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903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docx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

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与新课程接触的过程中,广大老师感受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气息,感受到了它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给了不少教师带来深深地困惑。

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结构的特点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

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 教材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政治生活知识、文化生活知识、生活哲学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

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呈现方式的特点

1.关于呈现方式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针对以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存在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概括。

但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的关注,脱离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时代感,没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为了增强教学的时代感,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教材的形式设计应该有新突破。

也就是说,在教材呈现策略上应该下功夫。

举个例子来说。

帮人改正错误,通常的办法是批评。

这种批评是必要的,但效果往往不理想。

非洲有个部落,那里有个习惯──用赞美去教训。

谁犯了错误,就让他成为全族大会的主角,站在全族人面前。

族人并不分析他犯错误的原因、谈危害、提希望,而是赞美他为族人做了哪些好事,如何帮助别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而且真心诚意地赞扬他。

当大家讲完,就高高兴兴地散会。

在这件事中,犯错误的人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吗?

不是。

不知道自己错误的危害吗,也不是。

他还会再犯同类错误吗?

可能性更小。

采用这种方法,尊重了犯错误者的发展,张扬了人的善性,同时也遏制了他的恶性。

如果直接批评、遏制其恶性,反面有压抑其善性的可能,不利于他的进步。

从达成教育目标而言,用赞美去教训可谓高明的策略。

这件事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启发,对于教材的形式设计有启发。

如果我们把教材的理论和政治教育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他们会因成人化、枯燥而不易接受,甚至有逆反心理。

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南其辕而北其辙。

如果我们在形式设计上,先把学生引进真实的情景,提出他们关切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研究,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理性地审视这个问题,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纳入我们预设的轨道,引领学生朝我们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进发。

这里涉及教材观、学生观的问题。

现代教材观认为,教材不是陈述真理的圣经,不是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而应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

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

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

有鉴于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从真实情景出发,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

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的设计,引领学生感悟内容目标的意义。

在这种开放式的设计中,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2.教材的呈现模式

(1)单元管涌图:

描绘本单元内容的梗概、思维的流向。

(2)单元导语──其内容是:

话题引入,承前启后,提示单元主要内容、单元教学达成的主要目标。

其功能是:

把学生拉入话题,帮助师生高屋建瓴地统摄单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各单元的导语连排,即整本教材的提要。

(3)各课引言──是单元导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内容是:

课题的引入,承前启后,本课内容提示,学习本课的意义。

其功能是:

把学生拉入本课话题,帮助师生明了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全书各课引言连排,即全书内容的概述。

(4)框题──这是“课”下面的第一层次。

有具体的内容框定,其分量一般讲一课时。

(5)目题──这是“课”下面的第二层次,也是最小的层次,讲更小的话题。

每框2~3目。

(6)活动导入──提供案例、情景和问题,是提供给学生的探究平台,也是合作探究的小课题。

有的针对本框或者本目的主旨,有的针对某个观点。

其作用,有的侧重于导入;有的提供合作学习的背景、课题、路径。

(7)正文──广义上讲,教材活动设计和宋体字都是正文。

宋体字主要用于事实的叙述,逻辑的论证,基本的结论,知识的剖析和运用,提出行为要求的预期等。

(8)辅助栏目──主要安排三类:

一是名词点击(解释相关学科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正文);二是相关链接(提供例证性说明,图示性说明,扩展性说明,解释性说明,引申性说明);三是专家点评(侧重于理论上的剖析、归纳、介绍)。

这些内容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为教材的中心逻辑服务。

由于这些设计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衍、思维逻辑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所以它形散而神聚,为教学内容的主旨服务。

(9)单元综合探究──是本单元实质性内容,也是小课题、长作业。

它突出实践性、开放性。

强调学生动手做、体验、感悟;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对于单元综合探究,可以早做安排,然后让学生课下做,最后整理总结,把最终成果呈现出来。

此外,新教材的语言力求简明、朴实、活泼、深入浅出;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

四、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内容的新特点

1.体现时代感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科技发展、生产飞跃、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思想政治课要增强时代感,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就不能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映党领导人民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最新理论成果。

因此,教材内容较以前的相比,内容上有较大的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突出了国家的意志,紧跟党中央的新精神,另一方面更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时代感。

2.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这个文件是指导我们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指针。

加强3.67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个伟大的工程:

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工程、广得人心的民心工程、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培养新人的战略工程。

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学生处处面临不良诱惑的今天,作为高中德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落实八号文件责无旁贷,教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

为此,教材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考虑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统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

3.突出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是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复杂事物会辩证思维,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引导学生学会权衡利弊、果断作出正确选择。

说得高一点,就是教给学生参与社会各种活动的种种智慧。

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的奠定和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者是手段,前者是目的。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需要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新课程设计上特别注意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意义,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另外,新教材还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

其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4. 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就是要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努力做到“少而精,讲管用的”。

“少而精,讲管用的”,就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有利于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有利于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教材在选择知识、原理和素材时,牢牢把握和坚决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增效策略

1.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标准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反映了由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教学活动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上的三维价值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政治生活这本教材就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这方面的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它所要实现的目标特殊于或者说复杂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

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要触动学生的动情点,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共鸣中使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因此,教师在施教中,要加强学生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作合格的公民。

课程改革,强调提高觉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

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该全面而辩证,也就是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课程改革是扬弃,以前的问题要改,以前的成绩要发扬。

我国基础教育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扎实的,这一成绩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思想政治课与日常思想教育的不同之处,是课程性质决定的,也是有教育学根据的。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能获得能力。

觉悟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认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觉悟。

