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3011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8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x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

陈继明

二〇一一年•青岛

第一章汉字演变简史

一、汉字的起源

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

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有3500多年。

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词汇(2000个以上),还出现了用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

中国甲骨文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甲骨文汉字,经过一些变革,沿用至今。

图1.甲骨文书写的12生肖

 1994年,湖北省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

这些陶器上有170多种符号。

它们有些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

这一发现可能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

此外,山东省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陕西省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这些几何符号与甲骨文是否一脉相承?

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

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

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文字。

他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和统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现在推测,在华夏民族起源之时,人们普遍使用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

后来,他们用特定的图形来简化和取代图画,当这些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口头语言的特定的对应关系时,就形成了原始汉字。

二、汉字的早期发展

 

(一)从古字到小篆

古字是指秦朝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青铜器上铸造的金文或钟鼎文以及大篆等字体。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此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

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

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从古字到小篆,大多数汉字从象形文字变化为表意文字,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秦始皇的“书同文”改革,还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

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从小篆到隶书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

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

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

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

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

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图2.古字作品(上:

商朝铭文)、小篆作品(中:

秦朝小篆碑文)和隶书作品(下:

秦朝隶书碑文)比较

 

(三)汉字构造规律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

相当多的汉字的构成有一些“道道”,只是这些“道道”多样性和随意性较大。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的汉字构造四个“道道”: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此外,在汉字使用上,还有转注和假借两种方法。

表1 四种汉字造字方法

造字法

实例

象形字

会意字

指事字

广

形声字

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

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

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

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

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

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

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三、近代简化字运动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

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

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

顺便说一下,20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

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

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

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

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

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1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结构比较

繁体字

简化字

繁体字

简化字

繁体字

简化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

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

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

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

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

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

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

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

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

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

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

《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

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償”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

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

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

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

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

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

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

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

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地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

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

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

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

”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便于社会应用。

2009年世纪,教育部拟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征求意见。

该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四、两种变化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上述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数量增多,或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或字音、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

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

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五、汉字历史演变一种趋势

汉字的演变有这样一种总的趋势:

形声字的比重越来越大。

甲骨文时期,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20%;小篆时期,这个数目约上升到50%以上;隶书时期,形声字的比例达到80%,而20世纪简化字运动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85%左右。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行汉字中,超过半数的形声字,如“趋、例、都、读”,并不能正确表示汉字的读音,甚至有误导的作用,如“绽”容易读成“定”音。

六、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小篆向隶书、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第二,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是因为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二章现行汉字的特点和功能

一、现行汉字的特点

现行汉字具有以下19个特点:

(一)现行汉字总数较少

现行汉字总数到底是多少,还没有定下来。

一般认为现行汉字常用字为3500个,次常用字为3500个,所以现行汉字一共有7000个通用汉字。

1988年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通用汉字也是7000个。

这个数目相对于世界上其他一些语言而言是比较少的。

现行汉字总数少,便于学习。

英语、越南语等文字数量特别多,这是它们难以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总数为什么可以这么少?

是因为汉字的服务对象——汉语的言物指事的基本单位不是字,而是词。

由这几千个字可以组成十几万个或几十万个甚至几百万个词,从而满足了一门语言的需要。

但是,现行汉字总数少的确也导致了许多汉字,如“口”、“钟”、“快”、“错”、“等”等,成为同音同形多义字,即同一个字同一种读音代表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的含义;也导致一些汉字,如“打”、“会”、“斗”等,成为异音同形多义字,即同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每种读音分别代表互不相干的含义。

用这些多义字来表达信息时,读者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些字到底表示哪一种意义,因此用这些多义字表达信息时有时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或歧义的现象。

例如,有些学生在做物理题目时,不知道“一个物体没入水中”的“没”是个多音字,并因此无法理解这句话。

世界上许多种语言都有一些多义字,一般只要不超过一定的比例,也可以清楚地表达各种信息。

(二)现行汉字是由横、撇、竖等笔画构成的

现行汉字最基本的构成符号是横、撇、竖、捺、点、折、钩、提等笔画。

这些笔画不表示声音,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是由表示声音的符号(大多数是拼音字母)构成的。

(三)现行汉字是方形文字

现行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形文字,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是由表示声音的符号横向连写构成的条形文字。

方形汉字相对于条形文字而言,字形上的差异不仅更为显著,而且这种差异呈现得更为集中,因此汉字字形信号很强。

(四)现行汉字大多数可以拆分成一些部件

现行汉字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独体字和复合字。

复合字占绝大多数。

复合字可以拆分成一些部件,如“拓”字可以拆成“扌”和“石”两个部件。

独体字其实很多也可以拆分为一些部件,如“石”可以进一步拆成“丆”和“口”两个部件。

通常,现行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组成可以追溯到上一章所说的四种造字方法,即象形、会意、形声和指事。

(五)现行汉字的形状是固定的

现行汉字的形状是固定的。

它们不随字的词性变化而变化,不随字在句子中发挥主语还是谓语等作用的不同而变化,也不随所指的环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等不同情况而变化。

这一点与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文字差异很大。

(六)构成汉字的部件种类非常多

构成汉字的部件种类非常多,仅用于检字的部件就有200个左右,除此之外,还有300~600多个其他部件。

(七)许多现行汉字的部件组成不太容易被人理解

虽然《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著作解释了古代汉字在部件组成方面的缘由,但是这些缘由特别繁多,而且由于汉语语言和文字的演变,一些古汉字的部件构成的缘由在现行汉字中已经很难辨识。

