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1136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27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docx

接触网柔性段讲义

第一章 接触网平面图

             

   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是接触网主要设计文件之一,是施工中应用最广的重要设计依据,认真弄懂和记清这些图例,学会看平面布置图对于我们掌握和了解线路情况,指导施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 接触网图例

             

   接触网的各种设计图是以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学为基础,加上接触网的各种特殊制图标记(接触网图例)所组成,          

 

第二节 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识别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图是掌握接触网施工的最基本技巧之一,除了要懂得接触网的图例及工程制图处,还要对接触网专业表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分别介绍站场、区间及隧道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实际路状态相符,其比例一般大站为1:

1000,小站为1:

2000。

    

   

  

 

第二章、施工测量

 

 

 

第一节 区间杆位测量

 

一、测量方法及步骤

1、由测量起点出发,使用钢尺拉链沿接触网支柱侧的钢轨轨面进行测量。

测量起点在接触网平面图已标出,一般选择在站场最外侧道岔的标准定位处,或是大型建筑物处如:

桥梁、隧道等。

 2、根据设计图标注的测量起点,沿前进方向按设计跨出下一根接触网支柱的座标用粉笔在钢轨面画出位置,并在轨枕上写清标记。

然后,由专人用白色油漆在轨腰上书写标记,书写前轨腰锈蚀要擦净,字体要端正,标记要醒目。

标记容包括:

顺线路方面支柱中线标记;杆号;支柱或钢柱型号;基础型号;支柱侧面限界;底板、横卧板数量。

(正线钢轨作为测量的基准轨)。

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中,遇有大型建筑物,如桥、隧、立交道口时,应分段进行闭合,其精度要求为1:

2000,如有差错应写明原因,必要时加以复测确认,由于涵洞、平交道口、公里标、曲线标等固定建筑里程,往往不够精确,测量中仅供参考,不得作为根据来修正测量结果。

2、应采用钢卷尺丈量,测量过程中应使用沿线的大型建筑物(如桥梁、隧道等)里程、坐标,随时校核测量结果,并把测量偏差按规要求及时分摊到相邻跨距中,以防产生积累偏差;

3、对挖坑困难、影响路基安全或支柱稳定的区段,如支柱位于高路堤,上下挡墙、排水沟中、桥梁两端等处时,应作出相应的、准确的线路横断面图,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办法,处理措施或提出变更意见。

4、信号机位置应事先与信号专业部门联系派人赴现场共同确认,以便按规定调整接触网杆位,满足信号显示要求。

5、注意与架空线路及架空建筑物,机械化养路作业平台的干扰,尽量调整支柱位置远离之,以减少拆迁和特殊处理的工作量。

6、分相绝缘器位置宜事先征得运营单位的确认,供电分界点应与工务分界点里程一致。

7、桥支柱与避车台干扰时,宜将支柱移到对侧或调整跨距。

8、发现设计图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或有明显不合理以及遗漏时(如曲线里程不符,锚柱拉线位于平交道口、锚段关节的转换柱跨距过大、限界门遗漏等),宜采取以下措施:

a、按现场实际情况变更跨距,事后补办设计变更手续。

b、如情况复杂,不易在现场变更,应提交设计部门,待设计变更后补测。

9.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1-2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的最大跨距;

 

第二节 站场杆位测量

 

一、测量方法及步骤

1、一般以正线为基线进行中线测量,必要时也可使用与正线平行的直线站线作测量基线。

测量时,一般从区间锚段关节衔接处或测量起点(一般选自站场最外道岔的标准定位处)开始,在基线上拉钢尺,腕臂柱测量方法与区间相同,软横跨柱则用经纬仪或测量绳测出杆位点的基线垂线(或曲线的法线)测出站场软(硬)横跨柱位,在最外侧钢轨轨道腰书写标记,标记格式与区间相同。

二、注意事项

1、对以下重点杆位应注意进行校核:

a、道岔定位柱尽可能位于满足标准定位处;

b、站台柱是否影响交通,对站台美观有无影响;

c、锚柱拉线是否妨碍交通,或影响板道等站方作业;

d、地道口附近支柱是否影响交通,与其基础有无干扰;

e、变电所(或分区亭)供电线柱或合架柱是否得当,供电线、回流线、跨越建筑物距离是否够;

f、分相绝缘器位置宜取得运营单位确认;

g、吸流变压器台各引线与建筑物距离是否够;

h、信号机前支柱是否影响信号显示;

i、平交道口附近支柱,宜尽量使道口接近跨中;

j、支柱上方有高压线时,应根据电压确定其与支柱间的最小距离;

k、位于股道间的支柱,应考虑拉线是否侵入限界。

 

