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1028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docx

中图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doc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材分析

     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解决好环境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而要认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本

节教材首先从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导入。

简述各个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

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继而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性。

      教材讲述了三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

说明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必然。

第四阶段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迫切现实需要,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群众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化,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人类逐步走上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时代,造成

人地矛盾激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发展实际对照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地关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

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

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

直面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

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

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学生活动3】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读图指导】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提问】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

讲讲其中道理。

【学生活动4】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

A.生存条件恶化

B.人均收入减少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人均资源减少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读图指导

】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

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

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承转】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

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

【归纳】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问题2】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归纳】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性环境问题

【材料探究】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

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

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

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

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

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

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

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

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

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

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

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

发展。

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

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

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会有何后果?

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

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作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

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

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材料二:

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尾矿砂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

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砂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

10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

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砂污染问题,而且村里的耕地由25多公顷增加到40公顷。

问题:

通过两段材料分析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解答思路:

本讨论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来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异同。

两段材料中的农民都富起来了,但其富的途径有很大的差别。

材料一中农民富得很快,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富(经济增长),在“富”的同时,环境破坏了,耕地没有了,这种“富”是临时的富,而不是长久的富。

材料二中的富可能要慢一些,但这是一种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增长。

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材料一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吃子孙饭”的发展;而材料二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共同性B.持续性C.公平性D.公平性和共同性

思路解析: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答案:

B

2.随着人类文明

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

下列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思路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

B

3.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性行为是(  )

A.使用一次性产品B.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

C.分类回收、利用垃圾D.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

思路解析:

使用一次性产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购买使用私人汽车容易带来环境问题。

答案:

C

4.21世纪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A.以掩埋为主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D.用

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思路解析:

把垃圾焚烧、掩埋、投入深海都会带来环境问题,所以是不可取的。

答案:

C

5.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  )

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

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的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D.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思路解析: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是农业文明时期

的突出特点。

答案:

C

6.图4-13为“21世纪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判断是(  )

图4-13

A.B曲线表示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

B.A曲线表示自然资源增加的变化趋势

C.B曲线表示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严重,但到了中叶有好转

D.C曲线表示世界人口在不断减少

思路解析:

A曲线表示人口不断增加,C曲线表示自然资源急剧减少,B曲线表示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严重,但到了中叶有好转。

所以选C项。

答案:

C

7.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增长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D.生产与治理同步

答案:

C

8.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的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田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限制车辆进入

答案:

B

我综合我发展

9.(2006广东高考)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

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公平的

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体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思路解析:

本题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考查,B、D两项叙述比较准确,而A、C两项的叙述比较片面。

答案:

BD

10.下列活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  )

①为获农业高产,多施化肥 ②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③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除害效果明显 ④讲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思路解析:

利用生物措施治理灾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D

11.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 ③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④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不难回答。

答案:

C

12.图4-14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4-14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是__________。

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时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的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洁净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人地关系也不断发生了改变。

工业社会人类追求经济利益,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的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13.图4-15中三幅图,图a和图b的箭

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

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

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

完成下列问题。

图4-15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持续发展原则出发需要健全法规。

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重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急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或打着再利用的幌子,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废料。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农村。

这些转移现象的原因在于污染控制费用的差别,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表现。

其根本原因是环境保护法规存在着

地区差异。

答案:

(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3)由于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极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

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制止污染工业转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的。

14.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万吨标准煤/亿元)与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百吨碳/10亿美元)变化表(表4-4)

表4-4

年份

项目

1957年

1961年

1970年

1975年

1978年

1980年

1983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中国单位产值能耗

9

14

13

15

16

15.5

8.5

7.5

6

5

4

3

单位产值CO2排放量

5280

8320

7200

8400

8960

7360

4800

4400

3280

2800

1840

1280

图4-16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

(1)阅读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与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表: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位产值能耗与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

(2)图4-16表明,1980年

以前,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率:

_________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率明显高于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

(3)图4-17表明,印度的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其差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图4-17

(4)由上述图表数据可知,

1992年中国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印度_____。

但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呈________趋势,而印度自90年代以来却呈________趋势。

我国能源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问题之一,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所用能源70%来自生物能,它带来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之二,我国工业生产在能源利用中也存在着问题。

请你根据我国工业生产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所学知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保护地球家园,为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能源消耗量与CO2排放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和图中折线的走势,回答各题。

答案:

(1)均呈下降趋势

(2)90 我国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3)印度的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4)高 下降 上升 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过量的砍伐植被,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

节约利用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阅读材料

知识拓展

材料一: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由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当时美国政府在议定书上签了字。

根据规定,该协定书只有在55个国家批准协议后,才能生效。

这55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5%。

由于在议定书执行的规则和条件等细节上争论不休,至今仍未有一个工业发达国家批准该议定书,而美国3月28日突然宣布将不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则使得条约的实施雪上加霜,面临流产的危险。

1998年5月2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秘书处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中国是第37个签约国。

作为世界最大的燃煤国,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4,过去10年间,其排放量增长幅度超过了印度、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总增长量。

美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凤凰卫视10月2日消息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俄罗斯星期四宣布俄政府已通过了有关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草案,并提交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批准,此举对议定书能否尽早在全球生效起了关键作用,联合国秘

书长安南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压力大增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却坚持强硬态度,拒绝向国际社会的要求屈服。

美国重申立场不变

美国国务院星期四对俄罗斯决定批准《京都议定书》不予置评,但表示华盛顿会继续按自己的方式对抗气候暖化。

发言人鲍彻说:

“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立场不变。

我们认为,目前不是美国加入的适当时候,但其他国家有权独立评估批准该条约是否符合它们的国家利益。

鲍彻又指出,俄罗斯议会仍未就批准议定书采取行动,尽管分析家认为俄罗斯国家杜马可能会通过这一协议。

澳称签约对澳不利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星期五也拒绝向要求他支持《京都议定书》的压力屈服。

他说,澳大利亚有意遵从议定书定下的排放量目标,但在现时的规例之下如果他签署了这项条约将对澳大利亚不利。

霍华德对墨尔本电台说:

“在目前的条件下批准这项条约,困难之处是中国、巴西以及印尼之类国家无需受制于我们必须遵守的排放量目标。

因此,工业界会感到在那些国家投资比在

澳洲投资更有吸引力,而这将会导致投资和职位流失。

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星期四在政府会议上宣布,俄政府已通过了有关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草案,并已将草案提交国家杜马批准。

茹科夫说,政府将在最近三个月内制定出有关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和享受议定书权利的综合性计划。

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当天则在海牙举行的新

闻发

布会上表示,杜马可以就是否批准该议定书继续进行讨论。

联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