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621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一

大庆铁人中学2015年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

(一)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眼前利益的申遗才应被“拆除”

近日有媒体爆出,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要被拆掉了,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此,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辟谣”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由此看来,兴教寺被拆是一种误读了。

在这种误读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申遗的担忧。

不顾文物价值、只顾眼前利益的申遗,能否对保护文物发挥积极作用?

在文保方面动辄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应该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才有可能做好文物保护。

近年来,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

此前,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湖北武当山等许多景点,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逻辑,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

更让群众担忧的是,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反而受到损害。

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愿意看到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希望这些祖传的宝贝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

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也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尽如所愿,一些贴上了申遗标签的文物,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前不久,就在申遗冲刺的大背景下,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游客进入古城需要购买148元的门票,而其中四成的收入要收归政府财政。

不少想品味湘西风情的游客,在这道门槛面前望而却步,当地商户利益受损,也纷纷提出抗议。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本意是保护濒危遗产,把申遗凌驾于文物保护之上,显然是本末倒置。

申遗并不是保护文物所必需的,为了申遗大拆大建,不仅浪费社会资源,有时还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与兴教寺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但却被专家批评为“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

兴教寺在当地不是“死文物”,它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延续千年而不绝。

现在为了申遗,就想把那些已经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就有可能把兴教寺搞成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面对令人担忧的申遗前景,兴教寺方面已经做出“如果拆迁,就退出申遗”的公开表示,对商业开发式的文保做了拒绝。

对当地政府而言,与其花大力气申遗,不如把财力物力投入到保护文物上,让兴教寺的兴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福祉。

(节选自《齐鲁晚报》)

1.关于“兴教寺被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近日有媒体爆出,它们都将存在被“拆除”的问题。

B.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强调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C.兴教寺被拆其实是公众的一种误读,寺院是依托于塔而兴,拆除的只是一些影响墓塔环境风貌的私盖建筑,根本不存在什么“拆庙”。

D.兴教寺拆除部分影响寺院的生活与宗教活动,影响寺、塔的一体性和传统格局的建筑,从申遗的角度来看,正体现了文物部门加强保护管理和科学维护的宗旨。

2.下列对于“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原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同时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B.事实上,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C.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

D.一些文物单位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被贴上申遗标签的文物,也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兴教寺被拆一事,要想不被公众误读,在文保方面动辄就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必须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

B.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地方政府充分合理地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

C.专家批评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就是因为它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搞大拆大建,浪费社会资源,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D.为了申遗成功,想把那些已经与兴教寺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就必然把兴教寺搞成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

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

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

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

丹进曰:

“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③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④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于是上嘿然而笑。

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

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

太子既至前,不哀。

上大恨曰:

“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

”上以责谓丹。

丹免冠谢上曰:

“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

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

罪乃在臣,当死。

”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

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

“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

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

”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

丹即却,顿首曰:

“愚臣妾闻,罪当死!

”上因纳,丹嘘唏而起。

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

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

“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

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

”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骖乘:

陪乘。

②留好:

留意,爱好。

③器人:

选择人材。

④陈惠、李微:

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窃戒属毋涕泣      窃:

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生意:

生出怀疑之心

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审:

反复推究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愍:

哀怜

5.对以下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

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C.古代诸侯王爷等死了就叫“薨”,类似皇帝的“驾崩”。

《礼记·曲礼》: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

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

丹即却,顿首曰:

“愚臣妾闻,罪当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

(元)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

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

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两句道出了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流水写意

彭学明

①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

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

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

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

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

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

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

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

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

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

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

③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

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

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的,滴!

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的,打马过庄。

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

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

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

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

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

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

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

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泊在河床。

④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

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

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

蓄谋已久的鱼杆,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

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

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

⑤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袭长衫,满目苦泪。

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

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

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

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

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珮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

⑥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

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

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

听!

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

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

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

C.第③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让我们读来亲切自然。

D.“蓄谋已久的鱼杆……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把垂钓者阴险、狡诈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对流水中的鱼儿遭遇的无限同情之意。

E.这篇散文以“流水写意”为题,作者驰骋想象,描绘了流水从山谷出发,流经青山大地的图景,抒发了对流水孕育两岸,世世代代带给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激之情。

(2)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第②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李约瑟:

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

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

”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

“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

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

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

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

李约瑟。

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

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

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

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

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

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

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

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

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

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

请加以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

这对你有何启示?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