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59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docx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在商朝参与司法并伪托神意断罪的是(  a )。

 A.商王                     B.廷尉

  C.卜者                     D.司寇

2.西周王位继承实行(    c)。

  A.父逝子继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禅让

3.周礼的根本原则是(   a)。

  A.“亲亲”、“尊尊”         B.同姓不婚

  B.明德慎罚                 D.六礼

4.西周在法制指导思想上的进步是(     )

A.君权神授 

B.以德配天

C.法令由一统     

D.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5.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     )

A.质剂         

B.傅别       

C.合同        

D.券书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运动中,最早的是()

A.郑国子产铸刑书  

B.邓析私造竹刑

C.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   

D.楚庄王作《茆门法》

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

  A.子产的铸刑书             B.《法经》

  C.《秦律》                 D.《九章律》

8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人物是(   )。

  A.韩非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9.秦简中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和文书程式的规定是(    )。

A.秦律十八种               B.秦律杂抄

C.法律答问                 D.封诊式

10.最早将“亲亲得相首匿”入律条的是(   )。

                                              

          A.秦代                     B.汉代

    C.晋代                     D.唐代

11.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的法典是(   )。

  A.《法经》                  B.《九章律》

  C.《晋律》                  D.《新律》

12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

A.《晋律》                 B.《北魏律》

C.《开皇律》               D.《永徽律》

1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吏选任采取(   )。

A.任子                     B.察举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   )。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15.秦朝强制男性犯人服筑城一类的劳役,女性犯人服舂米的劳役,此种刑罚称作(  )。

A.隶臣妾B.城旦舂

C.司寇、作如司寇D.鬼薪、白粲

1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是(   )

A.《宋刑统》               B.《大明律》

C.《大清律例》             D.《唐律疏议》

17.下列所列罪名中,哪个不是唐律的六赃罪:

()

A.盗窃B.窃盗

C.受财枉法D.受所监临

18.清末修订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是(   )。

A.《公司律》               B.《大清新刑律》

C.《法院编制法》           D.《大清民律草案》

19.中国历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

C.袁记约法                 D.贿选宪法

20.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核心是(   )。

A.以党治国                 B.五权宪法

C.民有、民治、民享         D.三民主义

21.宋朝关于犯人推翻原口供、司法机关重新派人审理的制度为(   )

A.翻异别推制      B.上谳制

C.申诉制       D.录囚制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   )

A.袁世凯统治时期     B.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

C.曹锟任总统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3.明代增设的刑罚有(     )

A.充军B.枷号刑

C.廷杖刑D.凌迟E.宫刑

24.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     )

A.法律和国家一起出现       B.原始社会就存在法律     

C.在原始社会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       D.先有法律,后有习惯法

25.以下哪个是对《法经》的正确描述:

(     )

 A.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

 B.《法经》共有五篇。

C.《法经》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

 D.具律部分类似于现代刑法分则。

26.汉朝的法律形式有(     )

 A.律、令、比、式                   B.律、令、科、比

 C.律、令、式、课、程               D.律、令、格、式

27.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和(     )

A.《具律》     B.《盗律》    

C.《杂律》    D.《厩律》

28.秦朝强制男性犯人服筑城一类的劳役,女性犯人服舂米的劳役,此种刑罚称作(  )。

A.隶臣妾B.城旦舂

C.司寇、作如司寇D.鬼薪、白粲

29.汉代在刑罚适用原则上()

A.以身高区分责任能力  B.老幼减免刑罚

C.不得自言  D.准五服以制罪

30.将《刑名》与《法例》两篇合为《名例》律的是(     )

A.《九章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31.唐律规定,不同国家侨居中国的外国人相犯,处理的原则是适用()

A.当时国际通例B.唐朝的法律

C.各族外国的法律D.按具体情况分别论处

32.下列所列罪名中,哪个不是唐律的六脏罪:

()

A.盗窃B.窃盗

C.受财枉法D.受所监临

33.达到礼法合一的高度结合的律典是(     )

 A.《开皇律》   B.《泰始律》   

C.《永徽律》  D.《大业律》

34.下列选项中,将奴隶制五刑由轻至重排列正确的是()

A.大辟、宫、剕、劓、墨B.墨、劓、剕、大辟、宫

C.墨、劓、剕、宫、大辟D.剕、大辟、宫、墨、劓

2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是()

A.春秋决狱B.准五服以制罪

C.八议D.十恶

37.明初立法指导思想是是(   )

A.德主刑辅      B.明德慎罚

C.德刑并用     D.重点治吏

38.属于汉朝法律形式的有()。

A.法律答问B.律

C.决事比D.廷行事 

39.配有律疏的法律是()。

 A.《大中刑律统类》B.《贞观律》

C.《唐六典》D.《永徽律》

40.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

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

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

()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B.汉文帝废除肉刑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41.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

有人认为丙“殴父也,当枭首。

”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是正确的?

