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810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

201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

第四节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

【答案】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点:

“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

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 

(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

……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华佗说:

“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

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一、文言翻译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1.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要脱离全文这个大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从原文找答案。

(2)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等现象,还要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3)要弄清代词的指代作用,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4)对复杂不好理解的句子,可以作句子成分分析,也可以抓关联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2.翻译要求:

信、达、雅

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落实,不添、不漏、不走样。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直译的,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原文字词尽可能在译文中有所落实,保持原文语句的特点。

“达”就是要使句子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子安排、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在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无法直译时,要灵活地进行改变或调整。

“雅”就是要求句子生动、优美,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要考究,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能体现出译者的文采。

在上述原则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考试中对考生的考查,主要就是对“信”和“达”的考查,离开了“信”和“达”的原则,片面追求“雅”无实际意义。

3.翻译手段:

直译与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像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了。

4.翻译方法

翻译的方法有“留”“删”“补”“调”“换”等。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①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③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2)删——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

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

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①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④便可白公姥。

(《孔雀东南飞》)

(3)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①(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补主语)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补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补宾语)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

(《鸿门宴》)(补介词)

⑤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

(《游褒禅山记》)(补出分数相应的部分)

⑥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补出量词)

(4)调——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①何由济乎?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5)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

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柳敬亭传》)(安:

安心)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另一个单音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

背)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余:

我;自:

从;适:

到)

要注意古今异义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五人墓碑记》)(古义,头颅;今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6)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讳饰、婉辞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

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二、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òu)。

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

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

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

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如:

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脚),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脚)?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足够)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足够)。

’非一足(脚)也。

这段话的断句很典型,如果不理解“足”两层含义(脚;足够),要断清这段文字,就非常困难。

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1)虚词标志:

句首虚词:

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

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

也、乎、哉、矣、耶、耳、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

焉、也、焉、也;句首的有:

夫;分句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2)实词标志: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

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如: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庞葱曰: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战国策·魏策二》)

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

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成为——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就错了。

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要是加上标点,便是: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

‘解否?

’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叙述的语气,因此在老妪答话的“曰”字下,不必加冒号。

“解”“不解”后,不必在引号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

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

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如:

孟子曰:

“不仁者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3)修辞标志:

①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又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③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句式标志: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由于不能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

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列子·汤问》)

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

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

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

为什么会错呢?

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

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_冀_北_马_多_天_下_伯_乐_虽_善_知_马_安_能_空_其_群_邪_解_之_者_曰_吾_所_谓_空_非_无_马_也_无_良_马_也_伯_乐_知_马_遇_其_良_辄_取_之_群_无_留_良_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答案】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庄子·骈拇》)

【答案】 藏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藏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3.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郁离子曰:

“善_战_者_省_敌_不_善_战_者_益_敌_省_敌_者_昌_益_敌_者_亡_夫_欲_取_人_之_国_则_彼_国_之_人皆_我_敌_也_故_善_省_敌_者_不_使_人_我_敌_汤_武_之_所_以_无_敌_者_以_我_之_敌_敌_敌_也。

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故敌不敌而天下服。

”(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答案】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

(2)题。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镃基:

锄头。

②置邮:

驿站。

(1)将“[  ]”里的内容用“/”断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

“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

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

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

“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

”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

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

虞君曰:

“晋我同姓,不宜伐我。

”宫之奇曰:

“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

”虞公不听,遂许晋。

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

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

(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

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

【参考译文】

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

“(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

”虞君说:

“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

”宫之奇说:

“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

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

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秦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

一、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篇,理解大意

对于一个句子的翻译,往往涉及前后文,要把这个句子放在大语境中去把握,只有形成整体认识,解决局部问题才有依据。

另外,在一个语段中,词语有时是可以参照解释的,这就为合理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2.关注一句,标注要点

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往往是按要点给分的,所以动手翻译前,要根据分值情况找出要点,如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不同义以及句式的特殊性,要按照上面提到的五种情况分别对待。

3.译出要点,连缀成句

在对每一个要点处理后,大脑中就形成了整体印象,然后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连同其他词语逐一解释连缀成一句话。

4.检查对照,誊写答案

翻译完成后,还要将整个句子放在全文中对照检查一下,看是否协调,大意是否一致,检查无误后,将草稿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处。

誊写要做到笔画清晰、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标点使用要恰当。

二、断句应注意的问题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完成之后,还需要检查验证断句的准确性:

(1)断句后,要检查语意是否畅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做“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

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

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例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