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2751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docx

中考语文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真题精解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专题12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

1.【2019·福建】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考试注意平时要准确的识记书本课下注释的文学常识的重点内容。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并非左丘明。

所以A错。

2.【2019·江苏连云港】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莫泊桑与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屠格涅夫不在其列。

3.【2019·江苏扬州】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外小说中有一大批下层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于勒。

B.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余秋雨的«阳关雪»,记录阳关文化苦旅,抒发历史沧桑感;谢大光借«鼎湖山听泉»,表达于游山听泉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之思。

C.乡土、家国情怀深植人心。

余光中将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德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浓缩在了最后一节法语课中,引起无数共鸣。

D.读古代典籍,获人生智慧。

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论语»、战国时期的«礼记»,还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史记»,都能从不同方面给予我们启发。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A项中“«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不是“于勒”是“菲利普夫妇”。

4.【2019·山东济宁】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名著阅读等知识点。

此题将原来第3题以判断形式考查传统文化的题目,融入了四个选项中。

D.“垂髫”代指小孩,“黄发”代指“老人”。

5.【2019·山东泰安】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均选自这个集子。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

C.《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D.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简·爱》,作品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和文学文化常识的分析。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要求阅读的重点名著篇目,识记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此类题的考察点是:

作品、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作品风格等。

A项中《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6.【2019·四川达州】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的辨析。

C项错误在于: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7.【2019·四川凉山】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其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曹氏三父子。

B.《狼》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中的“志”意思是“志向”,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事”。

C.新闻特写,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D.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体、文学常识。

A项,“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B项,《聊斋志异》中“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事件的意思,“异”指奇异、离奇、怪诞的故事;D项,律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故选C。

8.【2019·浙江嘉兴】小嘉翻阅报刊,发现《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上的很多标题颇有文化气息。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你认为蕴含传统文化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3分)

A.唯有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

B.院士专家桐乡行,“望闻问切”助发展

C.叶落归“嘉”——吴云心的桑梓情

D.“网红”只是激动一阵子,“心红”才能幸福一辈子

【答案】A:

标题中的“七十二变”“八十一难”借用了名著《西游记》中的有关典故,说明只有拥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克服困难。

B: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

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脉,借用了古代中医用语表达院士专家对桐乡发展情况的全方位了解。

C:

标题借用典故“桑梓”。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

后用“桑梓”指代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A项,涉及到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典故,“七十二变”是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得的法术,“八十一难”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所遭遇的考验,标题借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打铁须得自身硬”,只有自己的技术技能练到位了,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B项,“望闻问切”是我国中医问诊的四种方法,需要明确指出这四种方法就是“望诊、闻诊、问诊、切脉”。

C项,“桑梓”是我国古代对故乡的代称,古时候住宅旁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因此借用“桑梓”来指代故乡,标题中的“桑梓情”就是指主人公对故乡的情谊。

D项,“网红”是现代网络用语,“心红”是对“红心”的化用,这都是近现代的用词,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9.【2019·浙江宁波】按要求选择诗句。

(填序号)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F.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①作者相同的是()()②运用典故的是()()

【答案】①AD②CE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识记及诗句内容理解。

A项,是杜甫《春望》中的句子,B项,是曹操《观沧海》中的句子,C项,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句子,D项,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E项,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句子,F项,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故①作者相同的是A、D;C项。

C项使用了“八百里”、“五十弦”两个典故,E项,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故运用典故的是C、E。

10.【2019·浙江绍兴】

(1)“骈文四体”中的吴均体是写()的骈文。

(1分)

A.宫廷女子生活B.边塞征战C.山水清音D.江湖渔樵生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他的诗文音韵和谐,风格清丽,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如《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

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按以上分析,应该属于“山水清音”这一类型,所以选C。

(2)周末,小颂让小风帮忙写一篇文章,小风拒绝了,他说自己不想成为()。

(1分)

A.秋风客B.老生儿C.捉刀人D.墙头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及对词语含义理解。

“捉刀人”中捉:

握、拿。

刀:

指修改竹木简错字的小型工具。

捉刀人:

指拿着笔的旁侍。

古代的侍从,有专门的刀笔隶,这里的刀和笔的作用类似。

所以,捉刀人也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本题语境是“小颂让小风帮忙写一篇文章”,如果小风帮忙写了这篇文章,那么小风就成了“捉刀人”。

所以选C。

(3)中国古代建筑,各区功能分明。

请将“阁”“廊”“亭”三字分别填入相应横线处。

(3分)

