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53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docx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之一)

雏形与发展

广州,在一条几百米长的街上,从北到南,居然连续分布着4家上了年份的电影院,而且每家电影院都有他们的故事,有他们自身的精彩。

这样一条街上,如今每天来来往往的,居然有40万人之众。

而且这还是一条老街,上千年前,这里也许就已经是繁华的商业胜地了。

在当年的勾栏瓦肆之中、在如今这几家电影院的地下,也许就曾有半红不红的优人,在这里拎着木偶,映着白布,伴着丝

竹,演着那古老的皮影戏。

 

 清末,电影从外国传入上海。

随后,广州也出现电影放映活动,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

据老一辈电影院职工回忆,广州最早的电影放映是一位回乡娶亲的华侨带回电影放映机和风光影片,在长寿路高升茶楼放映招待亲友。

当时,人

 们称电影为映画戏、电影戏等。

电影传入广州初期,只有一些临时性的零星的放映雅集,后来才逐渐出现营业性的放映场所,时人称之为映画院、影戏院等。

据民国25年(1936)出版的《广州年鉴?

卷八?

文化》载:

“广州之有电影戏,亦在清末光宣间。

其最先开业者,为大新街石室教堂内之丕崇书院,以其课余兼营此业,惟并无画院之名。

其正式名画院者,以惠爱八约城隍庙内之镜花台为首;西关十八甫之民智画院、广府署前之通灵台、十六甫璇源桥脚之民乐院次之。

”此外,还有长寿大街的影画

 演说场等,皆为广州历史上第一批电影院。

1933年由旅居美国的商人朱荫桥、朱家藩等人出资,在往日通灵台的同一位置兴建了一座新华戏院,从1月14日开始,新华在广州各大报纸头版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华南娱乐场之新权威,广州电影界之生力军”。

(图)在昔日通灵台同一位置建起的新华影院

 广州早期放映的电影都是默片,影院设解画员,循着电影故事情节讲解。

民国19年,有声电影传到广州,首家放映有声电影的是中华影院(现西濠影院址),4月12日放映美国派拉蒙公司摄制的腊盘配音故事片《红皮》,而于同月底南关戏院公映的美国联美公司摄制的故事片《驯悍记》,则是片上录音有声影片在广州面世之始。

 

民国9年左右,广州出现首家电影放映设备维修店铺裕祥机器铺。

 

民国14年起,广州出现电影制片业,先后有民新影片公司摄影场、钻石活动画片公司等制片机构。

然而,由于民族制片业得不到政府支持,西方影片大量涌入,广州制片业处境艰难,生产影片甚少,至30年代中期便陆续夭折。

 

从清末至民国27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前,是广州电影放映业成长发展时期。

此期间,广州兴办的影院有40间左右,其中32间是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建设的。

放映的多数是来自欧美的外国片,少量是国产片。

其时,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明珠(1921,今羊城影院)、中华(1929,今西濠影院)、新华(1933,今五月花)、金声(1934)等影院,经历了六七十个春秋,1990年尚在营业。

(图)始建于1933年的新华戏院

(图)1921年的明珠影画院,今羊城影院

(图)现羊城影院内迷你影院  

(图)现金声影院放映室 

日军侵占广州前后,西堤大新公司(电影场)和西堤影院被烧毁;中华影院被日军霸占作为洗钨厂和避弹所而停映,新华影院一度被日军据为专用停止公映,南关、中国、中山等影院和基督教青年会停业,长寿影院被“伪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接管,新星、大德、金声等影院为日“伪兴亚共荣会”所管辖,长堤先施公司天台游乐场也被改为大东亚饭店游乐场。

在此期间,新开办的有南京、升平、广州和大光明4间影院。

(图)昔日西提影院使用的宣传广告与国民花园广告 

 抗日战争期间,新开办影院4家,一批原有的影院停业。

这个时期,日伪市政府亦设有电影戏剧审查机构,它们强制放映美化侵略战争、麻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意志的日本、德国、意大利影片以及在日伪操纵下炮制的亲日影片。

