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934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初中生物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题.docx

学年初中生物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单元测试题

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单元测试题

生物2017.9

本试卷共9页,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下列叙述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B.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C.适者生存D.生物的进化与变异无关

2.(题文)如图所示,动物的名称依次是螃蟹、鱼、水螅、涡虫、蜥蜴、家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动物可分为两类,分类的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B.C类和D类生物共有的特征是有口有肛门

C.A类动物和环节动物共有的特征是身体由体节构成

D.图中的生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依次是CDABEF

3.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这里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

100年以后,工业污染把树皮熏成了黑褐色,深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浅色的却成了少数。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黑烟将桦尺蠖熏成了深色

B.浅色桦尺蠖迁出,深色的桦尺蠖迁入

C.浅色桦尺蠖变成深色的桦尺蠖

D.环境对桦尺蠖体色选择的结果

4.生活在绿草上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而不是褐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而不是绿色。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人工选择的结果B.过度繁殖的结果

C.适者生存的结果D.蝗虫会飞的结果

5.生物化石这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物或生活痕迹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6.图表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中①、②和③依次代表()

A.鸟类、爬行类、两栖类B.爬行类、两栖类、鸟类

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D.鸟类、两栖类、爬行类

7.图示生物进化树的方框位置应填上(  )

A.AB.BC.CD.D

8.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为了适应环境将脖子伸长的结果

B.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C.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有利变异被自然选择并遗传下来的结果

9.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B.生命在原始大气中形成

C.原始地球条件下简单物质可自发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10.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A.基因多样性

B.生物种类多样性

C.生物栖息地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证明“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新证据是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______。

12.达尔文认为,生物生存斗争包括与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与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与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13.除了自然选择学说,一些科学家还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学说。

14.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_______,_______生存下来,________被淘汰的过程,这就是_____________。

15.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_______能力,但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_______和_________等进行生存斗争。

16.根据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多数科学家相信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7.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同祖的观点。

18.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19.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0.生物遵循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

三、综合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1.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

(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_____。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有机_____(填“大”或“小”)分子物质。

(4)米勒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_____?

(5)米勒实验说明了_____。

22.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为了更好的理解,某校师生利用课间操时间在操场上来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活动.将初二年级500名学生分成两邰分,在480名学生的头上戴上纸做的鹿头帽,用来代表鹿,在另外20名学生的头上戴上纸做的虎头帽,用来代表虎.在操场范围内,以1分钟为单位,“虎”捕到“鹿”后,摘下“鹿”的鹿头帽,此“鹿”被淘汰,同时1分钟内没有捕到“鹿”的“虎”也因饿死而被淘汰,重复几次实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活动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_____实验法.

(2)在活动中有被捕的“鹿”和被饿死的“虎”被淘汰,这是一种残酷的_____.

(3)在长期的虎捕鹿的过程中,跑得快的变异类型的个体具有_____,这样一代一代不断积累,虎与鹿奔跑的速度都越来越快,这体现了在进化过程中虎与鹿相互_____.

(4)为使实验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经过几轮捕食后,应按一定的比例适当补充“虎”和“鹿”的数量,代表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必须要_____,从而将具有竞争优势的性状遗传给后代.

23.米勒的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你能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吗?

(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

(3)米勒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

(4)米勒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

(5)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___________。

(6)米勒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4.1928年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揭开了人类与病菌抗争的历史。

80多年后的今天,抗生素被许多人当成包治百病的“妙药”。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无意中培养出了许多“超级耐药菌”。

面对病菌,人类将面临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

(1)青霉素是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

青霉菌属于________菌。

(2)抗生素药物必须凭处方购买,因此它属于_________药。

(3)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对患者进行皮试,否则有些患者会因为对青霉素过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过敏反应是人体______________功能的体现。

(4)细菌耐药的变异,对个体生存有利,并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学说解释。

(5)对于抗生素的使用,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

25.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

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血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两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④重复③步骤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

第三代中______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___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

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_____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

26.历史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大气成分变化可能较小,而现在它们的大气中都没有游离氧,其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由此推断,原始地球空气成分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米勒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

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实验属于________ (选填““对照实验”或“模拟实验”).

(2)米勒试验装置中大容器内模拟了________ 的成分,它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主要不含________ .进行火化放电模拟________ ,主要为该实验提供________ .

(3)米勒试验装置中煮沸的水模拟了________ ,冷凝后获得了氨基酸,氨基酸合成大分子_________.

