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导游词.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2474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南阳市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阳市导游词.docx

《南阳市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导游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阳市导游词.docx

南阳市导游词

武侯祠

各位朋友,现在由我带着大家去参观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也是当年刘皇叔的三顾之处和历代人们瞻仰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西汉末年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

他幼年丧父,后来随着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牧刘表。

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过上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

诸葛亮虽然隐居到了这里,依然是胸怀大志,壮志激烈,他广交天下名士,满腹经纶,腹藏良谋,隐居求志,宁静致远。

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就把他比作了一条待时腾飞的“卧龙”。

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

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的政治集团,为刘备的三分天下运筹帷幄。

后来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

因此,历代诸葛亮的祠庙均称为“武侯祠”。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过了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楹联70多幅,碑刻300余块。

今日的武侯祠,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元明时代的布局风格,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的。

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

院内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令人流连。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的入口。

大家先看一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了雕饰。

这里“千古人龙”的意思,就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也隐喻了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大家再看这第二道石坊是“三顾坊”,为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这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此地纳贤而立的。

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

正是刘备诚恳的茅庐三顾,才使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辅佐刘备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业。

诸葛亮也是因为辅佐刘备才功高盖世,万古流芳。

“真神人”三个字是出自苏轼《武侯庙记》颂扬诸葛亮的这么一段话: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大家看一看石坊北边的卧龙潭,那边曾有三棵古楸树,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顾诸葛庐时的系马树。

现在还存下来的那一棵,大家动着脑筋猜一猜,早在1700多年以前,这棵树上究竟拴的是谁的马呢?

穿过三顾坊,走过仙人桥,我们顺着这条甬道直通山门了。

山门为武侯祠的正门,古朴端庄。

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题。

过了山门,就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一进院落了。

这里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铺地,古朴自然。

院中甬道上的“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一线对应。

这里就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夏商周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相比。

我们转过来再看这“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原指中国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后世用来指的是用兵谋略,这里也是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的。

这就是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

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的“隐居求志”匾额,殿内塑了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是东汉末年隐居儒士的典型装束。

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他的长孙诸葛尚。

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

这些碑额和对联,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啊。

大家请看这幅:

“吕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经论不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

这副对联歌颂了吕尚、伊尹、管仲、诸葛亮这些能够帮助帝王力挽狂澜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又赞颂了像鲍叔牙、郑子皮、徐元直这些举荐有才之士的伯乐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再看这一副: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这里的品指的是等级、品位。

莘野渭滨,指隐居时的伊尹、吕尚。

两朝指的是先主刘备、后主刘禅。

惊司马指的是诸葛亮死了以后,用木像又使得司马懿丧胆落魄。

下联中紫峰白水指的是南阳市郊的紫山和白河。

曲吟梁父,即吟咏《梁父吟》。

《梁父吟》写的是齐相曼婴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相传为诸葛亮所作。

这副对联充分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

诸葛亮当年躬耕隐居,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完全可与前贤伊尹、吕尚出仕前的高尚行为相媲美。

他把茅庐建在了紫山脚下,白河之滨,他自比管仲、乐毅,别人比他为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恰似卧虎藏龙。

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篇“草庐对”纵论天下风云,战略决策成竹在胸,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旷世奇才。

他的前后《出师表》又是那么的壮怀激烈,感人泪下。

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朽精神,竭殚历胆,呕心沥血,辅佐了两代君主建立了蜀汉伟业。

正是有了刘、关、张到此地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亮的出仕建业,更有了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三国战争风云历史。

尽管历经了千百年来的风雨变幻,世事沧桑,依然还是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国佳话传天下。

诸葛亮留下来的政治、军事、治国方略,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远值得世世代代的人们怀念。

此时此刻我们到了这里,缅怀诸葛亮的一生伟业,怎能不使我们神游往古,浮想联翩?

