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1112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docx

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部分解析

高考落下帷幕,《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再次显示了其无比的威力!

闲言少叙,上题!

全国课标1卷适用范围: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

解析: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作者。

因作者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析完全国各地所有的高考历史试题,所以此次解析仅略表大概,等时间充足时再做进一步解读!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作者唯一授权经销网店因为本人仅是历史老师,不是职业书商,所以店铺内只有一套产品,拍任意链接均指向全套教程。

全套资料包括《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必修123》《选修1234》《解题技巧+新史观+通史》,776页,130万字,图片、示意图数百幅。

该教程适合老师备课,优等生扩大知识面,有效提高高考成绩!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

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但东方六国级差明显。

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是符合分封制规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显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独秀)。

A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济发达,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说明秦国没有严格执行分封制。

知识面宽的同学应该知道,秦国地处西戎,对中原文化“学习”的不好(类似的还有南蛮楚国),较早实行“县”制。

B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符(秦国与六国不一样);D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

答案:

C

建议:

开好选修课。

对学过选修一《商鞅变法》的同学,做对本题的概率会增大。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在《必修1+2分册》第11页(不同批次印制的页码略有不同,可在相关章节查找,下同),有如下表述: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3.思想根源: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第12页,在讲述郡县制时,有如下表述:

“郡县制:

⑴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如秦、楚)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⑵秦朝郡县制的设立:

鉴于周朝分封制导致后来周天子权威削弱的教训,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对于使用过《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学生来说,本题会更加容易。

(上述摘文约在2012年暑期或更早时候已在相关QQ群共享,不信者可以前去查询。

本人已免费发布了三本必修教材的各自第一章。

)在《必修3+选修1234分册》“商鞅变法”一讲里,有如下文字(新版紫皮第105页):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第107页:

“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设县,但并不多。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

县令由国君直接委派,随时撤换且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此后两千多年官僚制度的开端。

县制的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分封制下的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

”更有助于考生做对本题。

更多资讯: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考点: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能力:

考查基础知识,需要考生深度把握课标。

解题关键:

以宋朝为界,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抬高了孟子的地位。

答案:

C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1234》第14页页,原文:

唐朝复兴儒学的主张:

唐代中期后,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即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他自命继承了孟子的道统。

韩愈和同时期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1234》第16页有如下表述:

“朱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是针对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精神和节操意识,可以和孟子‘富贵不能淫……’一样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同一页,“文化成就: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以上信息,有助于考生解答本题。

更多资讯: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

考点: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能力: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政治领袖”是“演说家”,或者“演说家”容易成为“政治领袖”。

这显然与演说家口才好,善言辞,具有煽动性,容易得到大家的选票有关。

而这些都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相关联。

本题貌似考查必修一,但需要调动必修三的相关知识。

答案:

A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1234》第65页有如下表述:

“人文主义起源:

智者学派:

兴起背景:

……⑶社会基础:

平民地位提高,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71页有如下表述: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往往演变为‘多数暴政’,沦落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熟知以上信息有助于考生解答本题。

更多资讯: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

考点: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赶走国王,拥立国王的女儿——试题括号里面的话是本题题眼“詹姆士二世的女儿”。

女儿接替父亲,属于“继承”关系,具有“合法”性(英国王室继承无男女之别)。

答案:

D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必修1+2分册》第76页“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入驻英国。

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士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

……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

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士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

”可为解答本题提供铺垫。

更多资讯: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

考点:

文艺复兴。

能力:

考查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

自然科学,独立宣言。

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答案:

A

点评:

本题命制的比较失败,违背了新课改的原意。

关于哥白尼,人教、人民、北师大教材均未涉及。

(人教版在《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节中,仅提到一句“伽利略用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

本题批判:

该题正选项在岳麓版中有类似讲述,对使用人教、人民版的考生略显不公平。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1234》第70页,有如下表述: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开始的。

表格:

波兰

哥白尼

太阳中心说,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动摇了神学理论的基础,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更多资讯: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考点:

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能力:

考查基础知识及相关术语(现代化)的含义。

解题关键:

现代化的含义,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机械化);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属于政治民主化范畴。

C项属于战争,D项中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AB比较,辛亥革命显然优于清末新政。

答案:

B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之文科解题技巧分册》第三编“历史与历史观”有如下讲述:

“第二讲: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自由化和多元化,社会生活城市化、福利化和文明化等几个层面,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范式整合中国史:

……③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学过该资料的考生,可以直接作答。

另,《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39页,有如下表述:

“8.影响:

⑶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同页还有“中西方近代化的区别:

西方近代化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和确立代议制),最后才是器物层面(工业革命);中国在近代的变革,先是器物层面(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然后深入到制度(君宪、共和)和思想(新文化运动)层面。

”更有利于考生做对本题。

更多资讯: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无产阶级发动的“革命高潮”联结才可能“胜利”。

重心在“城市”“无产阶级”(即工人)。

答案:

B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51页,有如下表述:

“八七会议。

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会议在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同时,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

最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以后针对城市地区敌强我弱的现实,逐步转变方针。

”有助于考生解答本题。

在《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1234》第306页有如下讲述:

“毛**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在实践上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

”有助于考生做题。

更多资讯: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

考点: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能力:

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

胡佛对经济有限干预的措施,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答案:

D

本题批判:

1.答案语出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112页。

原话“胡佛不得不采取两大措施:

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对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考生不公平。

2.题干不严谨。

题干似乎应更正为“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且被罗斯福新政借鉴的是”。

因为根据人民版教材,“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也是胡佛的措施。

根据人民版教材“他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护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似乎A项也可选。

3.不应该出现莫名其妙的新概念,如“霍利—斯幕特法”,XX百科都查不到。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根据上面的文字可知。

更多资讯: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考点:

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欧盟)。

能力:

基础知识的广度。

解题关键:

1950年,法国提议得到联邦德国支持,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直接原因。

答案:

A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09页,有如下表述: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⑶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停止纷争,实现持久和平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法德两个宿仇国家实现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有助于考生解答本题。

同册第194页,有类似表述。

更多资讯: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考点:

斯大林模式。

能力:

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

1952年,苏共领导人,谷物的收获量大幅度增加,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谷物(短缺)问题。

需要考生知道的知识: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领导终身制,它活着时,你要想活着,只有拍马屁。

“百家争鸣”?

——用一百种方式夸它。

(小心“阳谋”啊!

看一则“段子”:

赫鲁晓夫在台上批评斯大林的时候,有人递上一张纸条问:

“斯大林在的时候,你在哪儿?

”赫鲁晓夫念完纸条,大声吼到:

“这是谁写的?

有种站出来!

”台下无人回答。

赫鲁晓夫说:

“当时,我就坐在你的位置!

”——亲爱的童鞋,偶上课给你们讲过哦!

呵呵

答案:

D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87页,有如下表述:

“斯大林模式概念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188页“权力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除异己。

思想专制,个人崇拜盛行。

”第189页: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第189页“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有助于考生解答本题。

建议阅读:

《类人孩》《1984》。

更多资讯: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

考点:

选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能力:

基础知识的广度。

解题关键:

根据德国疆域及邻国的变迁判断。

答案:

C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1234》之选修三有上述全部地图。

第183页有如下表述:

“奥匈帝国是1867年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制帝国。

……1918年11月,德奥集团战败,奥匈帝国解体。

根据《圣日耳曼和约》和《特里亚农条约》,在战后的帝国领土上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3个国家,部分领土分别归还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意大利。

由此可以确定,①属于一战前(地图在《四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第188页),④属于一战后(地图在《四合一教程必修3+选修》第188页),③属于二战前及战争爆发后德国的扩张(从图中可知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

地图在四合一教程第207页),②属于德国重新统一之后(地图在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09页)。

四幅地图在《四合一教程》如下(在四合一教程中是黑白的)

建议:

学好选修课,扩大知识面。

更多资讯: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考点:

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欧盟)。

能力:

基础知识的广度。

解题关键:

中国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同点。

答案:

B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79页,有如下文字:

“中国改革开放、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关于经济运行中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比较:

共同点:

①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②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与本题答案基本一致。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45页,有如下文字:

“当时的官方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和按资分配。

”第153页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86页,有如下表述:

“6.新经济政策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绝对的计划调节,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违背市场规律;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可帮助考生解答本题。

推荐阅读:

杨继绳的一本港版书。

更多资讯: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参考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四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06页,有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对比,部分文字与本题答案相同。

更多资讯: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具体阅卷时,会制定的更多“示例答案”(本题评分细则将印制在最新修订的《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之解题技巧》一书中)。

从示例答案来看,“说明”一项集中在:

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经济上重心南移,民族上边疆地区发展。

考生从中找出两项即可。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在《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4页(该部分已与2012年暑期或更早已在网上发布,各位不信可以去查,XX“高中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即可)有如下表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