但是,广州的电影院仍然顽强地公映了一些爱国历史题材的国产故事片。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粤语片,如《木兰从军》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37年、38年陆续新开了同福、大华、美华、国泰、丽声(儿童)、温拿6间影院。

这批公映单位,多数规模小,设备差,有些影院经营时间不长就宣告歇业。

当时广州的影片市场基本被美国影片公司操纵,但国产影片仍有部分市场,特别是一些进步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亦曾风靡广州。

(图)面目全非的儿童剧院

(图)少年儿童教育基地

   建国后,广州的电影放映业进一步发展,电影在城乡大普及,并建立起电影制片业和电影机械制造业。

广州的电影事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之二)

放映器材与建设

    建国前,广州的电影院放映设备全部是外国产品。

20年代以前,有法国制造的“百代牌”(POTHE)、美国制造的“抛画牌”(POWER)等无声手摇放映机。

放映光源有用电或电石灯的,也有用日光的。

20年代逐渐发展为以电源为动力和光源的进口放映设备。

   民国19年4月,南关戏院与中华影院先后购进美国西电公司(E-LTRK)新式有声电影还声设备,率先公映片上录音有声影片,明珠、永汉等影院亦于同年添置了这类设备,开始了有声电影的映出。

从此,有声电影逐渐发展,至民国23年,使用美国“西电”公司还音设备的有南关、新华、中华、永汉、大德、明珠、模范等影院。

有的影院则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还音设备。

但是,由于安装声片还音设备费用太高,不少影院无力购买,加之默片仍有片源和市场,故无声电影、蜡盘配音电影和片上录音的有声电影同时存在多年。

直到民国24年后,才普遍使用有声电影还音设备。

40年代,电影院使用的放映设备还有美国的先碧力士(SUPERSIMPLEX)和RCA、英国的K利(GANMONTKALEE)、日本的劳拉(ROLA)等牌号。

   广州解放后,原有的影院基本继续经营。

1953~1960年,新建了沙河、芳村、彩虹、东圃等影剧场和河南、东山两间影院;从70年代起又陆续将延安、光明、前进、人民、南方等专业剧场改建为影剧场(院),1965年市园林局兴建的友谊剧院亦有电影放映功能。

1987年,广东省电影公司兴建了华南影都。

建国前留存下来的影院有8间转为他用。

至1990年底,市区共有专业影院16间、专业影剧场(院)9间,市属从化、花县、增城、番禺4县县城影院、影剧场(院)5间。

光明大戏院(组图)

   建国后,放映设备逐步更新,并向着多功能发展。

1953年,广州电影院购置了苏联撤马尔汗电影机械厂1952年出品的KJIT-2型全套放映设备;同年,解放电影院首先使用国产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出品的天极牌放映机。

开始改变清一色使用外国放映设备的历史。

五六十年代,新发展的35毫米放映单位和原有的16毫米放映单位,其放映设备不少由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进口。

随着国产放映设备问世,至1990年,广州除引进少量外国新品种外,绝大部分是国产放映设备。

   1957年以前,广州市影院只有单一的普通银幕单声道放映设备。

1957年,市人民政府投资40余万元,引进英制K利21型35毫米宽银幕四声道磁性还音放映设备,安装在经全面扩建装修的新华电影院,于当年11月7日,新华宽银幕电影院正式开幕;1961年7月1日,利用原有设备,由广州自行改造的西濠宽银幕立体电影院开幕。

