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3442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

法计算。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

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

”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

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

“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

(如x除以a减b的差。

)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

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

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

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

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四则运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但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顺序出错;②抄题时抄错;③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

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更容易接受。

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四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

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

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

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

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

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努力!

加油!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

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

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

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老师提供的信息下面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交流,学生可以说出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再模仿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用语言表达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用图形、用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最后得出用字母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明了、易记。

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大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

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感觉有几个环节比较有效,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一、引导关注验证的有效性

当学生大胆猜想后,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有意识地引导了一句话“刚才大家说有无数个,能举无数个吗?

那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举例时花些心思想想举什么样的数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想,好吗?

在汇报时我特别注意了汇报的层次,从简单的整数、复杂的整数、特殊的整数、分数、小数等,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验证是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去考虑,才能使我们的验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二、数学文化的渗透

因为查阅了很多资料,所以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点子图集合圈的验证方式。

出示几个红色圆点和黑色圆点,提出问题:

把它们合在一起(出示集合圈),是红色圆点加黑色圆点总数多,还是黑色圆点加红色圆点总数多?

然后圆点数慢慢增加,打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无论谁先加谁,结果都是圈里这些圆点的总数。

数形的结合让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打开,不光局限于举数字验证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验证打下了基础。

三、适当挖掘有效提升

因为两个数的交换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我们的练习和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止两个加数,而孩子们第一次遇上时很多不太敢随便交换数字。

因此,在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让学生继续新的猜想,如果不止两个加数呢?

这是一个与从不同、全新的猜新,如果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验证,而学生的验证出乎我意料的全面,比如三个数的交换,学生换了六个算式,证明和不变;还有那些特殊的、不同的数都有人举了,在这中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还能使计算变简便呢!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思维活跃,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

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的学生的积极性。

在创设情境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说出40+56=96时,我问“谁能列出不同的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56+40=96。

然后我出示40+56○56+40,并问“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

我接着问: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加法交换律的符号表示环节,我问: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然后学生回答的特别多,像△+☆=☆+△,还有?

+!

=!

+?

,还有香蕉+苹果=苹果+香蕉等等之类的,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是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课件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

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在铺垫环节,我出示了一道加法算式,计算并用加法验算。

目的是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但是在学生做完并板演之后,我没有利用好这个资源,好像这个题和本节课没有什么关联似的。

另外,有的学生利用了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

这时我应该找学生说为什么这样不行,而不应该由我自己解释。

2、闯关环节的第二关是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满足加法交换律,其中有道题是380+20=30+370,学生有的说是,有的否定。

在确认本道题不符合加法交换律时,我应该问,怎样能让它符合加法交换律?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定律,也充分利用了资源。

3、闯关的最后一道题是“先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道题我应该在学生做完之后出示一份答案,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在课下的作业里,我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格式不准确。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

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

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

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

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

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

1.04读作(  ),表示(    )。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

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判断题:

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  )  学生判断正确。

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

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

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

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

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

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

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

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

(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

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

如:

2.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