 

 

第三节 桥梁测量

 

桥梁测量是测定桥钢柱地脚螺栓或桥支架锚栓在桥墩台的布置。

 

测量方法

1、当桥支柱直接安装在桥墩台上,其测量是用丁字尺卡在桥墩所对应的钢轨上,根据桥支柱类型不同和侧面限界算出桥支柱前排螺栓与线路中心的距离,在计算好的位置上吊下线坠,使框架的前排孔边线的线坠所对之处,摆正框架,各孔处即为桥支柱螺栓位置,核实无误后即可用油漆作上标记。

2、当桥墩台上,没有予留支柱位置,而使用桥支架时,则应在测量前搭好作业架,测量时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

用丁字尺卡在钢轨上,水平尺找平,按设计图中给定的尺寸,测出钢轨面至桥支架螺栓的距离,并使框架垂直线路对正桥墩中心,确认无误,用油漆画出螺栓位置。

 

 

 

第四节、测量记录及资料整理

 

一、测量记录表的绘制

测量记录是测量时重要的依据之一,在测量过程中,详细调查、了解本区段地形、土质、线路特征、干扰处理类型等概况,并设计图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初步检验等接触网设计图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初步检验接触网设计图是否合理,这些情况都要作详细记录。

测量记录表具体容主要有以个几个方面:

1、了解支柱位置处是何种土质,填方、挖方情况与设计图纸是否相符,有无侧沟、盲沟及其它障碍物。

了解在现场浇制支柱基础的沙石和水源等情况,以确定以后挖坑方法、使用劳动组识。

2、向有关单位了解线路将来变化情况,作为施工时挖坑立杆和决定支柱侧面限界的依据。

3、检验实际里程与设计里否一致,里程是否闭合。

4、重点建筑物附近支柱位置是否合理(如站台、地道口、平交道口、立交桥、隧道口、桥梁、信号机等)。

5、道岔柱、锚段关节、分相绝缘器位置是否合理。

6、其他事项。

将上述了解的情况详细启示在事先准备好的测量记录表中,必要时,应绘图说明。

 

二、测量应交资料

 

测量资料是改善设计、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依据,为确保后续工序的顺利开展,应提出齐全、可靠的测量资料。

1、测量日记:

容包括时间、地点、负责人、参加者、主要记事等;

2、跨距变更表及简要说明;

3、支柱侧面限界变更表及简要说明;

4、土质及横卧板数量变更表。

5、排水沟改造杆号、数量,附面图及处理方案草图。

6、提特殊设计部门作特殊设计的项目表;

7、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说明。

 

 

 

第三章、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支柱坑、钢柱基础坑、拉线坑开挖等。

由于我国电气化铁路施工大部分是在运输繁忙的营业线路上,为了尽用线路时间,减少运输损失,并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挖坑作业具有点多、量少、分散的特点,因此接触网挖坑作业仍将以人工开挖为主。

基坑开挖方法应根据基坑土质不同而不同,根据经验,按路基土质类型,基坑开挖方法有以下四种:

1、硬土类:

包括变普通土、土夹石、硬土、砂岩、风化石等,这类土质密实,自结合力强,可采用坑的办法开挖基坑。

非雨季人工开挖,不会塌方,不需坑壁支撑防护。

2、碎石类:

包括石夹土、碎石、填方土等,这类土质自结合力不均匀,稳固性较差,适应于挖小坑,局部支撑的方法。

3、流沙、高水位土质类:

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护圈进行施工,类似沉井法。

采用此法可节省木材,经济、可靠,便于施工。

4、坚石、次坚石类:

这类基坑开采用控制爆破法。

当采用法兰盘支柱时,只需按要求钻孔灌注锚栓。

由于施工方法的改进,我国已基本上取消了吊轨防护的坑开挖工作相当困难,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基坑防护措施,因此,今后应对基础形式进行必要的设计改进,以简化施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第一节 基坑坑口的确定

 

