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952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19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5页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docx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二)

 

总目录

第一专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本研习)

◎生命的强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3

渴生者/钱钢/10

◎精神支点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22

◎共享幸福

我的邻居胡蜂/苇岸/29

敬畏生命/[法]阿尔贝特·史怀泽/34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

◎遭遇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4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50

◎黑暗中的心迹

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60

◎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68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

◎后人之鉴

六国论/苏洵/75

阿房宫赋/杜牧/77

◎千古江山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81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8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82

◎血与火的记录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节选)/萧乾/85

东史郎日记(二则)/[日本]东史郎/90

第四专题如琢如磨(活动体验)

◎体味“推敲”的奥妙

咬文嚼字/朱光潜/97

◎追寻名作诞生的印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103

◎亲历词句锤炼的甘苦

句式调整/111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教学内容:

◎强者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

◎精神支点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生灵的礼赞呱……呱……[俄]屠格涅夫

鸟啼[英]劳伦斯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4、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5、能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呈现方式:

文本研习

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

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

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

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二、阅读引导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

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

一般盲人渴望见到光明为的是行动的方便,本文作者是否也有这种想法?

读完课文,作者的形象比自己原来所想的要高大得多,从而增强鉴赏的愿望。

2、上课后再默读一遍课文,同时列出作者在这三天里的主要活动,然后作简要分析。

教师可以先列一个表:

日期活动

〖第一天〗

〖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

〖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

〖第三天〗

〖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

〖夜晚〗看喜剧

活动一项由读得较快的学生自动到黑板前来填写,不必求全,有些内容如看狗的眼睛、过东河桥、登帝国大厦等可以口头补充。

然后指出,所有这些虚构的活动都是作者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写照,由此过渡到简要分析。

分析中应强调的是:

(1)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

(2)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3)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3、按课文顺序选择几段有代表性的文字,指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综合分析。

作家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定技巧,而后斟酌语言文字的;一段成功的文字常常是综合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巧,并且包含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它正表现着他(她)的个人素质。

由此看来,用综合分析的方式,似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下面举几个例子供参考:

(1)“打量”麦西夫人。

她要看的是面部的轮廓、面孔、眼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的力量。

这充分表现了她对麦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她视麦西夫人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2)“看”书(凸字书和印刷书都包括在内)。

“用虔敬的目光”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

作者的敬意是通过三个比喻所构成的一幅令人惊叹的想象画面来表述的。

这幅画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果作者不是瞎子,或者虽是瞎子而没有她那样的经历,就不可能想象出来。

这段文字具有讽谕意义,但首先要看到这是作者内心深处感情的流露。

(3)“看”美术作品。

作者把所有的美术作品称为“宏伟的绘画世界”,表达了惊喜的感情。

连用“细细观察”“让眼睛享受”“捕捉”等语写她着迷的程度;甚至说“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话,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着手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对美术的特殊爱好。

(4)“观剧”。

文中极其细致地写出了希望看到舞台艺术的心理。

之后,又穿插了两段回忆,其中关于巴甫洛瓦的那一段,将盲人如何感受运动中的美写得尤其逼真、生动。

(5)“看”日常世界(纽约观光)。

这一部分,要先让学生注意作者在“观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例如过东河桥时对人类心灵的力量和聪明的赞叹,对纽约城的赞美,看行人时要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生活的某些侧面,要看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场面等。

然后集中力量分析好“对于欢乐和悲哀……禁锢思想”这一段,这显示了作者的博爱胸襟和了解现实生活的愿望,也可以视为作者对她所有读者的真诚劝告。

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教师只宜点到即止,留有余地,让学生课后去体会。

三、小结与作业

板书设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渴望光明

引言

重视亲情

看老师、朋友、散步、看落日、回忆

三天光明

关注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参观博物馆、看戏

正文

关心世人生活

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生活与世界、看戏

 

警示人们珍视光明

结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印发阅读材料,引发学生比较思维,激发阅读兴趣。

材料: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

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

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

“爸,咱们回家。

”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

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

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

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

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就包抄过来。

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

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

靠扰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

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

“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

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

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

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

“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

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

我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

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多少。

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

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

“不必找了。

我抱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

“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

“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

我说:

“这钱是真的。

你放心。

他笑笑说:

“我从来没收过假钱。

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

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

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

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

“怎么样?

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

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

“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

“我看过。

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

“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

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

“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

“你看到了吗?

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

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

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

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

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

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

“爸,我给你带路吧。

”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

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

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二、对《盲人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仔细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的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供讨论研读用。

就两个盲人形象的内心世界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到对海伦·凯勒有深层的认识。

1、在《盲人看》一文中作者几处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的情景,细读文章,想一想盲人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

盲人这们精心、执着的接送孩子,一方面表现了他孩子的热爱、保护,更重要地突出了对亲情的珍爱之情。

在海伦的三天活动中,有无这样情感的流露?

仔细阅读海伦的第一天活动,从中体会。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

海伦在想象中光明的第一天,就急于打量麦西夫人,端详所有的亲朋,以及自己心爱的宠物――狗,这都表现了她对自己周围的人是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之情的。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对麦西夫人打量这段,体会其情感之真。

提示:

海伦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的极端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命、智慧及为她打开了外面的世界,尤其是梅西太太,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的任务”,并给海伦打开了外部世界,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而尊敬之情的。

2、在《盲人年》中,作者饱含觉悟地读到:

“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

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仔细阅读海伦的第二天活动,从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比较两位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毕淑敏是从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而海伦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十分珍惜这三天的“光明”时间。

她在这三天的假想活动中,“看”到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常常地感到了健全人拥有各种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明,对人类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对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3、在《盲人看》中,盲人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其目的却是“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仔细阅读海伦第三天的活动,看一看她是对日常世界拥有怎样心态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

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他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满同情”。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

对后者我决不会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这样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充分显示了一位残疾人的博爱襟怀和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从这两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4、在《盲人看》中,盲人领看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他捉着妻子的手抬头抚摸树皮,并说:

“你看到了吗?

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读到此,你感觉到这位盲人有一股怎样的情感在内心流动?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

应该能感觉到盲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更能感觉到这位盲人的内心世界不是黯淡的、空虚的,而是充满了光明,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在海伦的三天光明中,有无这样情景?

你有何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

在第一天下午,海伦就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她对大自然的美景是充满了“陶醉”之情,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并连续两天的早晨,都“急于寻找新的喜悦”,“怀着敬畏之心”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去“看”那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的黎明的美,去“看”那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风光”等等,这无不流露出这位盲人作家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人类美好的大自然、人类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

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她那颗对美好的未来的人生之路的执着追求的心,而这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生来有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不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5、在《盲人看》中,盲人说:

“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外部世界,去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

能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即可。

提示:

同学们,会联想,想象出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三、教师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收束全文: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

1、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对世人的规劝

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

如作者带着善意批评的:

“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

”“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奇景啊!

那些灿烂夺目的尖塔,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起的巨大堤岸……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对它多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因此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2)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

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2、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

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很。

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

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

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

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3、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

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

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四、作业

板书设计:

《盲人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相同点:

1、对亲情的珍爱之情

盲人接送孩子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

2、对生命的珍爱,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盲人领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

3、博爱襟怀,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停电后,盲人批蜡烛卖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

不同点:

两位作者的情感及提出的角度不同

毕淑敏是从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

海伦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我与地坛(节选)》(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

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5至7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4至10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三、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

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

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景物描写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

第3自然段,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第5自然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