()

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

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旨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

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

D.“论心定罪”有可能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

E.“论心定罪”主要是关注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是否合乎儒家教义

42.“三不去”是指已婚妇女在三种情况下可不被夫家休弃,即()

A.别籍异财,不去

B.有所取无所归,不去

C.与更三年丧,不去

D.恶疾,不去

E.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43.明代增设的刑罚有(     )

A.充军B.枷号刑

C.廷杖刑D.凌迟

E.宫刑

4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是()

A.春秋决狱B.准五服以制罪

C.八议D.死刑复奏制度

45.《大清新刑律》的特点有( )

A.是一部诸法合体的法典

B.采用西方刑法典的结构

C.确立新的刑法制度及西方刑法原则

D.抛弃了以往的传统旧律结构

46.中国早期法制的特点有()

 A.成文法B.公开

C.不成文D.不公开

47.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六礼”

C.“七出”、“三不去”D.“同姓不婚”

48.属于汉朝法律形式的有()。

A.法律答问B.律

C.决事比D.廷行事 

 

49.下列哪几位律学家为《晋律》做注,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

()

A.张斐B.王植

C.杜预D.董仲舒

50.《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

 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51.明代的法律指导思想有()

 A.礼法合一

B.德主刑辅

C.明刑弼教

D.重典治国  

52.《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有()

 A.改律名为“刑律”

B.取消《大清律例》中的六律总目

 C.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D.删除妨害国交罪

53.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早期社会政治法律观的正确表述有()。

 A.“天讨”、“天罚”是最基本的官方政治法律思想

 B.“天讨”、“天罚”直接构成早期神权政治法律理论的基础

 C.以天意来解释行使权力、实施法律和刑罚的终极依据,以增强政权和国家法律的威慑力量

 D.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54.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包括(   )

 A.首创“八议”、“官当”制        B.确立“准五服以制罪”

 C.确立“重罪十条”              D.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

E.区别律与令的不同

55.唐代的“三司推事”中的“三司”是指(   )。

 A.大理寺                        B.刑部

 C.尚书省                        D.门下省

E.御史台

56.属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有()

 A.类推B.自首

C.累犯加重D.同居相为隐

57.下列选项中,对《明大诰》的正确表述有()。

 A.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

 B.以判例形式出现

 C.是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

 D.共四编,处刑多重于明律,处刑残忍

58.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包括(   )

A.首创“八议”、“官当”制        

B.确立“准五服以制罪”

C.确立“重罪十条”              

D.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

E.区别律与令的不同

59.秋审处理的结果分为(   )

A.情实               

B.缓决

C.可矜             

D.留养承祀

60.清末修律“礼法之争”的“法理派”代表人物是(   )

A.沈家本                

B.劳乃宣

C.张之洞              

D.伍庭芳

61.秦时,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

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

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

依照秦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62.关于《法经》的叙述有:

①《法经》的作者是郑国子产;②《法经》中的《具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③《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④《杂法》、《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⑤《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其中正确的有:

()

A.①

B.①②④

c.⑤

D.③

63.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是仅仅依据汉律审案

B.实行“论心定罪”的原则,根据犯罪人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忠”、“孝”的精神,来决定犯罪人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

C.以《春秋》经义决狱的原则在汉代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司法和审判

D.春秋决狱与司法擅断存在一定的联系

6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礼法结合”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B.夏商时代的法律制度明显受到神权观念的影响

C.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到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成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策略

D.清末修律使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没有受到冲击

65.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

A.汉代的《春秋》决狱

B.明代的“九卿会审”

C.《魏律》规定的“八议”制度

D.《晋律》和《北齐律》确立的“准五服制罪”制度

66.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法制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

A.《永徽律疏》不仅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B.《宋刑统》不仅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C.自首、类推、化外人、区分公罪与私罪等原则都是唐律中重要的刑罚原则

D.唐代和宋代在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是一致的,即在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67.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

下列哪些表述正确揭示了这些发展变化?

()

A.《北齐律》共12篇,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

B.《魏律》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C.《北周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D.《北魏律》与《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

68.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中设有一种特殊的审判机构,即“会审公廨”。

下列关于这一机构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

A.会审公廨是清廷与欧洲列强协议建立的

B.在会审公廨中,凡涉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

C.在会审公廨中,凡中国人与外国人间诉讼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审

D.会审公廨设在租界内

69.中国南宋规定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

按照南宋的继承制度,若出现户绝,立继承人的方式有哪些?