在支柱、基础沿线路定出纵向位置后,应进行横向定位测量,即确定坑口及坑口尺寸,作出标记,以便对基坑进行开挖。

对于新线一次电化的线路,应按交桩测量所测定的支柱中心桩及辅助桩定出基坑位置。

一、基坑测量常用工具

二、坑口尺寸确定原则

1、混凝土支柱坑

根据选用的不同类型支柱的底面尺寸,并考虑以下因素确定;

(1)、便于开挖和排土,土方量最少;

(2)、预留支柱的调整围;

(3)、没有横卧或底板的基坑要留有安装和调整的余地。

2、基础坑

根据基础类型和土质情况等因素决定:

(1)、土质软塌方的地带(如流沙混石等)需按基础底部最大几何尺寸,加模型板厚度及支撑距离;

(2)、平地和路堑地带的硬性土质基础坑可采用挖小搞,不设模型就地灌注的办法施工,坑口可采用局部模型板,基坑结构尺寸应比标准大;

(3)、在坚石和一般石质地采用“J”型基础形式(J型基础形式:

即将设计的基础类型保持原高度,仅取消占阶部分),但必须挖小坑,只坑口采用局部模型板,就地灌注基础横断面尺寸应比设计大10-20毫米。

3、拉线坑

拉线坑位置应在下锚支的延长线上。

拉线坑的测量主要是确定坑中心的位置,测量方法如下:

(1)、一人站在与锚柱相邻的转换柱处线路中心,另一人通过锚柱梁孔中心目测成一条直线,最好用测量绳拉一条直线。

(2)、从锚柱根部开始沿这条直线量出7米或5米,这点就是拉线坑的中心。

 

(3)、拉线坑长0.8米,边缘垂直延长线。

宽0.8米,边缘平行于延长线。

回流线拉线坑应在回流线延长线上,测量时,一个站在相邻支柱外侧距支柱外缘0.8米处(肩架长度),另一人通过锚柱梁孔目测一条直线量出7米或5米就是回流线拉线坑的中心。

 

 

 

第二节 地下埋设物的处理

 

由于线路路肩狭窄,铁路用地有限,基坑位置往往就是地下管道,电缆的路径位置。

这些地下埋设物一般均属铁路运输管理部门所有,是保证铁路运输畅通必不可少的设备。

如有操作,可能立即造成行车事故等严重后果。

因此,处理必须谨慎,施工调查时,应分别去访车站、工务、建筑、电务、水电等部门,请他们协助提供情况。

挖坑时,一般应会同产权单位共同商定处理方案,处理原则如下:

一、遇有上、下水干线管路、通讯干线电缆、高压电力电缆等大型埋设物时,宜采取改变支柱侧面限界等移动坑位的办法避开干扰。

当为基础坑时,在征得产权单位同意后,可打入基础中,但应增设保护设施,保证埋设物在施工中不受损伤,各种电缆均应保证可以自由伸缩。

二、遇有上、下水支线管路、通讯支线电缆、低压电力电缆、信号电缆等埋设物时,宜采取改移埋设物的办法避开干扰。

此时,需将电缆沟挖开10米以上,再向沟外扩大(或扩),然后,缓慢挪动电缆,使之离开坑位。

三、未交付运营的新设地下埋设物,一般均要求避开接触网杆位。

四、开挖过程中,应轻挖轻刨,随时用电缆探测器测定位置及深度,当挖到接近深度时,应从电缆路径两侧用锹向下轻挖,禁止用镐刨,电缆暴露后,采取可靠措施包扎防护,尽可能轻轻挪到坑边,防止脚踩等不政党的受力情况。

如需将电缆打入基础中时,应先用麻袋片将电缆局部包扎,再用木板其扣住并架平,保证电缆不受磨损。

需要爆破作业的基坑,一般需将电缆用槽钢包扎,并严格控制爆破装药量。

增设草袋等复盖物。

 

 

 

第三节 基坑开挖方法

 

一、开挖准备

1、确认坑口测量标记,复核辅助桩侧面限界及坑口尺寸

2、清理坑口周围环境,排除障碍物;

3、设置预防道碴下滑坑的防碴挡板;

4、确定排土地点,设置防止道碴污染及排水沟诸塞的措施;

5、根据施工技术部门提供的调查资料,初步地下埋设物的路径及埋深,准备防护措施及材料;

