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737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62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引进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A.杜威的教育思想

B.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C.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D.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答案:

B

[解答]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日本,但所学的思想却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以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并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进行著述,这发生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答案:

B

[解答]考生可联系中国教育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来判断。

3.下列名言,出自《说文解字》的是

A.“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B.“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C.“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

D.“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答案:

A

[解答]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是对教育的论述。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答案:

B

[解答]这是赫尔巴特对教育的论述。

5.初入学的儿童更多的是考虑他们学前期的特征,而对于11~12岁的儿童考虑的则是他们的少年期特征,这说明要遵循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答案:

D

[解答]对初入学的儿童更多的是考虑他们学前期的特征,而对于11~12岁的儿童考虑的则是他们的少年期特征,这说明要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本题较难,考生易误选A或B,在考试中一定要看清题干,全面把握问题。

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答案:

C

[解答]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7.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

A.纵向和横向的关系

B.领导和从属关系

C.合作和竞争关系

D.主导与辅助关系

答案:

A

[解答]考查学制的定义。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8.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答案:

A

[解答]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而一个国家的学校办学形式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就是教育体制。

考生要注意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9.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提出于

A.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答案:

C

[解答]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9月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10.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A.课程

B.教学计划

C.课程目标

D.教学大纲

答案:

A

[解答]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1.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A.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B.经验主义课程论

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答案:

C

[解答]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内容应是人类的“共同要素”,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12.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

其优点是可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缺点是忽视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

这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答案:

C

[解答]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

其优点是可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缺点是忽视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

13.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型学习课程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

答案:

B

[解答]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没有边界,所以课程也没有边界,是开放的)等特点。

14.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

B.时间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答案:

C

[解答]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15.教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答案:

B

[解答]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6.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A.情感教学理论

B.认知教学理论

C.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D.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解答]认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17.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

A.发展说

B.交往说

C.特殊认识说

D.双边活动说

答案:

D

[解答]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双边活动说。

18.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的是

A.国学

B.乡学

C.小学

D.大学

答案:

A

[解答]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

19.根据文献记载,“成均”和“庠”最初都是部落的公共活动场所,慢慢地具有了教育的功能。

它们是萌芽状态的学校,出现的时期是

A.西周

B.五帝时期

C.夏代

D.商代

答案:

B

[解答]夏、商、周是我国学校教育已经产生的时期,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校教育体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学校已经开始萌芽,而“五帝”正处在这个时期。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0.西周小学和大学在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

其中,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A.礼乐射御

B.礼乐书数

C.礼乐射数

D.射御书数

答案:

A

[解答]“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学“学大艺,履大节”,教学内容以礼乐射御为主。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1.在人性论上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子思

答案:

A

[解答]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点。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2.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教育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

A

[解答]孟子重视理想人格的教育,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3.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提出这种思想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答案:

A

[解答]墨家提出“人性如素丝”的观点,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体现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其出自的文献是

A.《大学》

B.《学记》

C.《中庸》

D.《乐记》

答案:

B

[解答]《学记》明确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5.汉代太学的考试方式是

A.设科射策

B.五经课试法

C.三舍法

D.积分法

答案:

A

[解答]太学在汉代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但是它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

“设科射策”是汉代太学的考试方法。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6.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着眼于使学生获得

A.特殊发展

B.一般发展

C.个性发展

D.全面发展

答案:

B

[解答]赞科夫通过多年的教育实验,逐渐形成其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认为,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成效。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A.智育

B.体育

C.美育

D.德育

答案:

D

[解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深入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

在他看来,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的地位,因为“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

”他认为,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8.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

A.学习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动机心理学

答案:

C

[解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9.下面各种观点中维果茨基没有详细阐述的是

A.认知发展是内化的过程

B.儿童的自言自语在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

C.工具在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

D.练习与习得经验在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

答案:

D

[解答]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论述了工具在人类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在社会交往中认知发展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认为自言自语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认知内化过程的一个中间步骤。

皮亚杰详细论述了练习与习得经验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0.下列各种智力理论中不属于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的是

A.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B.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C.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

D.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答案:

C

[解答]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属于传统的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可以测量的,关注智力的水平差异,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以及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都属于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强调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强调智力是多元的,强调多元智力如何组合起来解决问题。

这一理论和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论都属于智力的系统理论,强调智力的结构差异。

31.加涅提出的学习水平分类纳入到其提出的学习结果的类别是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力技能

D.态度

答案:

C

[解答]加涅最初提出八种学习水平分类,后来又将八种学习水平分类进行概括,纳入到智力技能这一学习结果中。

32.斯金纳是一位环境决定论者,他所强调的环境是

A.物理环境

B.文化环境

C.强化安排

D.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配对

答案:

C

[解答]斯金纳强调要通过强化塑造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的获得都可通过强化来解释。

33.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目的说

B.认知同化说

C.认知发现说

D.信息加工说

答案:

B

[解答]奥苏伯尔的理论可以称为认知同化说或认知接受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说。

34.某学生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但为了第二天的考试能够及格而熬夜学习。

此时这个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A.内在动机

B.正确的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D.一般动机

答案:

C

[解答]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指较稳定、较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影响学生近期学习活动的动机。

35.在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

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答案:

A

[解答]图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表征。

图式中包含的信息可以是知觉性的(表象),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图式中既包括范畴的必要性特征,也包括范畴的特点性特征。

这是图式与概念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例如,“鸟”的概念中不含“鸟会飞”这一属性,但鸟的图式中可以包含这一特征,以帮助学习者对大部分鸟进行了解。

36.技能的实质是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概念性知识

D.事实性知识

答案:

B

[解答]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命题及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其表征方式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传统上所说的知识实质上是陈述性知识,传统上所说的技能实质上是程序性知识。

37.“孟母三迁”终使孟子成才,能够有效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是

A.认知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答案:

B

[解答]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个体行为获得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解释题干。

38.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A.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

B.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C.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D.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答案:

B

[解答]教育研究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的。

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是指向特定的问题的。

基础研究的指向则具有普遍性,它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9.实证方法主要以科学实证主义认识论与数量化研究方法论为基础,下列不属于实证方法的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访谈法

D.归纳法

答案:

D

[解答]实证方法的基本模式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提出假设,确定变量,收集数据,证实或否定假设,肯定或发展已有理论,这是一种从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研究模式。

它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测量法。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0.现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N个)编号(号码可以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以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

抽签时,每次从中抽出1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这种方法是

A.抽签法

B.随机数目表抽样法

C.简单随机取样

D.系统随机取样

答案:

A

[解答]抽签法是简单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

做法就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编号(号码可以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以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

抽签时,每次从中抽出1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1.总体容量为724,若采用系统抽样法抽样时不需要剔除个体,则抽样间隔可取

A.3

B.4

C.5

D.6

答案:

B

[解答]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

编号之后确定抽样间隔,即用总体的个数除以样本个数,不剔除个体则是可以整除没有余数,可得抽样的间隔为4。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2.在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时,应该说明撰写的学术背景、目的、意义等通常是

A.绪论部分

B.展望部分

C.研究改进部分

D.参考文献部分

答案:

A

[解答]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安排并没有固定统一的规则。

如果文献综述是相对独立的论文,大致可以包含绪论、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当前研究状况与评价、趋势展望、研究改进建议和参考文献这样几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撰写学术背景、目的、意义与基本内容。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3.用于核对某些重要行为是否呈现的记录法是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行为检核表法

答案:

D

[解答]行为检核表法是记录行为“有”或“无”,“是”或“否”的方法。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4.根据访谈者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访谈法可分为

A.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B.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C.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D.当事人本位访谈和问题本位访谈

答案:

C

[解答]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根据访谈者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访谈法可分为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5.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方法不包括

A.消除法

B.平衡法

C.统计法

D.随机法

答案:

C

[解答]实验变量以外的一切变量都被称为无关变量,也就是研究者要控制的变量。

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五种:

消除法、平衡法、抵消法、恒定法和随机法。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二、辨析题

要求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

[答案要点]正确。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人,遵循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

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解答]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学主要内容及主要线索的整体把握。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也是学习教育学的两条最基本的线索。

教育学的其他问题无不与这两对矛盾或关系有关,教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回答无不以对这两对矛盾或关系问题的解答为基础。

2.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总是积极的。

答案:

[答案要点]错误。

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方面看,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一致起来,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从消极方面看,它影响学校教育,使之成为科举的附庸,使学校教育有名无实。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科举与学校关系的掌握情况。

同历史上的其他选才制度相比,科举与学校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教育的影响也最大。

一方面,参加科举的机会比较公平,一般出身的知识分子强烈要求进学读书,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学内容标准的统一以及读书人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科举本身的弊端也给学校教育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这种影响越到后来越严重,如它助长了读书人的功利心;学校教学以科举应试为目的,以致到明清时期,学校变成了考课的地方,丧失了实际的教育教学功能。

3.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由外向内转化的内化过程。

答案:

[答案要点]错误。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将图式的概念作为认知发展的结果。

图式是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并可能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先天的,即皮亚杰所说的“遗传性图式”;它只有少量的几种,如“吸吮图式”、“抓握图式”等。

正是依靠这种“遗传性图式”,婴儿作出了最初的反应,开始了构造图式的漫长历程。

个体后天建构的图式最初源于动作,这种主体和他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构成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

具体来说,主体主动地组织图式去同化环境中新的信息,如同化成功,图式得到丰富;如同化失败,则原有图式得到改造或重新建构新的图式。

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进行,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因此,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内向外逐渐展开的过程。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

皮亚杰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些固有的先天图式,这些图式经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壮大,因此他强调智慧发展由内向外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答案:

[答案要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身心有待获得良好发展的个体。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解答]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

(二)条“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可统称为教育措施。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要包括各要素是什么,也要说明各要素的具体含义及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还要简要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答案:

[答案要点]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

(1)大教学小课程观。

这种观点在苏联教育家和我国的部分学者中比较普遍。

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

这时的“课程”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

(2)大课程小教学观。

这种观点在北美比较普遍。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设计。

泰勒的课程原理就是把教学包括在课程之中。

这两种观点是相互关联的,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行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解答]本题综合考查“教育学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