1990年,宽银幕电影已普及到全市35毫米公映单位和部分对内电影俱乐部、电影队,部分放映单位还兼有立体电影功能。

80年代,随着电影新技术的引进,立体电影已由“双机同步”放映发展为单机放映。

   放映光源方面,1973年,西濠影院首先使用氙灯取代弧光放映,至1990年,市内公映单位已全部实现了氙灯化,其他35毫米放映单位亦基本普及。

结合光源改革,公映单位的放映电源整流,也全部改用硅整流器,淘汰了原有旧式的灯胆整流、硒片整流、电球整流。

   还音设备方面,50年代后期,各放映单位相继以国产扩音机取代外国扩音机。

1957年,新华电影院引进磁性还音立体声还音设备后,1986年该院又率先引进全套杜比系统CP200型立体声光学还音设备。

至1990年,全市能放映立体声电影的公开放映单位有22个,其中大部分是以国产和部分进口器材装配的。

   1988年3月,新华电影院安装了松花江7型(70毫米/35毫米兼容)放映机,成为全省第一间具有70毫米立体声放映功能的影院。

80年代中期,文化公园、东方乐园引进了70毫米180穹幕电影放映设备,南湖游乐园则引进了70毫米360穹幕放映设备,为广州增加了新的电影品种。

   从1985年起,市电影公司通过自筹、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2431万元,对所属15间影院,分期分批实施了挖潜改造工程。

广州、南关、美华、永汉、新星、新华、解放等影院将楼座的夹层、地下室、后台等闲置部位装修利用,开辟多种经营场地。

改建后车水马龙的永汉戏院前(组图)

   无楼座的中华影院,则将原过大的电影场在中间截断,原中、后座留作电影场,原前座及舞台部分建成舞厅、录像放映室、咖啡厅等。

改建后的电影场,虽然减少了部分座位,但仍能满足观众观映的要求,还适应了群众多形式娱乐的需要。

全市15间影院现有多种经营场地总面积6723平方米,其中半数以上是在挖潜改造中取得的。

此外,南方、海珠、平安、光明等影剧院也进行了类似的较大的规模的改造。

改造后的影院,初步实现多功能、舒适化及环境的美化,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方剧院(组图)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之三)

放映业管理

   广州放映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初是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文教局。

1953年,广州市文化局成立后,该局长期是放映业的行政主管机关。

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是发行放映业全面发展的时期,是电影制片业和电影机械制造业的初创时期。

1950年1月,华南影片经理公司在广州成立,1951年2月改为中国电影经理公司中南区公司华南分公司,对广州市电影放映单位实行统一发行,计划供片,是把影片发行权集中在国家的影片发行机构。

随后又建立起隶属于市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的广州电影发行机构。

对于私营电影院,市人民政府通过解放初期的接管和50年代中期实行的公私合营,使之逐步成为国营电影院。

   为向工农大众普及电影,从1950年开始,培养大批电影放映员,成立一批流动于城乡的电影放映队;从1952年开始,又先后在缺少电影院的芳村、沙河、西村、东圃、河南、东山等地新建起影剧场或专业电影院,初步改变了历史上形成的放映单位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为提高放映质量,从1953年起,电影院开始更新旧设备。

是年8月,解放电影院首先安装使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天极牌放映机,成为广州电影放映史上首家使用中国制造的放映设备的电影院。

此后,各电影院也逐步使用新国产电影放映设备。

同时也开始改变电影院单一的普通银幕功能,1957年,出现首家宽银幕电影院--新华宽银幕电影院,1961年,出现首家立体电影院--西濠宽银幕立体电影院。

(图)农村电影队送戏下乡途中

   这个时期,电影制片业建设开始起步。

1956年筹建广州电影制片厂(1959年改名珠江电影制片厂,1985年改名珠江电影制片公司),1958年投产,先后生产出一批故事片、戏曲艺术片、纪录片,摄制了《南海潮》等优秀故事片。

电影机械制造业也稳步建立起来。

1958年,以广东电影机械修配厂为基础,建立起广东电影机械厂;1959年,以广州电影机械修配厂为基础的广州电影机械厂也建立起来。

(图)珠江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故事片《南海潮》剧照

(图)广东电影机械厂生产的珠江牌放映机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广州电影业陷入停顿、倒退。

珠江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生产停止了6年。

大量优秀的和比较好的影片被禁锢,对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影片也一律排斥,电影院只能放映几个“革命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几部战争题材的旧影片及少量纪录片。

(图)困境中的珠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珠江电影制片厂迅速恢复生产,摄制了《孙中山》等一批优秀影片。

(图)珠江电影制片厂1986年摄制故事片《孙中山》(上下集)