遥想当初,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苦读史书,放眼天下,立下雄心大志,关心社会民生,在这里度过了他那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然而一旦时来运转,皇叔三顾,草庐一对,卧龙腾飞,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天下三分,那是何等的辉煌壮烈、青史留芳啊!

奈何蜀汉末年,他却摊上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相无明君,再加上国力不济,诸葛亮虽是壮心不已,壮怀激烈,终生都在为统一中原而六出祁山,终究是孤掌难鸣,独臂难撑,最可叹积劳成疾,五丈原病死在军旅之中。

一代伟人早逝,一颗殒星长落,后人思之,无不扼腕感慨。

这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诗中所感叹的: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

面对此景此物,我们由不住引发了这么多的历史联想和衷心感慨。

好了,大家集中一下思绪,请看大殿门柱上的这一幅脍炙人口的趣联吧: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清人顾嘉衡写下的著名对联。

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报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则说,诸葛亮名垂千古,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

这副对联又引出了一桩历史公案。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但是《三国志》上有了一个“隆中对”,隆中在湖北的襄阳境内。

于是,南阳人和襄阳人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也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明清时期就风风雨雨地打起了笔墨官司。

顾嘉衡是湖北人,他当时又任我们南阳的知府,一时把他夹到了两地之间,让他也是好生为难。

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他只好来了一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折中对联,劝说大家不要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一直为人们竞相传诵。

1959年,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到南阳视察工作,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并据此联又改了这么一副对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

”凭借古人名联的旧形式而赋予了革命的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

直到现在,顾嘉衡这副对联还在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武侯祠还有很多名联,内容都是歌颂诸葛亮才华与德政的,若把这些对联拼凑起来加以纵横分析,可以说是一部三国史诗了。

譬如这一副: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再欣赏这么一副妙联:

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恩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巧用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0个数字,下联灵活运用了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这10个字。

全联共有54个字,就简练地阐述了诸葛亮走出茅庐以后辅佐刘备父子戎马倥偬的战斗一生,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笔笔传神。

请大家随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

这幅《出师表》一共由2l块石碑组成,刻工精良,十分壮观,只要你到了武侯祠不能不看。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淋漓尽致地畅述了自己为复兴汉室而要“鞠躬尽瘁”的忠贞思想,成了“字字中间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政治和艺术感染力极强。

绍华八年(1138年),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了南阳,当日遇雨,遂宿于祠内。

当晚他观看了《出师表》之后,一时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

后经道人请求,随即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以抒胸臆。

岳飞书写的这些字铁画银勾,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奔放淋漓,表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和强烈的震撼力量。

我们今天游武侯祠,观《出师表》,赏丞相撰词,观名将手书,我们既能见孔明的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的翰墨神工,实为一大幸事也。

现在,我们绕过大殿拾阶而上,又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

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这座八角攒尖式建筑,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

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古朴简陋。

庐内竖立着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庐内及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匾额。

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表现八卦阵势,别具风格。

每当清风轻轻吹来,风铃叮当作响,真好像在向我们娓娓叙说着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

我们坐在庐中小憩,即可近观四周景致。

古人曾有“身居一庐八面景”之说,此言绝不夸张,卧龙岗较有名气的十景中的八景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

这些景点虽然同置一院,但毫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相间,互为对景,形成了绚丽恬静的园林风光。

步移则景导,又表现出了古人高超的造园艺术。

在茅庐的右后侧,是半月台。

台式建筑,砖石结构,平面为正方形,高约数丈,沿梯道可盘旋而上,上有砖墙花样平台,凭栏可望远观天。

半月台是诸葛亮在此隐居时夜观星象的地方。

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善于利用风、雨、雾等自然现象,象草船借箭、祭东风等民间故事,一直是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清人有诗赞之:

“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尽寒烟,山围水匝林梢见,待酌流霞候月圆。

”台的正面为半圆形砖券门,上嵌顾嘉衡所书“半月台”三字。

旁饰半月图案,两侧刻有对联“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这是从唐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及孔子曰:

“何陋之有”中演化而来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

它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为整个祠庙的最高建筑,相传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书斋旧址,楼名由“宁静致远”而来。

这副“万古云霄”匾额,源自杜甫的《咏怀古迹》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门柱上悬挂的是清时四川盐茶使赵藩在成都武侯祠书写的一副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

”这里的“攻心”指的是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马谡建议“用兵之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这一建议,七擒七放孟获,以攻心收到了安抚的效果。

宽严这是诸葛亮在《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思想。

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以后,根据“刘璋暗弱,威刑不肃”,“致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态”的局面,实行了严峻的法治,进行了种种改革。

当时的四川太守法正认为诸葛亮“刑法峻急”,并以刘邦进川时实施的宽刑,建议诸葛亮“缓刑弛禁”。

诸葛亮剖析历史,针对形势,写出了《答法正书》,明确指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刘邦入川时的宽刑。

他主张应该针对当时益州的状况,厉行法治。

联文在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同时,又强调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治国安邦的经验,极富哲理性和生命力。

这幅脍炙人口、言简意赅的楹联耐人寻味,充溢着深刻生动的正与反、宽与严、和与战、文治与武功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因而,毛泽东极力推崇这副对联,曾誉为发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

下面,就让我们到三顾祠去看一看。

三顾祠门柱悬挂的是“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对联,祠院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庭院宏敞幽深,四周的围墙嵌满了碑刻,素有“碑墙”之称。

祠内的这座关张殿,殿内立了关羽、张飞的贴金塑像。

关羽赤面凤眼,美髯垂胸,神安气闲,雄姿威风。

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急不可耐。

这个张飞没有刘备的政治远见,看不到诸葛亮这个人才的价值。

一顾茅庐时没有见到孔明,他就说“既不见,自归去便了。

”刘备准备二顾时,张飞又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为此,他遭到了刘备的呵斥,差点就不让他去了。

他没有想到第二次又吃了闭门羹。

到第三次刘备还要去时,他再也忍不住了,说“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要是依了他的主意,用麻绳把诸葛亮绑来见刘备,大家想想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的后面,相传这里就是刘备三次求访孔明的地方。

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生动再现了二人当时纵论天下时的情景。

你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面目清秀,衣着古雅,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带几分笑意,给人一种温文尔雅、谋略在胸、稳操胜券的感觉,正在意气风发地侃侃而谈。

再看刘备呢,他只是毕恭毕敬地洗耳恭听。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饥似渴、谦逊恭敬的内心世界。

当时的刘备,以为自己是汉室的后裔,打着正统的旗号,谋求国家的统一。

他四海飘零,奔走了二十多年,先后投曹操,奔袁绍,附刘表,终因势单力薄,最终一事无成,败居新野,难筹大志,但他仍是雄心勃勃,四处访贤。

后来,他经徐庶举荐,得知了诸葛亮的大名之后,就冒着严寒,词谦礼恭,亲自从新野跑到南阳去三次恭请,大有商汤请伊尹、文王载太公的诚心与胸怀。

诸葛亮见他求贤若渴,志向远大,这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写的那样: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眠蜀,壮志吞咸京。

”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

“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

三顾晤对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谈。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能够建立西蜀霸业,关键是得到了诸葛亮这个智囊人物。

大家请看三顾堂里的这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士,思得名君”和“名君圣主,求贤用能”的一曲赞歌吗?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参观的诸葛草庐,是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也是诸葛亮政治、军事思想形成的地方。

这里既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也是刘备、诸葛亮三顾而合、如鱼得水之地。

历朝历代,这里也就成了人们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场所。

这里的人物塑像,个个性格鲜明,惟妙惟肖,内心世界,各具其妙。

武侯祠最吸引人的是廊壁间镶嵌的300余通碑刻和殿堂上数不清的匾额楹联。

这些碑刻刀法细腻,有很多匾额楹联,在书法上也有相当深的造诣。

像岳飞书写的《出师表》、“还我河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等,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称赞和推祟。