6、初步确认土质软硬程度,选择适当的基坑防护措施,准备好足够的防护材料。

二、基坑开挖常用工具

三、开挖方法

1、硬土质类基坑开挖

硬土质类基坑开挖一般需2~3人,坑上人员负责提土,清土及防护,坑下人员按坑口标记挖坑、刨土。

硬土质类基坑可不设立基坑防护措施,坑壁也可不设立坡度,只需按坑口轮廓线垂直下挖即可。

基坑开挖先用镐垂直地将地表皮刨开,再用铁锹松铲去。

开挖过程中,锹镐配合交替使用,每用镐刨虚上层(150毫米左右),就用铁锹清理一次,弃土远离坑口,一般不小于0.6米。

开挖时,随时检查基坑限界,修理坑壁,坑底尺寸应与坑口尺寸保持一致,当坑深小于1.5米深时,可由坑人员直接排土,超过1.5米时,应由坑上人员用吊篮提土进行。

当坑口弃土堆积过多时,应立即进行清理,弃土不可混入道碴。

坑上人员将坑底整平,夯实虚土。

2、碎石类基坑开挖

碎石类基坑可采用局部支撑防护板的办法进行施工,坑口宜适当加大。

防护板一般采用3厘米厚、宽200毫米的木板制成,一般用松木或硬杂木。

腐朽多破裂多节的木材不得使用。

防护板具体尺寸应根据基坑大小情况而定,使用时按图14-8组装好,每挖下200毫米就下一层,层与层之间的防护板的长、宽边的固定方式互相错开,交替进行,上下防护板尺寸保持一致。

防护板安装见图14-9。

 

3、流沙,高水位类基坑开挖。

对于流沙、高水位类基坑采用防护支撑坑壁的施工方法已不适宜,它不仅浪费大量木材,施工进度缓慢,且不太安全,此类基坑开挖目前一般采用水泥防护圈配合开挖,施工方法类似沉井法。

防护圈是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的园筒,其径为1.48米,厚60毫米、高400毫米。

水泥防防圈是依靠自重克服井圈与土壤之间的磨擦阻力而下沉的。

施工时,在防护圈均匀取土使其均匀下沉,如若出现偏斜,位移应立即进行校正。

不能自重下沉时,可在防护圈上均匀加荷。

4、石质基坑开挖

坚实地带的基坑必须用爆破法开挖,首先在岩石上用人工(钢钎、大锤)或机械(空压机、风枪)打眼,再由受过专门训炼的炮工进行爆破。

为了使铁路及铁路附近建筑物不爆破作业而遭到损坏,接触网石质基坑开挖宜采用控制爆破法,控制爆破法见本章第四节。

爆破作业是一项危险性比较大的工作,因此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操作。

 

 

第四节 控制爆破简介

 

控制爆破法也叫安全爆破法,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岩石的强设基坑爆破的要求,通过计算来确定炮眼位置炮眼深度、装药量、装药方式而达到预期效果的爆破方法。

它与一般爆破方法区别在于避免了炸药的过于集中,而采取了群炮的方式将药量分散,以达到对震动、飞石和噪音的控制。

 

  

 

第五节 质量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

 

一、质量要求

1、基坑的位置钢轨上标注的支柱号、限界、支柱类型及顺线路方向支柱中心位置来确定。

2、挖坑过程中,如必须移动坑位时,可按设计跨距允许误差+1米-2米来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跨得大于设计最大跨距,半补偿链形悬挂的相邻跨距中,小跨距应尽量不小于大跨距的75 。

3、调整软横跨支柱基坑位置时,同一组软横跨支柱基坑应相应位移。

4、各类型支柱基坑坑口尺寸应满足立杆、整杆要求。

钢柱基础采用就地灌注是时,各部尺寸不得小于基础外形尺寸,当采用支模板灌注时,坑口尺寸应考虑坑的支模、折模的活动余地。

5、基坑坑口应垂直正线线路,基坑上下方向一致,坑底平整,夯实虚土。

6、拉线坑应设在下锚支的延长线上,困难地带允许有一定夹角,但不得超过15 ,在任何情况下拉线各部分不得侵入建筑接近限界。

锚板拉杆与地面有45 夹角,特殊困难地区不得大于60 。

锚板埋深(以地面最低处算)不少于2米。

二、安全注意事项

1、每个基坑开挖小得少于2人,坑有人作业时,坑上必须有人防护,列车通过时,坑不得有人。

2、挖坑发现地下设施(如电缆、管道能自行处理时,由施工负责人与有关单位联系处理。

3、挖坑时必须注意路基的稳定,不得受到破坏和减弱,挖坑作业遇到排水沟(盲沟)应做疏通改道排水工作,以免积水影响路基的稳固。

4、挖坑时,坑边不得放置或工具。

5、挖坑时,庆随时注意坑壁稳定情况,如有变化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第四章 基础浇制