堂以宴,

(1)_____以憩,

(2)_____以眺,(3)_____以吟。

【答案】

(1)亭

(2)阁(3)廊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及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亭”即停止的意思,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

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

“阁”: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

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阳、防雨等功能,可以在此读书、吟咏。

按以上分析,即可正确填空。

即“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

11.【2019·山东德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B.习主席讲话时曾引用唐诗“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其中的“钧”与“锱铢必较”“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锱”“铢”“仞”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C.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鼎最初是炊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亦有变革之义。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常考的知识点有: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B项,“仞”是古代长度单位。

12.【2019·山东滨州】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A项中的“知命”是指五十岁,“花甲”是指六十岁,所以“知命”应在“花甲”之前;C项中的“四书”应该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不包括《诗经》;D项中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词,不是苏轼的。

故选B。

13.【2019·湖北黄冈】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从内心深处里他一直很不喜欢《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

”这个句子中的“从内心深处里”充当状语。

B.“阳光明媚”“差得很远”“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法和文学文化常识的分析。

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句子成分,分析短语的类型,提取主干,熟练掌握要求阅读的重点名著篇目,识记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C项错误在于《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14.【2019·四川南充】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项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15.【2019·四川自贡】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射雕英雄传》﹣﹣金庸﹣﹣原名查良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孟浩然﹣﹣七言律诗

C.《小石潭记》﹣﹣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D.《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游记体小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B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诗。

16.【2019·河北】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D项,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17.【2019·浙江金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2分)

A.梅、鹤B.竹、兰C.兰、鹿D.竹、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积累。

松、竹、梅经冬不衰,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正是因为它们面对风霜雨雪而无惧、历经数九寒冬而不凋。

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18.【2019·浙江丽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2分)

A.梅、鹤B.竹、兰C.兰、鹿D.竹、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积累。

松、竹、梅经冬不衰,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正是因为它们面对风霜雨雪而无惧、历经数九寒冬而不凋。

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19.【2019·湖北鄂州】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C.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

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手中骗来芭蕉扇。

牛魔王知道真相后,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沙僧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除夕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夜,又叫“团圆夜”,有吃团圆饭、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有贴春联、拜年、吃元宵等习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正误的能力。

B项中的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记者;C项,应为牛魔王知道真相后,变成猪八戒的样子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不是变成沙僧;D项,贴春联是除夕的习俗,吃元宵是元宵节(正月十五)的习俗。

20.【2019·湖南娄底】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诚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上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质、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D.英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真实记叙了莎利文老师耐心教有“我”并使“我"成长进步的感人事迹。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

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而不是英国作家。

21.【2019·湖北宜昌】亲属关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伦理关系,请各用一个字将下列亲属关系填充完整。

(2分)

父之兄曰(),母之弟曰(),兄之妻曰(),弟之子曰()。

【答案】伯舅嫂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伯”指的父亲的哥哥,“伯”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次序是伯、仲、叔、季。

称母亲的兄或弟为“舅”。

哥哥的妻子称为“嫂”。

称哥哥或弟弟的儿子为“侄”。

也指同辈男性亲属或朋友的儿子。

22.【2019·广东深圳】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满街的深圳市花簕杜鹃,以灿烂的笑容送您出行,迎你回家。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由西汉司马迁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C.《壶口瀑布》《安塞腰鼓》《苏州园林》这三篇文章的标题都是偏正短语。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律诗的颈联。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辞手法、文学文体常识和语法知识。

此题难度不大,可采用排除法或直选法,先看哪个选项是错误的,再看看其它选项是否有错。

B项,《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刘向。

23.【2019·北京】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  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1分)

【答案】唐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诗人,常被称为“诗圣”。

24.【2019·山东枣庄】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三国志》属于史书,不是四大古典名著,“卧龙”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称呼。

25.【2019·湖南株洲】.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朝花夕拾》描述往事,既有温情与童趣,又夹杂着犀利的批判。

B.吴敬梓《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苏东坡的主要功绩是使词依附于音乐,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项中,苏东坡的主要功绩是形式音律上的突破,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故选C。

26.【2019·山东淄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课文《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就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鲁山山

行》即为这种体裁的诗歌。

C.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他浓郁的故乡情结,体现了“平淡而有味”的

语言特色。

D.在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计算时间、记

日记和阅读《圣经》成为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B项中《鲁山山行》不是“歌行体”诗歌,它是五言律诗,作者是北宋的梅尧臣。

27.【2019·浙江杭州】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谦辞:

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法国:

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小说:

《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律诗:

《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

A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