这些楹联中还有不少的佳作,耐人寻味。

南阳武侯祠是全国现存祠庙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到处闪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

我们来到武侯祠参观游览,假若仅仅流连于松柏奇花之间,陶醉于亭台楼阁之中,忘记欣赏武侯祠中的碑、联、匾,那就等于入了宝山空手而归,真是一大憾事。

各位游客,每当你漫步于武侯祠中,“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生旧马蹄”,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才构成了漫长的历史长河。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大浪淘沙东流去,淹没在历史河床中的风流人物也同样地数不清和道不尽。

历史上极少有像诸葛亮这样不仅能沿着历史的长河从中古走到现代,而且还能走向千家万户、走进千千万万人心里的历史伟人啊!

各位游客,诸葛亮淡泊明志、正直廉洁的美德千古传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

感天动地。

他的品行,他的情操,他的精神,他的人格,全都化作了历史永恒。

长期以来,诸葛亮一直是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智慧、忠诚、仁勇的化身,史学家称他为政治、军事、经济的三绝。

他在中华文明史上独领风骚,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让人仰慕不已的诸葛亮,一千多年以来,总是叫人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武侯传奇。

斯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就让我们尽情地缅怀一代伟人诸葛亮的博大胸怀和丰功伟绩,以此自勉吧。

谢谢大家。

医圣祠

欢迎大家来到位于南阳古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来参观游览,深切缅怀医圣张仲景的丰功伟绩。

医圣祠医圣祠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名玑,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

他在世的时代,正好处于中国东汉末年这一动乱的历史时期。

他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潜心于中医药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熔了理法方药为一炉,开了辩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后人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两部书和《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张仲景因此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

后人在其家乡南阳修建祠庙以祭祀。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宏伟建筑,便是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

各位请看,这便是最具汉代建筑风格的医圣祠大门,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

大门前这一对炮楼式的建筑,叫做“子母门阙”,高的为母阙,低的为子阙,它的形象如同一位母亲怀抱一个婴儿。

在中国汉代的建筑群中,时常可以见到这种建筑物。

这种建筑物一是可以起“望哨”的作用,二是可以用作“烽火台”和装饰的作用。

大门上的这对青铜制品是“铺首衔环”,虎嘴中叼一圆环,象征着威严和雄伟。

这对“铺首衔环”重约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铺首衔环”。

看了大门往里面,大家来到了门庭。

门庭内的这块巨大石屏,是用一块完整的石料制成,长和高各为35米,重达6吨,乃是中国当代碑林之一绝。

石屏正面雕刻的是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辉煌的一生和对中国中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两侧的对联是中国有名的老中医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上联是:

“阴阳有三,辩病还须辩证”。

“阴阳有三”是指三阴(少阴、太阴、阙阴)和三阳(少阳、太阳、阳明)。

“辩病还须辩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症,必须要依据张仲景的“辩证论治”学说,也就是根据病人得病的时间、地点,结合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去对症下药。

下联是:

“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

意思是说医生和治理国家的宰相没有什么区别。

医生治人、宰相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让人民健康、安乐和生活美满。

石屏的背面雕刻的是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序》。

在序言中,张仲景说明了自己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

他是这样写的: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来,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疗而大批死去,正是这种凄惨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悲惨遭遇,才促使他立志学医,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艰难道路。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四个塑像,分别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四位大医学家的塑像。

咱们先看左边的这一位是医和,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距今已有2700多年,那个时候他就认为疾病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大自然的变化作用于人体引起的。

医和后面的为王叔和,他是魏晋时期的医学家,距今也有lOOO多年了。

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著成《脉经》一书,同时还搜集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今。

左边的这两个塑像,前面的是华伦,后面是李时珍。

华佗和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两位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儿、妇、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他在世界上首创了使用麻沸散(酒内浸入麻醉类草药)进行腹腔手术。