 

浇接触网下部分工程的重要工序之一,这主要是指混凝土的搅拌和灌注,混凝土的搅拌或机械搅拌,人工搅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施工复杂,但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并减少混凝土工地运输,机械搅拌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质量好,但受电源、运输等方面限制,机械搅拌优点多,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采用机械搅拌,本章主要介绍人工搅拌的方法。

 

 

 

第一节基础施工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料具的准备:

(1)基础框架:

浇制基础时为保证地脚螺栓间的相互位置不发生错动,用钢材或木材制成的用来悬吊地脚螺栓的框架称为基础框架。

基础框架是根据基础类型确定的,因此有13米钢柱、15米钢柱之分、按旧型号有:

K型框架、II型框架、AII型框架等。

基础框架最好采用钢材制成,钢基础框架有耐用,不易变形、稳定性好等特点,目前多采用这种框架。

几种常用的基础框架尺寸:

(2)模型板及支架材料:

与被浇型基础接触的面板和支承它的材料称为模型板和支架,模型板和支架是保证基础外形不变防止混凝土浇制时流失的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接触网基础采用的模型板有木料或 材制成,木模型板重点轻,价格便宜,易加工,使用方适于复杂地形,但周转性差,又较钢材容易变形,在木材供便,应紧的情况下,不宜过多采用木制模型板。

钢模强度大,可以反复使用不变形,但钢模制作麻烦,重量较大易生锈,我国木材资源缺乏,以钢代木是国家的技术政策之一,因此应量采用钢模型板。

(3)水源、电源:

基础的连续浇注关键在于水源、电源和材料的准备,在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基础的连续浇注应用水管接通自来水,引到浇注地点,在无水源的情况下可用水罐车供应。

插入式震捣器作用380V三相动力线,浇注前应取得有关部门同意,在离基础最近的地点引线,注意不能盲目地加长电源,这样有可能使电压衰减至无法带动震捣器,无电源的地方可自带发电机,发电机容量在3~5KW为好。

2、安装模型板:

安装模型板一般需要3人,其中木工1人掌握模型板安装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辅助人员2人,负责搬运模型板、框架、协助支模,协助看线等(不包括防护人员)

模型板的安装是浇注混凝土前最主要的工序,模型板安装质量决定了基础的位置和质量,模型板安装不好,会使基础位置偏斜,甚至导致基础报废,固此安装模型板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对安装模型板的最主要的要限界、方向和高差。

模型板的限界,就是基础限界,它决定了钢柱限界,因此,设计给定限界后,应将支柱的限界换算成基础的侧面限界,这样就可以定出模型板的限界。

模型板的方向就是基础的方向,因此要求模型板中心连线与正线垂直,其误差不能超过3。

决定基础高差位置的主要因素有:

地面对轨面的高低,基础对邻线的高低,两线之间基础对地面的高低等。

安装模型板时应使其基础顶面低于轨面200~500毫米,两线间的基础应高于地面100~200毫米,站台上基础应高出站台100~200毫米。

安装模型板时还应做到:

检查基础尺寸是否合适,校核模型板是否相符,模型板有无裂纹,板面是否光滑,模型板安装后是否有扭斜现象,各角是否成直角,模型板表面是否水平,各项标准都达到要求后才能安装基础框架,最后将基础螺栓固定在框架上,基础螺栓应外露框架140毫米,固定后将螺纹部分涂油并用水泥袋纸或塑料布包扎保护,并使基础螺栓上部弯钩指向基础中心。

对安装模型板的基本要:

保证各部尺寸符合要求,保证模型板固定牢固,在浇制混凝土过程中不变形,不松动,不裂纹。

在土质密实无裂缝地带可以采用就地浇注的方式,但基础顶面至地面下至少200毫米围应采用模型板。

二、浇制基础:

1、人员组织及使用工具:

浇注基础主要是混凝土的搅拌和灌注,人工浇制时不宜少于20人,其中指挥1人,站板6人(进行混凝土搅搅和灌注),捣固1人,运水泥1人,看水管理1人(负责清洗砂石料,掌握水灰比),运砂运石8~10人(负责吵、石搬运、掌握配合比),电工1人(负责电动震捣器的运行、修理、接线)。

以上不包括防护人员,砂石料在30米之。

人工搅拌混凝土作业平台应由参加浇注基础施工人员搭架,平台略高于基础顶面,并将钢板稍向基础侧倾斜,可以有小部分位于基础之上,但不得碰撞模板或基础螺栓。

人工搅拌混凝土是在钢板(即作业平台)上进行的,先将砂倒在钢板上,再将水泥倒在砂上,4人分别站在钢板两侧,用铁铣反复干拌至少二遍,直到颜色均匀为止,将石子倒入,干拌一遍,然后渐渐加入定量的水,湿拌三遍拌到全部颜色一致、石子与水泥砂浆没有分离与不均匀的现象为止,翻拌时应防止浆水外流,并不得有裸露石子,应使石子表面被水泥砂浆包裹。

搅拌过程中应防止间歇时间过长,间歇过长致使水泥开始硬结,并应严格掌握水灰比和配合比,其误差围应在:

水灰比误差不超过2%,配合比误差不超过5%。

基坑的最底层应有最少100毫米的碎石垫层,混凝土搅拌均匀后应立即浇灌到基础,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保证混凝土浇灌时不发生离析现象。

混凝土浇注后应立即进行捣固,一般应采用振捣器进行,(工程量很小又无法使用振捣器时也可用人工捣固)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有垂直振捣和斜向振捣,两种方法均可采用。

插入式振捣器必须等发动后才准插入混凝土,要“快插慢拨”以免形成空洞。

使用振捣器时有下列现象即表示振捣时间已够:

(1)不再显著沉落,

(2)不再发生气泡。

(3)表面平整并出现水泥浆,外观均匀。

(4)振捣时要特别注意边角处、防止漏捣。

浇注基础时允许填入适量片面但必须做到:

(1)充填片石数量不应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四分之一。

(2)片石应洗净后方可充填。

(3)应选择无裂纹、无夹层、未锻烧、不超过基础横断面结构最小尺寸1/3的片石。

(4)片石不得与螺栓接触,片石与模板之间距离不得小于150毫米。

(5)片石间距不得小于100毫米,应能使振捣器插入自由。

(6)上下层片石间距不小于100毫米,最上层片石表面应不少于200毫米的复盖层。

  

三、水灰比和配合比:

混凝土的强度基本上决定于水灰比和配合比。

水灰比就职是混凝土中水和水泥重量之比。

由于水灰比决定着水泥浆的稀稠及硬化后水泥结石的质量。

对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等有极大的影响。

水灰比小、灰浆稠,混凝土强度高,耐久性好。

水灰比过小、灰浆干稠、施工困难。

水灰比大,灰浆衡,施工方便。

水灰比过大,不仅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差,而且也降低混凝土强度,影响耐久性,所以水灰比常控制在0.5~0.8之间。

制造混凝土所用的各种材料的重量比例称为配合比。

一般以水:

水泥:

砂:

石表示,而以水泥为基数1。

选择配合比应满足混凝土工程的四项基本要求:

(1)强度、

(2)耐久性、(3)混凝土的工作性、(4)造价低。

确定配合比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一般应以试验结果作为施工依据。

 

第三节 质量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

 

一、对基础的质量要:

1、基础的顶面标高应符合:

田野侧基础高于地面100~200毫米,一般应低于轨面200~500毫米。

站台上的基础高出站台面100~200毫米。

2、基础外形尺寸及螺栓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施工偏差

3、每灌注50立方米混凝土(或每个小站)应做一组试快(每组3块);同批试块极限强度的平均值不得低于设计标号,任意一组试块的最低值不得低于设计标号的85%同批试块中低于设计标号的试块组数,当试块为3~5组时、不得多于1组,当试块为6~16组时,不得多于2组。

4、基础的抗压极限强度,应以标准条件下养护28天的试块作抗压试验,其试验结果作为评定基础是否能达到设计标号的依据。

5、基础外表不应有露筋和有较多的蜂窝、麻面。

6、每组软横跨基础中心连线,庆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