(4)通过这个试验米勒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5)根据米勒的试验,部分学者提出了化学起源学说,他们认为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原始大气(无机小分子)→________ →_________→原始生命.

(6)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生命起源于________里.

27.某人做了如下实验:

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表: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

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______.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数比较高,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回收数比较高,这说明桦尺蛾对环境具有______.

(3)在工业污染区,______是有利变异,而在非工业区,______则是有利变异.

(4)这种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______.

28.请分析米勒设计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气体模拟的是________,该混合气体中绝不会含有________.

(2)经过一周后,对C装置中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有________生成.

(3)冷凝器装置模拟了________过程.

(4)烧瓶内的正负电极火花放电模拟了________现象.

29.材料分析题:

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鯨的鳍、狗的前肢和人的上肢,从外形和功能来看,这些器官很不相同,但是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都是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排列的方式也基本一致,都是同源器官。

请分析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

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________进化而来的。

(2)这些同源器官的内部结构相似,但形态、功能却相差甚远。

这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________逐渐进化来的。

(3)除了化石,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你还知道哪些证据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

________

30.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一般是__________。

因此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改变,鹿的减少,跑得快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就是__________,跑得慢的狼得不到食物,则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___________。

食物.环境对狼起了____________作用,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

(3)狼和鹿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___________

A.能量交流B.相互竞争C.共同进化D.相互选择

(4)上述过程表明,狼的进化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详解】

A、C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

所以自然选择核心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故AC正确;

B、虽然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生殖可以传递给子代,但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是不完全相同的,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正说明了变异的普遍性。

故B正确;

D、在生物的进化中,能够遗传的有利变异,经过许多代的选择、积累,便形成了许多新品种。

故生物的进化与变异有关,故D错误。

【点睛】

在自然选择中过度繁殖是原因,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结果。

2.B

【解析】

【分析】

A为螃蟹属于节肢动物;B为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C水螅属于腔肠动物;D为涡虫属于扁形动物;E为蜥蜴属于爬行动物,F为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详解】

A为螃蟹属于节肢动物、C水螅属于腔肠动物、D为涡虫属于扁形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B为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E为爬行动物,F为家兔属于哺乳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C水螅属于腔肠动物,D为涡虫属于扁形动物,共有的特征是有口无肛门,B错误;A为螃蟹属于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共有的特征是身体由体节构成,C正确;图中的生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

C水螅,D涡虫,A螃蟹,B鱼,E蜥蜴,F家兔,D正确。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3.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

1850年前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灰桦尺蠖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蠖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

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因此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外界环境的颜色对桦尺蠖的体色作出了选择。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及自然选择的过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4.C

【解析】

【分析】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详解】

自然选择说认为,生物要在自然界中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这种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而不是褐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而不是绿色,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C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达尔文和自然选择说的知识,要熟练掌握。

5.D

【解析】

【分析】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详解】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不正确;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不是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的原因,B不正确;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的祖先,C不正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是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化石的形成以及分布规律。

6.C

【解析】

【分析】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详解】

生物进化系统树如图:

由图可知,题干中的:

①两栖类、②爬行类、③鸟类。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生物进化树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D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的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如图为生物进化历程的生命树:

A是蜗牛属于软体动物,B是蕨类植物,C是金丝猴属于哺乳类,D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结合生物进化树可知方框位置应填上D爬行动物。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的进化历程。

8.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详解】

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自然选择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的缘故,而不是抗生素质量下降,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的变异有抗药性变异和没有抗药性变异,害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错误;枯叶蝶的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枯叶蝶的体色或体形酷似枯叶,这是有利变异被自然选择并遗传下来的结果,故D正确。

【点睛】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D

【解析】

【分析】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详解】

原始生命的诞生需要漫长的岁月,A错误;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B错误;原始大气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

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C错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原始地球的条件、生命起源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10.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方面的内容,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是将不同表现性状的水稻杂交,将各自优良的基因,通过杂交的方式,综合到一个个体上,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的多样性。

故选A。

点睛: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11.始祖鸟化石

【解析】

【分析】

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

【详解】

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

证明“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新证据是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点睛】

知道始祖鸟化石的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2.同种生物其他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

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的和斗争、与其他生物的斗争,以及与生存的无机环境的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点睛】

掌握自然选择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3.现代综合进化论分子进化中性论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除了自然选择学说,一些科学家还提出了现代综合进化论和分子进化中性论。

【点睛】

掌握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解题的关键。

14.竞争适者不适者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

15.生殖食物生活空间食物生活空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

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点睛】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6.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解析】

【分析】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