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884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docx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公示稿DOC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1.2011年,《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已经通过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查,并上报国务院审批。

新版三亚总规给崖城镇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2012年,结合新时期三亚发展的需要,三亚市委、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崖城镇建设三亚西部新城的总体构想。

3.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大原则,崖城镇域范围内的南滨农场将纳入崖城镇统一规划和管理。

4.现行03版《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崖城镇的发展需求,应当进行规划修编。

第2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划分为镇域、镇区两个层次。

1.镇域:

崖城镇行政辖区范围,包含镇域内的南滨农场辖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东起南山、西至盐灶河、北至西线铁路、南至滨海;包含崖城老镇区、创意新城片区、中心渔港片区和南滨场部,规划范围面积约46.3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4条城市性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亚西部区域性特色型新城。

第5条城市职能

1.服务国家南海开发和南海旅游的特色基地,联动南海的区域性港口与铁路物资集散的区域枢纽。

2.三亚发展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的产业聚集地。

3.展示三亚崖州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

第三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城镇发展目标

1.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新城镇”;

2.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名城镇”;

3.以崖州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名城镇”;

4.以绿色崛起为理念的“绿色新城镇”;

5.以海洋服务为特色的“海洋新城镇”。

第7条总体发展策略

1.联动海洋,服务海洋:

以服务海洋为切入点,发挥崖城镇面向南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培育发展海洋服务等相关功能。

2.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以城市标准全面推进建设,全面补充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崖城从镇标准的服务体系向城市标准服务体系的升级,实现对于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3.优化产业,创新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旅游,新兴产业和热带现代农业,结合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城市的多元产业支撑,成为带动三亚西部发展的增长极。

4.多层统筹,突出特色:

重点建设以陆海一体的交通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前提,实现海-城-湾-腹地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做精、做深、做厚城乡空间,实现滨海与腹地的联动发展。

5.生态低碳,绿色崛起:

以生态低碳建设为标准,在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准入方面采用绿色标准,实现绿色崛起。

第8条产业发展目标

1.实现海洋产业起步发展:

依托现有的海上能源通道、物流港口和联系南海的交通优势,先期培育服务南海开发的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研发和海上配套服务等海洋服务性产业。

2.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发展:

在创意新城发展的基础上,引入融资推广、研发交流、孵化结算等功能,给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最终实现新兴产业的聚集和规模化发展。

3.实现海洋旅游全面发展:

在已有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以及海洋旅游所带动的游艇、水上飞机等相关产业。

重点培育能够产生全球影响力的海洋旅游产品类型、能够提升价值链的海洋旅游旗舰产品类型、能够体现本土文化和生态特色旅游的产品类型,助力三亚旅游产业的全面创新与升级。

4.实现热带农业优化发展:

大力建设配套农业发展的科研支持与服务支持,形成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的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优化农业发展。

第9条区域统筹协调策略

三亚市域西部以崖城镇为中心,充分体现中心城镇职能,辐射和带动周边村镇发展,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

重点建设联动城乡的交通体系,大力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城乡地区全面发展。

1.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

落实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中对生态格局保护的要求,保护“山海相连”的生态廊道。

2.空间格局的统筹协调:

构建海、城、湾、腹地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分别与东面的天涯镇,北面的育才镇、南面的南海服务通道、西面的乐东县等地区的空间发展进行协调与衔接。

3.交通设施的统筹协调:

加快推进西线高铁、崖城高铁站和崖城货运站的建设;加快建设邮轮码头,游艇母港,南山货运港、中心渔港;推进周边地区的公路建设,提升现有国道、省道的技术等级。

4.重点旅游线路的统筹协调:

统筹镇域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重点旅游线路。

崖城镇滨海一线与三亚中心城区滨海度假休闲游和海南岛西线特色体验游相衔接。

第四章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节镇域人口与城镇化

第10条镇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1.目标导向,特色策略:

三亚西部区域性特色型新城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延伸,通过海洋旅游、新兴产业、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的特色化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

2.做强城镇,城乡统筹:

统筹全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城乡全面发展。

3.项目支撑,系统保障:

结合空间规划落实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

第11条镇域人口规模

2020年镇域总人口达到24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25‰。

第12条城镇化目标

2020年崖城镇城镇化率达到75%,年均增长率为2%。

第二节镇村空间、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第13条镇域空间结构

1.城镇发展方面采取“双心三带”的城镇格局。

2.“双心”指崖城中心镇区和梅山副中心;“三带”指:

滨海特色功能带、腹地乡村发展带和腹地生态保育带;“滨海特色功能带”主要承担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海洋产业和南海服务功能;“腹地乡村发展带”主要承担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集群功能;“腹地生态保育带”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功能。

第14条镇村等级结构

1.崖城镇域建立“中心镇区-副中心-一级中心村-二级中心村-基层村”五级等级结构。

2.中心镇区:

包括崖州南滨片区、创意产业片区、保港南海旅游片区、港门片区。

3.镇域副中心:

即梅山副中心,包括梅东、梅西和梅联。

4.一级中心村:

包括南山、抱古、赤草和北岭,共计4个。

5.二级中心村:

盐灶、长山、镇海和凤岭,共计4个。

6.基层村:

雅安、海棠、三更和三公里等。

第15条镇域规模结构

1.崖城中心镇区:

18万人以上。

2.梅山副中心:

1.2-1.8万人。

3.一级中心村:

各0.4-0.6万人。

4.二级中心村:

各0.3-0.4万人。

5.基层村:

各0.3万人以下。

第16条镇域职能分工结构

1.镇区综合服务职能:

即崖城中心镇区和梅山副中心;其中崖城中心镇区(包含崖州南滨片区,创意产业片区、保港南海旅游片区和港门片区),是集生活居住、行政管理、商业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创意研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中心,承担镇域综合服务职能;梅山副中心(包含梅东、梅西、梅联),是集生活居住、行政管理、商业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为一体的镇域副中心。

2.村庄综合服务职能,即在镇域布局具有集聚效应的村庄单元,包括抱古、赤草、北岭和南山。

3.特色旅游服务与农业服务职能:

即盐灶、长山、镇海、凤岭等,承担旅游服务和农业服务职能。

4.农业生产职能:

即雅安、海棠、三更、三公里等村庄,承担农业生产职能。

第三节镇域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第17条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参考三亚总体规划对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制定不同规模等级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详见附表2:

村庄公益性公共设施配置标准表,附表3:

各类公共设施人均用地指标表,附表4:

村镇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标准表,附表5:

公益性公共项目配置表,附表6: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第四节镇域产业布局

第18条镇域产业布局规划

1.创意新城片区布局产业包括:

以信息通讯为主的“新兴科技产业”、以环保装备研发和组装为主的“环境科学产业”、以软件研发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热带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生命科学产业”和以游艇组装配件为主的“游艇装配产业”。

2.保港南海旅游片区布局产业包括:

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其中,海洋渔业包含物流、交易、休闲等产业功能;海洋旅游业包含游艇维修、游艇培训、游艇保险、游艇、水上飞机、旅游商业和海洋旅游服务等产业功能。

3.崖州南滨片区产业布局包括:

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为主的城市旅游产业和以城镇服务为主的商业和现代服务业。

4.港门片区布局产业包括:

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

5.南山大小洞天风景区布局产业包括:

以南山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和旅游配套服务业。

6.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布局产业包括:

以农业教育、科研育种、推广展示为主的农业科技研发业,以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物流服务、代销服务、信息服务为主的农业配套服务业,给鲜活型农产品和原料型农产品提供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7.远郊生态农业发展区布局产业包括:

以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农业。

8.在盐灶河以西考虑海洋产业发展预留区,作为未来全面发展海洋产业和南海服务和空港配套产业的发展区。

第五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19条交通发展策略

积极推进以海上交通、空中交通和陆上高铁为核心的“陆海空结合”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公交与慢行系统优先,强化专业化旅游交通系统的建设,构建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的特色旅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的交通模式。

第20条对外交通总体规划目标

建设以航空为龙头、高铁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海上交通为补充的多元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期末对外运输满足2500万人次的对外客运总需求,并逐步实现对外运输结构优化:

规划期推进南海水上飞机航线的快速发展,满足近300万人次/年的旅游客运需求;水路(邮轮、水上公交)、高铁满足共500万人次/年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公路短途运输优势,规划年公路客运规模达到500万人次。

第21条对外交通规划总体策略

在崖城构建海陆空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三亚总规确定的市级综合交通次枢纽功能,发挥三亚西部区域中心的辐射作用。