他还依照虎、熊、猿、鹿、鸟的形体动作,自创“五禽戏”,用以强健身体,治疗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李时珍是明朝的医学家。

他花费了27年时间,写成了200万字的医学经典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药物治疗经验,把药物学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后来该书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17~18世纪传人欧洲,对世界的医药学和生物学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请大家参观“张仲景史画”部分。

“张仲景史画”是一套反映张仲景生平事迹的绘画。

这一套绘画共有二十四幅,采用了汉代画像石刻的浅浮雕手法,古朴凝重。

张仲景是东汉人,设计者采用了汉代的造型艺术,更符合两汉的时代特色。

大家可以按顺序欣赏。

下面的这些书法,是历代名人对张仲景的评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百寿亭”和“百寿图”,它们是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手迹。

我们瞻仰的是张仲景墓祠。

这里有两座仿汉建筑,叫做“春台亭"和“秋风阁”。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由孔子撰写,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医学春秋之称,故在这里修建了“春台亭”和“秋风阁”以示纪念。

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张仲景的墓冢了。

此墓始建于何时,已无确考。

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

仲景墓为仿汉墓式样,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羊头。

在中国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着吉祥。

墓顶的莲花座,象征着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

现在我们进入了正殿。

正殿里塑着仲景老师手拿卷宗的塑像。

这些匾额都是历代名士赠送的。

两侧房内陈列的是《张仲景史画》的原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树叫“凌霄花树”,也就是“紫葳”树。

它在每年的八月份开花,花朵呈喇叭型,异常娇丽。

此花又可入药,有止血化淤、调节经络的作用。

这是西偏房,有周恩来总理的题词:

“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些都是重修医圣祠时整理出来的文物。

这个是“下水管道”,说明早在汉代,城市的通水设施已经很是完备了。

这是“铁斧”,是熬制中药用的容器。

这是“陶井圈”,主要建在水井的上边,可以防止井水污染。

这是“药臼”,捣药用的。

根据张仲景坐堂行医的故事,我们塑造了这一组蜡像,陈列于这里的行方斋中。

请看,这就是张仲景的太守府。

当年张仲景在公堂上为黎民百姓诊治疾病。

两侧的图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方之神,它们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这是智圆斋,里面陈列着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伤寒杂病论》的版本。

《伤寒杂病论》最古的版本是宋朝的版本,现在已经散入日本。

这里现存最古的版本是明朝时的版本。

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历代名医画像》。

《名医画像》序言是当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同志所题。

《名医画像》按照历史年代为顺序,共收录了112位在医学事业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伟大医学家的画像。

它上起中国医学的创始人伏羲、神农、黄帝,下至清末、民国的医学家,可谓集历代名医画像之大成。

张仲景在医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历史上无与伦比。

他创立的学说历经1800年而不衰,并将继续造福于人类。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医圣祠又是人们缅怀张仲景的纪念场所,欢迎大家来到医圣祠参观,谢谢大家。

宝天曼

各位游客:

宝天曼欢迎大家到宝天曼观光游览。

宝天曼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自然生态的知名品牌在河南省独一无二。

宝天曼又是中原地带唯一保存完整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生态示范区,地质年代古老、变质地层、岩溶洞穴、峡谷瀑布等地质遗迹景观丰富。

宝天曼有中原地带唯一的原始森林、险峰绝壁到处可见,这里溶洞成群,瀑布成群,造型地貌典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门类齐全。

奇峰绝壁、峡谷溪流、飞瀑清潭、浩瀚林海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更象明珠似地点缀在宝天曼的周围,联珠串线非常便利。

河南省和我们南阳都是明确提出南阳的旅游要打出“大宝天曼”的牌子,做大做强宝天曼这个旅游品牌。

目前,南阳正在调整旅游产业布局思路,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发展观念,科学整合资源,完善旅游体系,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提高档次,集中开发,倾力打造,致力发挥“大宝天曼”的品牌优势,真正把“大宝天曼”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