   进入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坐在室内看电影看演出为主的传统娱乐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电影放映业呈现衰退,进入调整、转型时期。

从1980年开始,逐步缩小规模,撤销一批放映单位。

市区电影院则通过场地改造、更新设备、调整业务结构,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放映功能,使之成为以电影为主,集视、听、舞、玩、吃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

既适应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摆脱了经济困境,创造了广州电影院有史以来最高的经济效益。

1987年3月,文化部电影局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广州召开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及城市电影院改造建设经验交流会,会上推广了广州放映业调整、转型的做法和经验,被与会者称之为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的“广州模式”。

广州电影公司及其所属的新华、广州两电影院被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图)广州电影院内装潢的设计

   1990年底,广州地区电影放映单位297个(包括电影院、影剧院、电影俱乐部、集镇影院、电影队)。

电影院、影剧院、电影俱乐部都具有普通银幕、宽银幕、遮幅银幕等多种放映功能,一些影院还分别兼有立体电影和70毫米大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功能,并出现穹幕电影场。

(图)珠影-百架珠江钢琴奏响黄河协奏曲

(图)平安大戏院

(组图)江南大戏院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之四)

影片发行机构

   广州有电影之初,影片均由经营者直接从制片商或其代理人购进。

20年代,爱群影业公司出租旧“西片”和国产片,这是影片发行机构的雏型。

后又有卢根办的香港明达公司,专门代理“西片”在广州的发行业务。

30年代前期,美国几大制片公司在香港设立发行所,直接向广州发行影片。

从清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广州发行的影片以外国片居多。

据抽样统计,民国19年(1930)5月份,发行国产片31部、外国片51部;民国22年5月至民国23年5月,发行国产片120部、外国片352部。

   早期,影片排期由电影院各自安排。

出现发行机构后,由电影院与片主商定。

美国等西方国家影片大量涌入后,其发行机构以影片发行权控制电影院的排期,有些美国影片公司与电影院订立长期供片合同,将其徽旗悬挂在银幕上方,表示它已占领了这个阵地,规定非先征得其同意,不准放映其他公司的影片。

一些包映其影片的影院,排期要经片方审定,增减之权在片方,使他们的影片大量占据周末、假期、节日和旺季的排期。

   民国27~34年,广州被日军侵占期间的影片发行,前期由日伪的“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华社)”专营,自民国32年6月由“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接管。

日伪的发行机构,以发行直接为日伪政治宣传服务的影片为主,如:

“满洲映画协会”和“中华”、“中联”制片公司制作出品的《万世流芳》、《博爱》,以及日本、德国出品的《夏威夷、马来战记》、《星加坡总攻击》、《海军战记》、《空中怪杰》、《大东亚电影新闻》、《巴尔干大战》等,也有不少神怪、恐怖、色情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产片在广州的发行机构有昆仑、文华等影片公司的广州办事处,还有华南、南洋、德新、远洋、大江、联成等公司。

经营苏联影片发行的香港南方影业公司在广州也设有办事处。

美国“八大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影片供销机构,在广州派驻专责代表,直接掌握其发行业务,向广州大量倾销美国影片。

抗战胜利后至广州解放前夕,以美国为主的外国影片占领了广州电影市场,其影片数量相当于国产片的3倍左右。

例如民国35年7月份,国产片10部、外国片34部,9月份,国产片18部、外国片69部,民国36年4月1日这一天,国产片17部、外国片41部。

广州一般大、中型电影院基本受美国影片的垄断操纵。

美国片不少是无聊或有害的,但也有进步的和艺术性比较强的影片,如《城市之光》、《大独裁者》、《苏军血战记》、《淘金记》、《亡命者》、《魂断蓝桥》、《一曲难忘》等。

国产片虽饱受排挤,但其中的优秀影片,以其思想性、民族性、乡土情震撼人们的心灵,在广州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抗日战争题材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焦土抗战》、《血肉长城》、《回祖国去》、《中华光荣史》、《前程万里》、《广州抗战记》以及反映珠江三角洲农民的苦难与抗争的粤语片《珠江泪》等,都曾十分风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座率曾超过了同期上映的美国片《出水芙蓉》。