()

A.“立继”B.“祖继”

C.“嗣继”D.“命继”

70.下列选项中,有关《大清新刑律》的正确表述是()。

  A.受到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的反对

  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C.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

  D.由此引发了“礼法之争”,展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请读如下案例,并选择角度试做分析。

1.《汉书·宣帝纪》: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1)该段文字反映了汉朝的刑罚适用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所谓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而且对于此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制度。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父子之间亲缘关系,夫妻之间的礼仪关系,是天之常理。

即便有祸患,以至于死也永远存在。

这样的忠诚孝道,宽怀厚道无微不至,岂能违反?

从今后,子女首谋藏匿父母,妻子首匿丈夫,孙子女首匿祖父母,包庇他们的犯罪,一般犯罪也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上请廷尉,由廷尉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的罪责。

(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始于汉宣帝年间,该原则作为刑罚适用原则,体现了封建法律的儒家化,因为该原则对于维护封建家庭伦理道德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该制度一直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用并有所发展。

 

2.《春秋繁露·精华》: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盐铁论·刑德》:

“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时有出于律之外者。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汉朝特有的审判原则—“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就是以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特别是疑难案件的依据的审判方式。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断狱必先根据犯罪事实,判断犯罪者的心里状态或目的动机。

对动机违背《春秋》精神的,即使犯罪未遂也应当论罪,尤其对首犯要处以重刑;如果目的、动机纯正,即使违法,也可以从轻发落。

以此断案,不时有超出律外来定罪的。

(3)该段文字说明,以《春秋》作为司法断案的依据,使得判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此断案的目的就是正名分、尊王室、诛乱臣贼子、提倡宗法等级,其基本精神就在于“论心定罪”不过这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4)董仲舒所倡导的“春秋决狱”是汉朝司法审判制度逐渐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礼法并用在司法领域中的反映。

在“经义”断狱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儒家法律观点,对决狱断案贯彻儒家思想起了指导作用,也为后世封建法律进一步体现儒家法律观点创造了前提。

 3.《唐律疏议·名例律》:

“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

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

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

”“诸以官当徒者,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律规定的官当制度。

所谓官当,是指官僚贵族犯罪后,允许其用官品或者其爵位折抵刑罚的制度。

官当制度始创于南北朝北魏时期。

沿用于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摈弃了该制度。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官吏犯私罪,五品以上的,一官可以折抵徒刑二年;九品以上的,一官可以折抵徒刑一年。

如果犯公罪,一官可以多折抵一年。

如果是以官品抵当流罪的,原则上是三等流刑同比徒刑四年。

以官品折抵徒刑如果仍有余刑不尽的,可以用铜作赎刑。

因官当而失掉官职的人,一年后可以比原官职降一等任用。

  (3)唐律关于官当制度的规定,区分了公罪和私罪,对于公罪,折抵刑罚年限较私罪长,说明了唐朝对官当的适用不仅区分了情形,这对于官吏因公执法和调动官吏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官当制度使得封建特权制度化、法律化,从而限制了贵族官僚的肆意妄为,并有助于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权,将贵族、官僚生杀予夺的权利及于己手。

  (4)官当制度是典型的官僚贵族特权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以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和要求,充分暴露了唐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

同时,按照唐律,官当仅适用于折抵徒罪和流罪,而不适用于死罪本身也表明,官当的实施不能影响到封建统治秩序为限。

4.《唐律疏议·名例律》: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

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骂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

余皆勿论。

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律有关刑事责任年龄和老幼废疾减刑的刑罚适用原则。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年龄在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轻病残者的,犯流罪以下的,适用赎刑。

80岁以上,10岁以下的,以及重病残者,犯谋反﹑谋大逆和杀人罪应处死刑的,须上请;犯盗罪以及伤人罪,也适用赎刑。

其他犯罪均不论处。

年龄在90以上,7岁以下,即使犯死罪,也不处刑。

(3)唐朝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老幼废疾减刑原则的规定,体现了唐朝用刑宽缓持平的特点,也体现了唐朝法制的开明。

因此,该原则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4)唐朝关于该原则的规定,体现了唐朝法律的完善和立法技术高超的特点。

 

5、《唐律疏议·名例律》:

“诸断罪而无正条者,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类推原则。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凡是应当减轻处罚的,则按法律所列举的从重处罚的规定,比照从轻处断。

凡是应当加重处罚的,则按法律所列举的从轻处罚的规定,比照从重处断。

(3)“轻重相举”原则的规定在填补法律漏洞,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表明唐朝法律的完善。

(4)唐朝关于“轻重相举”原则的规定,类似于后世的“类推”原则,该规定不但说明了唐朝法律的完备,而且也表明了立法技术的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