打造对外“指状”旅游交通走廊,便捷连接乐东、五指山等市县,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第22条航空运输体系规划

规划期内重点考虑在保港南海旅游片区南侧布局直达南海岛屿的水上飞机航线,服务于南海旅游。

第23条港口运输体系

依托现有的南山货运港、规划的中心渔港、邮轮港和游艇母港,建立镇区陆海联运体系,建设服务南海、连接周边地区和滨海地区的港口运输体系。

1.根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布局要求,在崖城保港规划建设崖州中心渔港、游艇母港和邮轮港;

2.在南山继续完善南山货运码头,并强化陆上交通支撑,扩建出港大道,并建立与北侧规划中的崖城货运站之间的便捷联系。

第24条铁路运输体系

形成集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互为补充的铁路客运通道体系。

1.根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布局要求,规划在崖城镇区北侧布局建设西线高铁,并在崖州镇区北部选址崖城高铁站。

2.现状西线铁路承担货运铁路功能,并在崖州南滨片区东侧规划崖城货运站与南侧的南山货运港建立便捷的交通联系,形成陆海联运。

第25条对外公路运输体系规划

建立衔接航空、铁路、港口和与周边县市及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的对外公路系统。

1.高速公路:

保持并修缮现有的西线高速,并在创意新城、保港和梅山设置三个立交出口,同时将现在南山出口进行立交改造。

2.公路:

对G225进行综合改造,在镇区段进行城市化道路改造,对外向东连接三亚主城区,向西联系乐东县。

3.根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布局要求,结合崖城高铁站建设崖城长途客运站(辅客运站)。

第26条城乡统筹交通规划目标

重点发展镇域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支撑崖城半小时旅游出行圈建设。

建设布局合理、便捷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和舒适高效、组织有序的城乡公交系统,保证镇域乡村进入崖城镇区平均时耗不超过半小时,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第27条镇域公路网规划

形成衔接组团、沟通内外、满足不同群体功能需求的镇域公路网络。

1.建立内外衔接顺畅的镇域公路系统,构建山区旅游通道,增强镇域东西向联系。

增设西线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其衔接道路,包括梅山出入口、保港出入口、创意新城出入口和南山出入口,增强高速公路对重要旅游功能组团和枢纽的服务,缓解镇区内部的过境交通压力。

2.结合市域旅游景区建设,利用既有乡道打通山区腹地东西向联系,建立镇域组团联络通道,强调可达性与景观性。

具体通道包括:

崖荔线通道:

崖城——育才——高峰——台楼——落笔洞——荔枝沟连接山区主要乡镇及旅游功能组团;崖雅线通道:

崖城——雅亮,与S314相接,新增崖城至乐东毛公山通道。

南立线通道:

南山——南滨农场——立才农场,与S314相接,新增南山景区对外联系通道。

第28条镇域乡道规划

结合村庄优化重组,新增乡村道路,保证“村村通公路”。

重点线路包括:

镇区至北岭与雅安乡道,镇区至海棠和三公里乡道,镇区至抱古乡道和梅山至三更乡道等。

第六节总体城市设计指引

第29条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遵循“双心三带、通海三脉、陆海一体”的空间结构模式,强化对山、海等重大公共资源以及山海之间各类廊道(生态廊道、河流廊道、景观道路廊道)的保护与管控。

重点管控山地区域、滨海片区、山海通廊及标志性景观地区,改善和强化城乡建设用地与滨海、滨河、山地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和通视条件,形成山、海、河、田园、各类绿化廊道等生态景观要素与城乡建设用地的有机融合。

第30条山区

1.山区是崖城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及重大主题性项目的战略性备用地,发展建设必须严格遵守空间管制要求。

该区域内坡度25%以上的地区,原则上禁止进行开发建设。

2.区域内的发展建设应依托“双心三带、通海三脉”的发展脊线集中、组团式发展,形成具有山地特征,主题鲜明,环境优良的旅游组团。

3.严格控制区域内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等。

原则上应采取中、低强度开发,山区集中建设区域的建设地块容积率原则上不宜过高;山坡地或水边等环境敏感地区地块容积率原则上不宜超过0.6。

该区域内原则上禁止建设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应以低层、多层为主。

4.建筑形态风貌应与环境良好协调,体量、尺度、色彩适宜,不得对山地背景和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建筑形式宜以坡屋顶为主,与环境协调,避免大动土方。