如果我们在改革中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将陷入新的误区。

2.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教学实践性,但要科学控制

目前顺应课程标准的变化和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适宜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时,多样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主导的活动形式。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中,许多教师采用了网络教学的方式,它相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前进了一大步,例如,将一个主题内容做成网页,网站上有文字、图象、音像资料,有练习、有反馈,有方便学生讨论的聊天室和BBS,有拓展和延伸学习内容的相关网站链接,这样,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实现更强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的线性顺序结构,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页上的任意一点进入学习,还可以方便地到达其他相关站点,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观点和文章,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而打破了教室、围墙、课堂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强,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开动中,提高了能力。

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要加以辩证地分析和应用,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采用说明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传递信息的经济、系统;可控性强等,但同时也有学生主动性欠缺、不能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侵占学生活动的时间等弱点,若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其启发性、精致性、直观性、感染性,并有机地与其他活动形式结合,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形式的认识上,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地选择和整合,以取得更佳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提出的许多活动性建议应尽可能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儿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学生的能力不是我们教会的、讲会的,也不是他们自己听会的、看会的,而是在这些种种实践活动的设计、参与、总结中生长起来的。

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思考,获得体验,并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智慧。

这是我们使用教材要刻意采用的教学方法。

但是,采用活动教学、特别是安排学生社会实践,要从实际出发,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要追求效益,要适度,更要注意安全。

我们要防止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防止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更要防止对学生造成伤害。

3.创造性地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按其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源、信息化资源与实践活动资源。

文字与音像资源:

文字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其他涉及政治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重要的资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著、经典文章,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有引导性的出现,应成为重要的文字资源。

古今中外思想家、革命家的传记、名篇和美文也应该进入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

和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电视节目以其短平快、生动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焦点访谈、社会调查、对话、实话实说、时事大讲堂等,如能及时录像,恰当地选择使用,便是非常鲜活的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资源:

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的讨论、辩论、演示、模拟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还包括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集会、报告、演出、经济活动、司法活动、科技活动等,因此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中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情景创意、活动成果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网络课件等。

因其独有的共享性、互动性、智能化、容量大等特点,在拓宽视野、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使教学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我国重大的政治生活,联系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事件,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实际,跟上时代的脚步和节拍,增强本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观察相关社会现象,讨论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认识,质疑已有的结论,探究相关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发展的规律。

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育他们不囿成见、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次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只要是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弱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

一是先于学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二是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三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四是驾驭学生的课上课下活动,并在其间适时评价、引导;五是为学生释疑解惑,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后所得的结论,要剖析清楚,指出易混易错的地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5.改革评价方式,坚持评价多元化。

评价、考试,是广大师生关心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课程改革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于评价改革,只能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产生可行的、好的办法。

教师需要据此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客观公正、行之有效、可以操作的方法。

同样,对于评价改革,既要发扬过去的成绩、采用过去有效的方法,又要依据课改理念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说到底,这个问题是实践问题,是创新问题。

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以及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但是长期以来,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就是应付升学考试的需要。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状况。

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进行测验,而且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下列尝试: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学有特殊性,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

要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

“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主要为他人评价,即由被评价对象之外的其他人(实践中主要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虽较客观、可靠,但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如评价对象会产生抵触心理,或应付了事,或文过饰非,或逆反而行,从而影响评价效果。

新课程要求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即由学生比照评价体系或过去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身现在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关注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即在被评价的对象—学生之外预先设定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为客观标准,将学生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而进行评价。

其虽然标准客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但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缩心理,丧失信心。

新课标提出了评价依据要“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由以往的对‘过去’的关注转向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我们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所处的团体内与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6.科学把握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进度。

首先,我们要有依法执教的观念。

对于教学内容,把握到什么程度,应该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

有些内容,虽然新教材涉及,但是并不要求像过去讲那么深、那么全。

如果老师想把自己所熟悉、所知道的知识,都讲给学生,对教材深挖洞,那么教学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老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涉及的知识作少而精的处理,抓住要害和智慧,教学任务在既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完成的。

其次,从实际出发,弹性处理教材。

尽管教材按框安排内容,一般一框讲一课时,但毕竟各框内容深浅不同,有多有少。

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处理,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进度,从总量上控制教学内容。

7.培养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

单向思维,大都是“一对一”地观察分析事物,往往割断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把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一个新结论的得出,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原因引起的、一个观点证明的结果。

而多向思维则是针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领域的因果联系的不同特点,从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等具体情况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地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多向思维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使整个思维过程信息充足,丰富多彩。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某一知识点联系多个时政热点,还是用多个知识点对某一热点问题分专题讲解,我们老师都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判断,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当然,多向思维有个转向问题,思维在某个方向完成以后立即转到其他方向,探索可能性,思维转向就是在一个事物或问题出现时,尽可能多地提出几种设想、方案、答案、建议,扩大思维的空间,拓宽决策选择余地。

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

静态思维,是指一些人习惯于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去观察、研究和反映问题,因而所看到的常常是一些肤浅的表象,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静止看运动。

这是一种以“静”为主,相对化的静态思维过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的反映。

而动态思维则是一种运动的、发展的思维,它能着眼于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和不断选择优化的思维,它的根本特点是变动性和协调性,即根据不断得到的信息,依据不断变化的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和方向,对决策和方案不断进行反馈、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就是要求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即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思维方向,进行“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联想。

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具有时代性、政策性等特征,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

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的方针、政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由于政治教材编写相对滞后,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社会现实。

这个现实情况就要求教师用运动的、调整性的和不断选择优化的思维,认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从而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点。

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正向思维(顺向思维)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的方式,理清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事物前后阶段的变化都离不开它。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

由于小学、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