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2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4000字Word下载.docx

  所以,我个人认为,该书令人有所启发,但作为有限制的讲稿,自然不可能再谈及更多的枝蔓,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内容过于散,不成系统,也由此造成混乱。

比如汉代选人制度,叙述得有些混乱,乍一看的确是不知所云,只有慢慢研读,加上借助一些其他文献的帮忙,才能正确理解。

  钱老争议很大,尤其在史学方面。

有人认为,钱穆的著作需要区别对待,像《先秦诸子系年》那样的考据著作,确实很见功底。

但像《得失》这种评议性作品,却很成问题。

其观点给人启发,其论断却不能轻易接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曾写道: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

待时代隔

  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

”1后代那些批评钱先生的人有多少存着这个态度的?

我们凭借感觉和多年来的历史教育,才发此议论。

当代人认真读懂大师的文字,还是谨慎发表议论。

读书要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是要求全盘接受的论点。

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甚至用不同的角度,任何论断都有偏颇。

  这本书是钱穆先生根据五二年时所做讲演资料整理而成,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最后总之以“得失检讨

  我很佩服钱先生往往能在讲述该项制度的同时,引出该项制度的沿革,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与前朝相关的制度进行比较,而不是猎奇或者简单罗列历史故事。

  例如在“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中,书中提到中书舍人之官位不高但是却有拟撰诏书的权力,继之分析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注重“贤人政治”,并举例春秋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并联系汉代将国家选举权托付于地方长官而不是地方民众之上。

这是制度后有原因,有它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沿革;

先不论这样的观点和方法是是否妥当,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

  至少在此之后看到了的努力和思考,并且钱先生并不是仅仅满足于提炼知识结构或者比较政治制度,而是更进一步地在思索这些历史政治制度后面蕴含的政治思想和哲学。

  写书著说,得结论,发评论,写意气之言,大概的确是不太难的;

难的是那些假设,评论,意气之后的“为什么”;

而这类书往往读起来比较过瘾,有些结论或批评还颇有点儿力量,常能很容易驻扎在人的脑子里。

  在读这本书时,应该想到,该书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

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

  "

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

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

  不得。

"

2

  书中随处可见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人所处的情境,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钱穆先生贯穿全书的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比如,关于明朝始创的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其本意在于公平的录取人才,只是后来变坏了——"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

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

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

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

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3

  历史上政治制度的采用,沿革,或变化总有其内在的起因或者传统,比方书中提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天下大乱,中央地方失去联系,由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简要而言是由地方贤人推举人才。

而这项制度到晋代统一天下之后,继续被政府采用,又没有被更新,于是产生问题,人才流向中央,地方人才缺失,这样“地方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3

  行政效率减低,地方风俗文化,也不易上进”。

4

  每一项制度须得针对现实,比如九品中正制是一时的救济措施,地方中央失却联系的情况下产生,而同时得根据现实而变化;

基于制度本原的精神,根据现实而变化——此谓制度的生长。

“但无论如何变化,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的用意之处则仍可不变。

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偱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一项制度的生长”。

5

  钱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制度从现实中产生,而产生于现实中的制度,又有其理论和精神,“理论是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之营养血液,而这缺一不可”,我们既不能忽略传统政治背后的理论,也不应忽略现实的真实要求,若完全与历史告别而迁就制度,只怕是行不通。

“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6

  初读的时候感觉钱穆混淆了“改革”和“革命”。

但是细想,这确实是

  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6

  中国近百年来所走道路的写照——更准确的说,似乎是自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发布以来,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写照。

不论社会现实情况就确立公有制制度,赶集一样朝着这个“优越的”制度迈进,最终被其窒息,或是另谋出路。

  受到小时候的历史教育影响,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印象最深的便是专制统治。

但是读钱穆的书发现,其实明清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中国政治其实是相对开明的,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的。

整个中国历代政治其实是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犹如一个人的成长,从气血旺盛的壮年慢慢进入年老力衰的暮年。

不能因为明清的专制,而否定前朝历代的政治功德。

  尤其是汉唐时期,皇权和相权职责界定非常清楚,皇帝仅是国家元首,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

而实际政权是掌握在以宰相为核心的政府手中。

不论是汉朝的三公九卿,还是唐朝的三省六部,都是政府治理国事的相对完备组织体系。

而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钱穆认为,汉的郡县制也是所有历朝中最优秀的。

地方拥有相当的自主发展的权力,地方官职升转中央官员也较为灵活,可见地方和中央之间的政治层级相对较为精简。

  而越往后,中央集权愈加严重,地方的发展逐渐被束缚,中央一旦被击垮,地方再无可反抗之力。

  从政治主权转换的角度,也再次印证了历朝逐渐衰败的过程。

  汉代、唐代,极少有特权。

由于有完善的中央政府组织,皇室的权利被合理约束,政权没有掌握在刘家或是李家,而是由一帮知识分子在代表人民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

但元朝、清朝就截然相反,政权落入了某个特殊集团手里,钱穆称之为“部族政权”。

从那时开始,政府变成皇帝的私人专制统治。

中国自从秦汉之后就不断的在演变,其政治,经济,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虽然大的方针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治制度也在潜移默化的变更。

他的存在我们不能否定它,更不能废除它。

他存在就有他的价值,有他的生命力,要不然也不会经历了两千多年依然存在。

就像西方的罗马帝国,曾经辉煌一时,最后不也消失了,而中国却延绵留存了下来,这充分的说明了他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钱穆老先生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的政治,既不能好大喜功,只看到我们的好处,就否定其他的;

也不能因为别人的制度好而全盘否定自己的,认为自己的一无是处。

这两种想法都过于极端。

  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

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年,在政治上,当然也有很多的流弊,但也有很多很可宝贵的经验。

以前曾不断地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地修改不可。

  钱穆先生写道:

“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经说过:

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的一点武断。

我想讲历史,便可叫人不武断。

  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

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一切是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

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7

  “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这话实在是有道理。

虽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但世间本来就少有绝对正确的真理。

多了解一些历史,多明白当时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