第31条滨海片区

1.依据相关法规严格管控滨海地区发展建设,严格遵守后退最高潮位线控制等相关空间管制要求。

2.结合崖城滨海不同片区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色,建设具有不同风貌特质的特征片区,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类型片区地块的开发强度和高度。

镇区应体现风景旅游城市优美、多元的景观氛围,避免过高过密的形态。

风情小镇应突出城镇民俗文化特色和宜人尺度,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不宜建设高层建筑,建设地块容积率原则上不宜超过1.8。

旅游度假区型的滨海片区应强调优良生态环境维护,建筑形态风貌应与整体景观环境相协调,突出地域特色,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度假环境,控制建设规模和强度,应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一般建设地块容积率原则上宜在0.7-1.5左右;坡地滨水等环境敏感地区原则上宜在0.5-1.0左右。

第32条廊道地区

1.山脉生态廊道:

严格保护和控制两条主要的山海相连的山脉生态廊道,自西向东分别是:

梅山向北的山脉生态廊道和南山向北的山脉生态廊道。

山脉生态廊道应保证大型的自然廊道宽度,廊道区域内应保持和保护原始地形地貌及山林植被,原则上禁止一般性开发建设,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开敞景观控制区域。

2.水系生态廊道:

严格保护和控制三条主要的由山通海的水系生态廊道,自西向东分别是:

石沟坑河水系、盐灶河水系廊道和宁远河水系廊道。

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水系生态廊道原则上应保持原生态河道景观,两侧原则上应控制30-50米以上以绿化景观为主的非建设区域,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开敞空间区域。

3.景观道路通廊:

结合城市主要道路规划建设,严格管控山海相连的景观道路通廊,主要的景观道路两侧应视具体情况控制20--50米的景观绿化带,以形成良好的旅游城市沿路景观。

4.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廊道:

高速铁路、铁路以及高速公路两侧应视具体情况控制50-100米的景观绿化带。

高压走廊沿线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规定,控制一定宽度的景观绿化带。

第33条标志性景观地区

1.重点建设滨海地区具有品牌效应的标志性景观地区,包括:

南山文化旅游区,创意新城新兴产业服务核心区、南海旅游服务核心区,宁远河两侧滨水景观带,崖州城镇服务中心区、崖州古城。

2.以上地区的规划建设必须强化城市设计研究,从环境保护、整体形态、风貌特色等方面加强对发展建设的管控与指引。

第七节南滨农场规划指引

第34条南滨农场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策略

1.按照“体制融入社会、管理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的思路,打破农场与地方界限,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及规划建设整体融入三亚市统筹考虑。

2.结合农场自身资源特色,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农场产业转型,实现城镇与农场互动、协调发展。

第35条南滨农场建设与发展指引

1.南滨农场场部:

补充南滨场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优化景观环境,将南滨农场场部建设成为特色旅游服务片区。

2.特色主题游乐区:

在南滨农场东部,建设生态农庄主题游乐区,山区建设山地运动主题游乐区。

第五章镇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八节镇域城乡统筹分区

第36条城乡统筹分区

本次规划根据村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建设用地和城镇发展方向,结合城乡统筹分区结构,将位于不同统筹分区的的村庄进行分类,分为近郊综合服务整治区、近郊村镇服务发展区、中郊特色农业发展区、远郊生态农业哺育区。

第九节镇域城乡统筹指引

第37条近郊综合服务整治区建设导则

1.结合中心镇区形成以创意产业、海洋配套服务为主。

2.发展特色农业、都市型农业产销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3.空间布局引导,形成城乡网络化公共交通系统,村庄向镇区集中,一体化规划布局,村庄集中整治,集中布局。

第38条中郊综合服务发展区建设导则

1.产业引导,结合滨海沿线发展高端旅游、滨海休闲度假等产业,保留滨海岸线。

合梅山地区发展货运配套,结合未来机场规划,发展空港服务。

2.空间布局引导,村庄适当集中布置,滨海沿线提高村庄建设标准,不宜继续扩散。

第39条中郊特色农业发展区建设导则

1.产业引导,以特色农业为主,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种植,结合生态保育,发展特色农业。