   建国后,人民政府建立起国营影片发行机构,统一经营影片发行业务。

1949年底至1958年9月,广州的电影发行,先后由华南影片经理公司、中国电影经理公司中南区公司华丽分公司、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广东省公司(后易名为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广东省电影公司)直接经营。

   1958年9月1日,成立广州电影发行站,由广州市文化局和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双重领导,由市影剧场公司代管。

1964年4月,成立广州市电影分公司,经理汤立骅。

隶属关系与发行站时期相同,但不再由影剧场公司代管,下设有广州电影机械修配厂。

1968年9月,市电影分公司并入市演出公司,以演出公司名义发行影片。

   1973年10月,成立广州市电影公司

公司的主要职责是:

在市文化局领导下,负责广州市电影放映网的管理、影片宣传、技术培训和放映质量管理等,影片发行方面,仍为省电影公司的代理机构,直至1986年7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对广州市实行影片供应计划单列后,市电影公司才开始自购拷贝,自办发行。

下属单位有电影设备机修站和幻灯制片厂(后者于1980年转给市图书馆)。

1984年4月,市文化局把市区15家专业电影院由市演出公司划归电影公司直接管理。

自此,市电影公司成为发行和放映一体经营的公司。

1986年9月1日起,又增加经营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外电影录像带的业务。

先后任公司经理的是马文、赵增爵、汪英、郑福民。

   此外,市属县和以农业为主的白云区也设有电影发行管理机构,归同级文化局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市电影公司指导。

驻广州的解放军和武装警察系统也设有电影管理、发行机构,与地方的电影发行机构是业务协作关系。

   从1949年11月至1990年12月,广州地区的发行机构共发行故事片、长艺术片约3550部。

其中,国产片约占57.5%(包括少量香港片和台湾片),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和东欧各国影片约占25.5%,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片约占17%。

广州电影业发展史(之五)

制片机构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出现摄制影片的机构。

省港大罢工时,香港不少电影工作者迁移广州,后来加上一批粤剧艺人走“亦伶亦星”道路,涉足制片业,使广州电影制片业有了一定发展。

但因“西片”大量占据广州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受到排挤,使制片单位因经济困难纷纷夭折或他迁。

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摄影场(后易名民新影片公司,简称“民新”)

   “民新”是香港电影先行者黎民伟和他的兄弟黎海山、黎北海于民国12年(1923)在香港创建的。

他们聘请了一些专业人员,购进美国的摄制设备,拟摄制故事片。

但因建造摄影棚的申请至民国13年冬仍未获香港政府批准,于是就租用了广州西关多宝坊一间清代的“探花第”,建起了广州第一个电影摄影场,作为拍摄内景之用;而拍摄外景和影片洗印工作则在香港进行。

后“民新”因受到诸多限制,在广州拍成的影片不能运港冲印,兼之其自营的新世界戏院因亏损而转让,失去了放映场地,只好结束在穗、港的业务迁往上海。

至民国18年,“民新”和罗明佑的华北影业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等,组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