因此,许多现行汉字在部件组成方面难以被人理解。

例如,一般人难以理解为什么“陈”字是由“”和“东”组成的,为什么“组”是由“纟”和“且”表示,为什么“的”字是由“白”和“勺”组成的,为什么“什”字带有单人边,为什么“特”字左边是“牛”不是“马”,为什么“差”字上有个“羊”,为什么“月”“生”为“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读者可以拿本书任意一段文字来分析,看看自己能否说明其中10%的汉字各个部分组成的缘由。

(八)现行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很多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羊”字简直是一幅美丽而简洁的羊的素描,“字”字本身告诉了我们文字是个宝贝,而“信”一个字就能流传着几千年前先祖们留给我们的警言,“人说的话应该有信用”。

这些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学习汉字。

一般来说,汉字的独体字蕴藏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直观。

(九)现行汉字结构很美

现行汉字本身在结构非常优美。

这种优美笔者认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很多汉字蕴藏着上述丰富的文化内涵;②汉字笔画有刚性的(如横、竖、提等),也有柔性的(如撇、捺、钩等),使得现行汉字整体结构上刚柔相济;③大多数现行汉字笔画分布均匀,结构平稳而紧凑;④大多数现行汉字在笔画安排上都很流畅有序;⑤现行汉字写出的东西整体上有很强的结构多样性,这是因为现行汉字有独体结构的、有复合结构的,复合结构又分上下、左右、包含、半包含、镶嵌等种类,这样由汉字组成的篇章乍看起来就不单调死板;⑥现行汉字中每个字的笔画数目不一样,有的很多,有的很少,这样用现行汉字书写的东西,整体上还有一种疏密有致的美感。

现行汉字结构优美,因此能够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而世界上其他种类的文字都难以成为书法艺术的载体。

另外,笔者认为汉字从繁体字变成现行简化字后,每个字的笔画从原来密度过大变为密度适中,是进一步美化了汉字的结构。

事实上,也有少数现行汉字结构欠美。

例如,“曦”字笔画太多,并且中间有一横在安排上不是很流畅,因而有失美观;再如“广”字笔画分布不均匀,整体不平稳而有失美观。

(十)现行汉字字形的表音性能很差

现行汉字字形的表音性能很差,体现在:

①现行汉字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笔画,不是表示声音的符号;②现行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即有表示声音的部分(声旁)和表示意义的部分(意旁)构成的,但是汉字的声旁和汉字的读音之间关系非常混乱,表现在同一种读音可能对应多种声旁,而同一种声旁又可能对应多种读音,所以这些声旁指示汉字读音的功能比较弱,而误导汉字读音的功能较强。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本段出现的汉字,有多少汉字的声旁正确提示了它的读音。

(十一)现行汉字是单音节文字

现行汉字的读音都只有一个音节,只有一个韵母,声母也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声母。

(十二)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非常少,并且读音分布不均匀

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非常少,只有400多个(不分音调),并且读音分布不均匀,如发“yi”音的字约有100多个,而发“gei”音的字只有一个。

为什么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非常少?

原因是现行汉字的读音只有一个音节,并且构成汉字单个音节的辅音和元音的种类也不多。

(十三)现行汉字同音字特别多

由于现行汉字总数为7000个,而读音种类只有400多个,所以平均每种读音有17个形状不同但是读音相同的字,即同音字(不分音调)。

因此,汉字发音的本身表示的意义是模糊的,例如,我们仅仅听到“qian”这个音,就不清楚它到底是指“前”、”钱”、“潜”还是“钳”等意义。

相比而言,许多其他种类的语言文字每个字的发音基本上是独特的,听到一个字的发音基本上就知道所指何意。

(十四)现行汉字读音相近的字特别多

现行汉字中有些字读音虽然不同,但是读音非常相近,如“四”和“事”、“母”与“某”、“频”与“平”、“学”和“斜”、“刘”和“牛”、“韩”和“杭”、“胡”和“福”等读音都非常接近。

(十五)现行汉字的读音有调的区别

现行汉字的读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等调的区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并且使得汉字读起来可以抑扬顿挫。

(十六)元音在现行汉字的读音中占主要地位

除了极个别的语气词外,现行汉字的读音中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而在元音之前或之后的辅音都只有一个或没有(大家可以数一数“bi,bian,bing,de,gu,hui,huan”等汉字发音中元音和辅音的数目,注:

“ng”是作为一个辅音,发“η”音)。

由于元音发音比辅音清亮,因而元音在现行汉字的读音中占主要地位,由于元音是悦耳的声音,因此汉字读起来悦耳动听。

(十七)现行汉字的读音有地域上的差别

现行汉字的读音虽然是固定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各地的发音有明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可以表现在读音上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音调上的差别,还可以表现在语气上面。

(十八)现行汉字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现行汉字有一小部分是象形字、会意字或指事字。

这些字,如“木”、“石”、“日”、“中”、“井”等,字形上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因此易学易会,并且便于提高阅读和理解的速度。

现行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它们的意旁也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癌”、“疡”、“疮”等字一看就知道和疾病相关,“妇”、“嫂”、“媳”、“姐”等一看就知道和女性有关。

但是现行汉字的表意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有:

①用形状来表示意义本身就很困难;②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原先字形表意功能较好的一些汉字要么字形发生了改变,要么字义发生了改变,所以字形不再表示其意义。

总之,现行汉字中很多形声字的意旁,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