扩大特色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

2.空间布局引导,建立主次结合,外向辐射联系城镇和乡村中心社区的村镇网络道路,实现基础设施全面覆盖。

第40条远郊生态农业哺育区建设导则

1.产业引导,引导农户提高生产效益,保护耕地,提高单位产值,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多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农业向科技化、机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增强农业基础设施。

2.空间布局引导,保护生态保育区。

结合用材林、风景林、水土保持林的绿化模式,点、线、面结合,提高绿化覆盖率。

精简自然村,通过服务设施配置引导基层居民点适度集中,逐步缩减自然村个数,按照建设用地。

第六章镇域旅游规划

第一十节镇域旅游产业规划

第41条旅游产业规划

1.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主要包括保港南海旅游片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主要包括崖州南滨旅游产业片区、港门片区。

2.宗教观光旅游,主要包括南山大小洞天风景区,以南山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和旅游配套服务业。

3.农业观光旅游业,包括以远郊生态农业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农业。

4.红色观光旅游业,包括梅山红色旅游区,梅山烈士陵园等旅游项目。

第一十一节镇域旅游规划

第42条镇域旅游规划分区

1.滨海度假旅游带:

以游艇、邮轮、水上飞机、帆船和休闲渔业旅游为主的滨海海洋旅游片区

2.观光农业旅游带:

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乡村文化旅游区。

保护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共同建设。

3.生态山林旅游带:

突出生态养身、民俗风情主题的山地生态民俗旅游区。

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村寨、田园观光等项目和功能。

第43条镇域旅游线路规划

1.远距离旅游交通联系线:

以远距离旅游交通为主,串联滨海特色旅游带和旅游服务中心,包括南山旅游交通枢纽、海洋旅游港海上交通枢纽、崖城高铁站旅游交通枢纽等主要对外交通设施,以及渔村风情一条街、红色文化旅游点、渔家风情村、水上运动基地、海洋牧场、旅游目的地酒店、游艇服务基地、会议旅游中心、港门渔家风情休闲旅游区等。

2.镇域旅游景点联系线:

串联各生态山林旅游带、观光农业旅游带、滨海特色旅游带等主要镇域旅游发展带。

3.水上旅游线路:

串联南海旅游服务中心等一些列水上旅游项目。

第七章崖城镇区空间布局

第一十二节镇区空间管制

第44条“四区”面积

1.禁建区:

约19.14平方公里,占中心镇区总面积约41.34%。

2.限建区:

约1.11平方公里,占中心镇区总面积约2.40%。

3.适建区:

约18.16平方公里,占中心镇区总面积约39.22%。

4.已建区:

约7.89平方公里,占中心镇区总面积约17.04%。

第一十三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45条镇区人口预测

2020年镇区人口约为18万人(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年均增长率40‰。

第46条镇区用地规模

2020年镇区城市建设用地26.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49平方米。

第一十四节用地布局规划

第47条总体布局策略

1.保护老城与发展新区共同进行,补充城镇中心服务功能和产业支撑功能,塑造城镇新中心和产业发展区;

2.疏解优化老城,完善旅游及各类公共设施;

3.保护优化生态环境,营造风景旅游城市优美的风貌环境。

第48条空间布局原则

1.明确方向:

实现“统筹发展,全面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打造服务自身功能的崖州城镇服务中心;建设新兴产业服务核和南海旅游服务核,提升特色产业和旅游功能的发展水平。

2.分层布局:

滨海一线地优先用于旅游、特色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线地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及公共服务设施;纵深地带结合乡村田园可发展主题旅游项目,并预留未来重大项目发展用地。

3.突出特色:

保护、恢复、梳理河道水系和生态湿地,作为空间布局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加强海边、河边和山边等敏感地带城市设计管控,营造“山、河、城、海”交融的整体空间格局。

第49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北优、东控、西进、南优。

滨海一线以沿崖城镇滨海向西发展为主,滨海二线以向南拓展为主;重点发展崖州南滨片区、创意新城片区、保港南海旅游服务片区;港门片区用地集约有序地整合为主。

第50条总体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四片、特色双核、通海三脉、绿网串联”的空间布局结构;

1.“一心”:

是指在崖城镇区中规划的崖州城市服务中心,承担崖城镇以本地服务为主的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等功能。

2.“四片”是指四个片区,包括保港南海旅游片区、港门片区、创意新城片区和崖州南滨片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