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4896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水循环

第一节 水循环

[学生用书P50]

一、“水的行星”

1.从形态上看

(1)水呈气态、固态和液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

水体

特征

海洋水

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陆地水

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大气水

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3.从水的运动和更新角度看

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4.从利用上看

(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目前人类利用的很少。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定义: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

水循环的类型

主要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又称大循环)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通过这样的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⑧植物蒸腾,⑨水汽蒸发,③降水

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

①水汽蒸发,⑦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5.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

四、洪涝灾害防治

1.类型:

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1)洪水灾害:

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

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2.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1)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①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②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一、判断题

1.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有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  )

2.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循环水量最大。

(  )

3.水循环既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

(  )

4.对地表形态有塑造作用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和地表径流。

 (  )

5.洪涝灾害是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引起的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塔里木盆地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①海陆间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A.①   B.②   

C.③   D.①③

答案:

C

7.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不能对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A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有(  )

①蒸腾 ②蒸发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D

9.下列现象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

A.塔里木河河水B.未登陆的台风

C.青海湖湖水D.洞庭湖湖水

答案:

D

10.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采用地下暗渠输水,其目的是(  )

A.减少地表径流B.减少下渗量

C.减少蒸发量D.保持水温恒定

答案:

C

11.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是(  )

A.修筑堤坝和疏浚航道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答案:

C

 水循环[学生用书P51]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水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图中体现的水循环类型有哪些?

(2)图中水循环联系了哪几大圈层?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主要涉及哪些水循环的环节?

从水循环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诗是否严密?

提示:

(1)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3)降水和地表径流。

 不严密,自然界的水体是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海陆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把海洋水和陆地水联系起来,形成循环。

【核心考点突破】

1.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图示

续 表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等

蒸发、凝结降水等

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四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1)看联系的圈层: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看发生领域:

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有陆地又有海洋,陆地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陆地,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海洋。

(3)看循环环节: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只包含蒸发和降水。

(4)看参与水量:

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少。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径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

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量,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铺设渗

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量,使河流水位平缓

减少

修建水库

对河流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3.影响下渗的因素

(1)降水强度、历时长短: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降水历时越长,越利于下渗。

(2)地表起伏状况:

地表起伏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越利于下渗。

(3)植被覆盖状况:

植被覆盖程度越高,越利于下渗。

(4)土壤状况:

土质越疏松,越利于下渗。

4.影响地表径流量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年降水量

(冰雪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面性质

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的下渗作用强,地表径流量减少

蒸发量

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小

人类活动

增大地表径流量:

地面硬化、破坏植被等。

减小地表径流量:

植树造林,铺设渗水砖等

【对点跟踪训练】

郴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是一座典型的山城,随着城市的发展,水资源方面开始紧缺,为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郴州正积极打造海绵城市,力争建设成焕然一新的山水郴城。

读海绵城市模型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向下的白色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中的(  )

A.水汽输送        

B.地下径流

C.地表径流

D.下渗

2.与传统城市相比,建成后的“海绵城市”(  )

A.地表径流增多

B.降水总量减少

C.蒸发量增加

D.下渗量减少

解析:

第1题,图中向下的白色箭头从地表指向地下,因此表示水循环环节中的下渗,故D正确。

第2题,海绵城市主要体现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因此在“海绵城市”影响下,地表径流减少,降水总量变化不大,蒸发量增加,下渗量增加,故C正确。

答案:

1.D 2.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用书P52]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陆地上的水体在不断更新,河流中的水平均更新周期为12~20天,湖泊水平均更新周期为101~102年,地下水平均更新周期为102~103年。

材料二 据统计,全球每年水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000立方千米。

全球海洋总蒸发量为430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为390000立方千米,有40000立方千米的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陆地上约有40000立方千米的径流又输送到海洋。

材料三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以及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均与水循环有关。

材料四 水通过水循环和水的三态变化,不断地吸收太阳辐射,传输和放出热量。

探究四则材料所描述的水循环的意义。

提示:

①使得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核心考点突破】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更新陆地淡水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补充了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3)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瀑布,流水堆积形成的洪(冲)积扇、三角洲等,都与水循环有关。

(4)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5)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

(6)影响全球的气候和地表形态。

【对点跟踪训练】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列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D.e减少

2.下列属于水循环主要地理意义的是(  )

A.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B.加速冰川融化

C.使水呈三态变化

D.使海平面上升

解析:

第1题,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会使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即图中b增加。

第2题,水循环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答案:

1.B 2.A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学生用书P53]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广泛,造成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下图是我国洪涝分区图。

(1)从图中分析我国多洪涝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气候和地形原因。

(2)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区,该流域哪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更为频繁?

