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654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语文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选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后只收答题纸。

祝同学考试顺利!

第Ⅰ卷(22分)

一、(10分)

阅读各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鼠麹草,。

在这里每逢墓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恭,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

我愿意指给他看:

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那()了的村庄()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地负担着一切。

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冯志《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1.下面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书写及各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茸(ròng)毛墓春聚精会神

B.掺(chān)杂矜持孑(jié)然一身

C.凋(diāo)落卑恭春秋佳日

D.横(héng)来纷扰骤(zhóu)然

2.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消逝必定一言不语B.消失必定一声不响

C.消逝必将一言不语D.消失必将一声不响

3.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种非登上欧洲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B.这种在欧洲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可。

C.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D.这种在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非登上欧洲阿尔卑斯山不可。

【答案】1.B2.A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茸毛”的“茸”应读作“róng”;“墓春”的“墓”应写作“暮”;

C.“卑恭”

“恭”应写作“躬”;

D.“横来”的“横”应读作“hèng”;“骤然”的“骤”应读作“zhòu”。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消逝:

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消失:

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

“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

“消逝”则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

语境强调村庄的不复存在,指结果,故应选择“消逝”。

第二空,必定:

意思为一定;表示肯定的推断。

必将:

用来表示不可避免性(或必然性)。

语境强调过去的村庄一定像是这个少女,故应选择“必定”。

第三空,一言不语:

一句话也不说。

一声不响: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语境把村庄比作少女,故选择“一言不语”更合适。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表述最恰当的一项,可根据前后语境以及语言表达规范方面的要求进行选择。

文中横线前面只有三个字“鼠麹草”,横线后面说“在这里每逢墓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还是描写“鼠麹草”,根据语境可知横线上填写内容应该是“这种……小草”,排除A;再根据语言表达对句子进行提炼,BD项缩减后的句子是“小草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合逻辑,所以排除BD。

故选C

(二)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

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

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

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它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像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出来。

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千米以外就看不见了。

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

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

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

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节选)

4.下列有关恒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恒星是能发光的星球,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发黄光的恒星是中年的星。

B.恒星是能发光的星球,发红光的恒星都是垂亡的老年星;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是最老且奄奄一息的星。

C.恒星是能发光的星球,多数恒星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有的恒星则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

D.恒星中的双星占多数,但这些双星大部分是分离的;且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5.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说理和抒情为主,辅以说明的文字,让读者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

B.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恒星的多姿多彩,有很强的文学性。

C.主要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体现恒星与恒星之间的差别,写出了恒星的复杂多样。

D.以物明理,借物喻人,赞颂人类的勇敢、聪慧,因其以渺小的身躯,去探索广阔的恒星世界。

【答案】4.B5.C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红光的恒星都是垂亡的老年星”错误,原文“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可知选项太绝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说理和抒情为主,辅以说明的文字”错误,这是一段介绍恒星的文字,以说明性文字为主,抒情是散文的特点,不属于说明文字。

B.“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错误,文章的数字虽然庞大,却是事实,没有夸张。

D.“赞颂人类的勇敢、聪慧,因其以渺小的身躯,去探索广阔的恒星世界”错误,曲解文意,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说明恒星特点。

故选C。

二、(6分)

(一)

6.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节选,完成下一题。

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是夕阳中的新娘;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柔波里,

在我的心头荡漾。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节选诗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节一,写康河岸边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是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使他乐而忘返。

B.诗节二,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一词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C.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可谓独具匠心,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极度的迷恋之情。

D.诗歌融情于景,诗人“心头荡漾”是因为看到河波里“金柳”美丽的影像而心潮起伏。

“招摇”一词虽有夸张,但含贬义,若用“欢迎”更能生动地表现康桥的热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招摇’一词虽有夸张,但含贬义,若用‘欢迎’更能生动地表现康桥的热情”错误,招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能更好地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而且还能折射出诗人当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面对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动的青荇时,诗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喜爱,更有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而“招摇”一词正好写出了青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理。

本节后两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招摇”也与本节中的“水草”压韵,更好的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故选D。

(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拳:

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恩:

恩情

8.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答案】7.D8.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爱之太恩”意思是“爱它太情深”。

所以“恩”,有情义。

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郭橐驼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

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故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故选B。

参考译文:

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我又能做什么呢?

三、(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

“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

”觉曰:

“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

”桓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进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

“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

“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

“此颜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9.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

谓官吏任期届满。

如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

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中“秩满”即为此意。

B.国子监:

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唐、宋时期,国子监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C.《礼记》:

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比如我们学过的《大学之道》就出自本书。

D.秋赋:

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如唐喻凫《送友人下第归宁》诗:

“旋应赴秋贡,讵得久承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

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

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C.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

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

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2.把上面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见二、

(二)《种树郭橐驼传》]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答案】9.B10.C11.B

12.

(1)所以他们不如我,对此我也毫无办法啊。

(2)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的意思是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句意完整,“谒文宣王毕”是“太宗幸国子监”的目的,中间可不断,应在“毕”后断开,排除AD;

“讲坐”是“顾见”宾语,“顾”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而不是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错误。

由原文“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可知,意思是王禹偁觉得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而非大力举荐他。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不我若”,宾语前置,“不若我”,他们不如我;“何能”,宾语前置,“能何”,做什么。

(2)中“宿制”,预先做好;“试以别法”,状语后置,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就”,完成;“叹伏”,赞叹佩服。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

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

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

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

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

“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

”李觉说:

“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

”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

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

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

李觉说:

“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

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

“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

”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

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

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

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

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

“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

”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

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第Ⅱ卷(98分)

四、(2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思①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

①《春思》写于作者被贬时。

②历乱:

花枝烂漫的样子。

13.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为七言律诗,其中“黄”“香”“长”为韵脚。

B.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

C.诗歌绘景形象生动,“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

“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

D.作者意在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中。

14.景物描写对抒情有什么作用?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13.A14.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了内心无法消除的愁恨。

15.后二句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

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并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诗为七言律诗”错。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乐景哀情,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

抒情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

贾至不直写愁恨,别出奇思,出人意表,使诗意更深更曲折。

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

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

但从抒情看,诗人希望春风吹去心中的愁,但是春风因未能吹去,于是诗人心生失望和抱怨,合乎人情。

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

所以,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情理之中。

总之,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被读者理解。

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一文中以“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寄予了对广大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彰显了博大的胸怀。

(2)李白《蜀道难》中则用“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

(3)李密在《陈情表》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誓言,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

(4)我们常常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在感叹时光流逝;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用“________________,俯仰一世”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感叹。

【答案】

(1).哀民生之多艰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