钻石活动画片公司

   成立于民国14年,设在西关逢源中约尾原清末富商刘学洵的铺票开彩场。

其摄影棚是以葵排和大油布等建成,拍戏时将油布卷起以大镜和银箔纸等反射日光取光。

公司经理梁历雏,司理兼编导梁少波,导演任克予。

仅摄影过两部故事片,经营两年后停业。

天南影片公司

  成立于民国15年,设在惠爱东路(现中山四路)旧仓巷梯云里的利东书院。

负责人廖仲衡、李约翰、邝炳光,导演廖华。

廖仲衡是美国归桥,廖氏家族是美国侨商大户。

由于资金比较雄厚,故能经营3年。

摄制3部故事片后停业。

百粤制片公司

  成立于民国16年,设在和平西路,由何乔汝投资开设。

他租用清末颜姓茶商的大屋后花园作制片场,设备较差,照明配光也是采取日光反射办法。

仅摄制1部故事片后便停业。

广州画片公司

  成立于民国16年,设在东山。

主办者是影院商刘汉泉,租用百粤制片公司歇业后的制片场地,拍摄了1部喜剧片后停业。

   还有光亚画片公司,设于一德路靖海路交界处附近,民国15年(1926)摄制1部故事片后停业。

西南影片公司,设在德宣西路(现东风西路)添濠街,经理兼导演戴誉洲,摄影黄钟,摄制两部故事片后停业。

柏岭影业公司,设在中华北路(现解放北路),经理陈少如、导演陈少如和谢静君,摄影金山昆,出产1部故事片后停业。

亚洲声片公司,主办人薛兆荣、麦淦池,导演梁少波,生产两部故事片后停业。

华艺影片公司,经理谢醒侬,生产两部故事片后停业。

智星影片公司,设于十八甫,主办人柏景熹,生产1部故事片后停业。

紫薇影片公司,设于下九路,主办人邝山笑。

生产两部故事片后停业。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存在时间更短的制片机构,如合众、时代、艺联、五年、珠江、华南、国联、智星等公司和广东电影摄制组,它们也摄制过一两部故事片。

此外,只见机构尚未见产品的有民镜画片公司、东亚影画公司、第一民族画片公司、爱群影片公司、真真活动画片公司、一鸣声片公司、远东新闻社电影组等。

   50年代,广州建立起国营制片机构--珠江电影制片厂。

1951年,在香港的中共组织派王为一返广州筹建由省、港有关单位投资,归华南文联领导的珠江电影制片厂。

筹建处设在大华戏院(今南方剧院)内,王为一任厂长。

选定东山马棚岗为厂址,开始修建摄影棚、录音室、洗印车间等。

次年文化部电影局指示停办。

厂址让给中山医学院,设备让给“八一电影制片厂”,技术人员、艺术人员分别调往“八一”厂、“上影”厂、“北影”厂。

1956年,文化部电影局决定筹建广州电影制片厂。

3月23日,广州市成立广州电影制片厂筹备委员会。

主任由朱光市长兼任,副主任为肖隽英、华嘉、丁波,委员15人。

电影局邀请苏联专家组来广州协助选址,并组成办事机构,于1957年在河南赤岗破土动工,1958年投产。

   1958年12月,抽调广州电影制片厂设备另组建广东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次年1月,广州电影制片厂命名为珠江电影制片厂(简称珠影),6月,广东新闻纪录制片厂并入珠影。

   “文化大革命”初中期,珠影生产瘫痪,一度实行军事管制。

后期虽也恢复生产,但量少质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珠影的制片业迅速发展。

实行“电影为主,多种经营”。

从1984年起,先后与内地和香港一些公司,在广州、珠海、汕头等地,合资成立几个内联外引的企业;公司内部也试行了管理体制改革,按业务分工,进行了部门的承包,名称也于1985年改为珠江电影制片公司。

由单纯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企业过渡,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完整的生产和经营体系的电影综合企业。

   珠影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公司内设有故事片厂、生产技术厂、文学部、电视制作部、短片部、演员剧团、电影乐团和宣传发行、服务中心等生产、经营和管理机构;拥有大、中、小3个摄影棚,1个特技摄影棚,1个包括音乐、对白、效果合成等多功能的混合录音棚以及专业配套完整的车间。

有一大批专业创作骨干,1300多人的职工队伍。

它既能摄影普通银幕、宽银幕、70毫米大银幕影片、立体声影片以及美术动画片,也能大批加工制作彩色发行拷贝。

生产能力达到年产故事片15部、短片50本、电视剧30集。

30年来,国家给珠影投资4296.3万元,到1982年底止,上缴利润4371.4万元,已超过国家的投资额。

珠影的历任厂长是:

陈冷、洪遒、莫福枝、孙再昭(“文革”时的革委会主任)、孙长城(珠影改为制片公司后任总经理)、王进(任总经理)。

该厂拥有一批在文艺、电影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