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提示:

(1)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东部、南部沿海经常受台风影响;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洪涝灾害更为频繁。

与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相比较,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的流量更大,再加上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所以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3)长江流域人口稠密,有我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工业基地和密集的城市群,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所以一旦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核心考点突破】

1.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

(1)地形地势:

一般来说,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越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降水的集中程度:

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

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大。

(4)抗灾能力:

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2.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具体要求:

上游—修建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非工程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对点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1995—2009年长江某支流流域洪涝灾度与大雨强度以上降水频次的关系。

灾度数值越大,表示灾情越严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洪涝灾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流域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洪涝灾度波动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

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道淤塞;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增多,洪泛区经济密度增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防洪能力下降。

(2)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等。

[学生用书P54]

考点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

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

材料二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产生直接影响的环节是字母________。

能够使H环节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

(3)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夏季风的是______环节。

(填字母)

解析:

(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作用是蓄积水源。

(2)据图可知,H环节为下渗,而能够对H环节产生直接影响的环节是降水,即D。

能够使H环节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是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好。

(3)我国东南沿海夏季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的水汽。

据图可知,C环节为水汽输送,与我国东南沿海夏季风相似。

答案:

(1)地表径流 蓄积水源

(2)D 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好。

(3)C

考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2~3题。

2.图中a、b、c、d、e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3.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2题,a表示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b表示地表径流(河流)注入海洋;c表示下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d表示地下径流,地下水流入海洋;e表示蒸发,海洋水转化为大气水。

第3题,陆地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①错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径流的影响上,并不是影响各个环节,③错误。

答案:

2.C 3.D

考点三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解析:

第4题,图示地区为我国长江的荆江河段,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多洪涝灾害。

第5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可取,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

答案:

4.A 5.B

[学生用书P109(单独成册)]

[学考合格练]

下图为全球水循环局部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共同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循环

2.关于城市路面硬化造成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③环节的量增加   

B.使④环节的变化加大

C.使⑤环节的量增加

D.使⑥环节的量增加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水循环的环节,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上述四个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使得水分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进行循环和更新,属于海陆间循环。

故选C。

第2题,③是降水,城市路面硬化主要影响地表径流和下渗等环节,与大气降水无关,故A错;④是地表径流,城市路面硬化后,地表水的下渗量减少,从而使得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加大,故B正确;⑤是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后,下渗量减少,故C错;⑥是地下径流,城市路面硬化后,下渗量减少,使得地下径流量减少,故D错。

答案:

1.C 2.B

植生滞留槽(下图),又称“雨水花园”,可以滞留大量雨水。

读图回答3~4题。

3.“植生滞留槽”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①水汽蒸发增多②地下径流增多

③水汽输送减少④地表水下渗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4.关于“植生滞留槽”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热岛效应加强

B.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C.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D.城市地面沉降速度加快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可知,“植生滞留槽”对水循环的影响是水汽蒸发增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A正确;水汽输送不受影响。

第4题,由材料“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可知,“植生滞留槽”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C正确;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较小;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可缓解城市地面沉降。

答案:

3.A 4.C

下图为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  )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

C.地下水水位下降D.地表径流量减少

6.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B.排水系统日趋完善

C.地表硬化面积增大D.城市绿地面积扩大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建设后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

第6题,城市建设后,地表硬化面积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从而使地表径流量增加。

答案:

5.C 6.C

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D.金沙江河段

8.该河段洪涝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第8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调洪蓄洪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

7.C 8.C

9.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2)水循环分为________循环、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辽河主要参与的是________循环。

台风属于水循环的________(填字母)环节,图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_(填字母)。

(3)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A海水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下渗,G地下径流。

(2)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外流河主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台风属于水汽输送环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3)水循环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答案:

(1)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 海上内 陆地内 海陆间 C E

(3)水的动态平衡

[学考等级练]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其直接后果是(  )

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工降雨B.围湖造田

C.开发地下水D.封山育林

答案:

1.B 2.D

(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联考)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试验。

设计如下:

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

回答3~4题。

3.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毛巾:

水流量较大B.有毛巾:

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

蒸发量较大D.有毛巾:

盆底存水较多

4.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下渗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3题,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方,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

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

故选A。

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山地植被恢复后,大气湿度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故选C。

答案:

3.A 4.C

(2019·晋中质检)下图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性质的城市地表水量入渗随时间变化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  )

A.下渗B.降水

C.水汽输送D.蒸发

6.为了美化环境并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  )

A.绿地

B.草皮空心砖

C.普通混凝土砖

D.透水混凝土砖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不同性质的地表累计渗入水量不同,即下渗量不同,A项正确。

第6题,绿地能美化城市环境,且绿地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A项正确。

答案:

5.A 6.A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8.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B.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