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298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 第8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版第8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环境问题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理解—要点突破]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

[运用—考向通关]

(2018·福建莆田一中月考)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常用下列指数反映景观格局特点:

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形状指数(LSI,斑块形状越偏离正方形时值越大)。

据此回答1~2题。

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表

指数年份

NP

斑块数量

PD

斑块密度

LPI

面积指数

LSI

形状指数

1973年

487

1.46

6.5

39.22

1990年

783

6.93

3.88

42.13

2000年

695

9.13

3.66

38.45

2010年

864

8.98

5.3

42.26

2013年

1227

7.32

3.49

53.87

1973-2013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变化示意图

1.下列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情况推测正确的是(  )

A.斑块形态总体趋于规则

B.景观趋于破碎化

C.最大斑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

D.景观总面积一直减少

2.下列因素中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小的是(  )

A.生物入侵

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林区捕捞和采挖海产品

D.台风活动

1.B 2.D [第1题,读图表可知,斑块形态总体趋于破碎化,最大斑块面积先小后增再小,景观总面积先减少后增加,选B。

第2题,红树林根基深,可以抵御台风侵袭,所以,台风对于红树林的影响最小。

]

(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3~4题。

【导学号:

92040101】

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3.D 4.B [第3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黄河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

第4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导致其携带的泥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故黄河水量减少会使其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基本没有影响。

]

考点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原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资源不

能满足

人类需求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

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

存环境

质量下降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理解—要点突破]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原因:

地形、大气运动。

人为原因: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环境

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

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

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

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环境

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水体

富营

养化

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郊

区,江

河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赤潮

自然原因:

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

人为原因:

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4.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

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开源”“节流”相结合

土地资

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生态环境问题

(2018·河北衡水金卷)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

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

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

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

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D.海岸受到侵蚀

2.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

A.抗寒B.抗旱

C.抗盐D.抗病虫害

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引种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原有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且总面积不断减少,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滩涂,海水经常入侵,而互花米草生长良好,说明其抗盐,C正确。

]

考向2 环境污染问题

3.(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

(2)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完成4~6题。

4.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6.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4.A 5.D 6.D [第4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

第5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故选D。

第6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故选D。

]

考点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对应学生用书第146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对环境影响

对人地关系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极为低下

采集与狩猎

极为有限,被动适应环境

肤浅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

有较大

发展

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

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

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理解—要点突破]

借助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阶段掌握主要的人地关系思想

[运用—考向通关]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

92040102】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D.1900~2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思维流程] 

1.A 2.B [第1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2题,图中显示,在1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

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3.A 4.D [第3题,图①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图②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③图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为现代文明时期;图④狩猎采集下降,种植畜牧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

第4题,②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表现为人类中心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