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

(8分)

(3)特点:

学习西学;经世致用。

(2分)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

(2分)

意义:

推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传播。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