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2295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最新

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

理论分析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主要领域及内容:

经济领域:

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政治领域:

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思想领域:

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军事领域:

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外交领域:

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

经济

政治

人本身

传统社会

自然经济

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臣民

近代社会

商品经济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

公民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大事

(1)经济上:

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

(1)经济(工业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

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资产阶级维新派:

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

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

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1)教育:

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

(2)文学:

文学革命等

(3)史学:

史学革命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特征: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机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

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经济上: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走苏联的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经验教训: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

要勇于创新

 

3、特征:

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三、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关系:

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四、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

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

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

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

(2)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

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首先,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

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各个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深受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重性。

其次,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

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

再次,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

 

五、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

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

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

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政治是前提:

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只有中共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能迎来新纪元。

2、农业是基础:

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清除封建思想对近代化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

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

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5、知识、人才是关键: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近代化要早日实现,教育要先行,改革开放之前,教育的落后,严重制约中国近代化事业。

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

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

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8、在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现代化放在第二位的原则。

9、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代价。

10、运用主现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的。

11、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第二:

经济近代化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见教材第35页表)。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

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五)获得新生:

1、建国初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六)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四次发展机遇与挫折(原因、表现、结果、成败原因分析)

1、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局面出现后洋务运动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3、抗战胜利后

4、文化大革命后

 

二、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