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6492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7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docx

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

初中科学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必备]最全

全国通用

物理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一章

1、质量与密度

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

ρ=→

单位:

1克/厘米3=103千克/米3

应用:

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

声波

波的存在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

传播信息

特点:

(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

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镜面

反射

反射面

光线特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面

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

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杂乱散漫。

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折射现象特点:

名称

形状

性质

特点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起会聚作用,有实焦点

能成实像和虚像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有虚焦点

只能成虚像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类型

特点

矫正方法

近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前

戴凹透镜

远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后

戴凸透镜

第二册第二章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a)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

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s/t

单位:

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

(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特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必须同时存在。

(2)施力物体与受力

物体的判断

单位:

牛顿(N)。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大小

力的三要素方向

作用点

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

(1)零点的确定。

(2)量程的选择。

(3)最小刻度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

(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

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

(1)明确受力物体。

(2)选择合适标度。

(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只画一个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

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

重心。

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大小: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牛/千克。

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注意: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

质量

区别

符号

G

m

概念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方向

竖直向下

单位

牛顿(N)

千克(kg)

联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即G=mg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或

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

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改变方法:

(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注意: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b)大小相等;(c)方向相反;(d)同一直线。

(或者说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注意:

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

1、压强

(1)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重力

压力

概念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条件

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

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

大小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

物体水平放置时F=G

方向

竖直向下

垂直于受力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作用点

重心

受力物体的受力面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意义:

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

p=F/S

单位:

1牛/米2=1帕斯卡(简称帕)

2、液体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

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方向:

竖直向上

F浮=G空-G液——称量法

(G空、G液分别为物体用弹簧秤称得空中和液体中的力)

F浮=F上-F下——压力差法

(F上、F下为液体中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

F浮=ρ液·g·V排——阿基米德定律: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物体全部浸没——悬浮V物=V排

物体部分浸没——漂浮V物>V排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

1、简单机械

定义: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五要素支点:

固定不动的点

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

F1·L1=F2·L2

平衡状态:

静止或匀速转动

省力杠杆L1>L2

种类等臂杠杆L1=L2

费用杠杆L1<L2

注意:

动力臂、阻力臂的画法:

定支点,作二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画力臂。

(2)滑轮

种类

结构

实质

特点

注意点

定滑轮

等臂杠杆

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大小

F=G

S=h

动滑轮

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能改变力的大小,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F=1/2G

S=2h

滑轮组

既能改变力的大小,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F=1/nG

S=nh

(n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条数)

注意:

滑轮组绕线法则:

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n为奇数时,绳子起点在定滑轮上,n为偶时起点在动滑轮上),先内后外(从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2、功和功率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定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

W=F·S注意:

F·S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

单位:

1牛顿·米=1焦耳

定义: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意义:

描述物体做功快慢

公式:

P=(P===F·V)

单位:

1焦耳/秒=1瓦1千瓦=1000瓦(1马力=735瓦)

3、功能、势能和机械能

关系

机械能

动能

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①而具有的能量

决定因素

质量m,速度大小v

质量m、高度h

弹性形变大小

联系

(1)机械能=动能+势能

(2)物体通常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3)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注:

①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第三册第四章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2)串、并联电路的比较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用电器连接方法

逐个顺次地连接

并列地连接

用电器间的

相互关系

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损坏,其他用电器均不工作

所有用电器不关联,即任何一个用电器可单独工作

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开关在电路

中的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与开关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中的开关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的通断

图例

2、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流

电压

电阻

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符号

I

U

R

国际单位

安培(A)

伏特(V)

欧姆(Ω)

单位换算

1安=103毫安

1毫安=103微安

1千伏=103伏

1伏=103毫伏

1毫伏=103微伏

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大小

电流大小用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伏,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决定于导休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测量仪器

电流表

电压表

电流表和电压表

3、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1)

符号

不同点

共同点

电流表

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①连接电表时,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②被测电流(或电压)淡能超过电流以表(或电压表)的量程

③读数方法:

先确认量程,再确认刻度盘上的每个大格和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最后从指针的位置读出被测电路的电流值(电压值)

电压表

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可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原理:

通过改变连入电组线的长度改变电阻

结构图

符号

接线连接:

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

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

I=

(4)串并联电路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

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I=I1=I2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I=I1+I2

电压

关系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U=U1+U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U1=U2

电阻

关系

串联电路的总电阴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R=R1+R2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R1·R2

R1+R2

=+(R=)

分配

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成正比

U1:

U2=R1:

R2

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跟它的阻值成反比

I1:

I2=R2:

R1

第五册第三章第6-8节

1、电功、电功率

(1)电功和电功率的区别见下表:

比较项目

电功

电功率

作用

表示电流做功的多少

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定义

电流所做功的多少

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计算公式

普遍适用公式:

W=Uh=Pt

但在电热器中还可用以下公式:

U2

R

W=I2Rt=t

(可根据欧姆定律推导出)

W

t

普遍适用公式:

P==UI

但在电热器中还可用以下公式:

U2

R

P=I2R=

(可根据欧姆定律推导出)

单位

国际单位制单位:

日常常用单位:

千瓦时

1千瓦时=3.6×106焦

国际单位制单位:

千瓦、瓦

1千瓦=103瓦

测量方法

照明电路中可用“电能表”测量

可用“伏安法”测量

(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比较

定议

公式

区别

联系

实际

功率

用电器工作时实际消耗的功率叫做实际功率

P实=U实I实

一个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有无数个

当U实=U额时,P实=P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U额时,P实<P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当U实>U额时,P实>P额

(用电器可能被烧坏)

额定

功率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P额=U额I额

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

(3)焦耳定律:

Q=I2·R·t

第四册第四章

1、磁现象主要概念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2、磁场概念

基本性质: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方向:

放入磁场中的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

表示方法:

磁感线

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

地磁场

直导线

通电螺线管

3、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

原理

构造

能量转化

直流电动机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磁体、线圈

电刷、换向器

电能→机械能

交流发电机

电磁感应现象

磁体、线圈

电刷、滑环

机械能→电能

说明:

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继续转动。

火线:

与地面之间电压为220V

零线:

与地面之间电压为0V

作用:

接通和切断电源

安装:

静触头在上,不可倒装

作用:

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源

保险丝选择方法:

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

电路中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插座

灯泡

安全电压:

一般情况下不高于36V

触电原因:

电流通过人体达到一定量

家庭电路触电:

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接触造成

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安全用电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一册第四章第1-3节、第五册第三章第9节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热能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热能

化学能:

能够通过化学变化而释放的能

定义:

能够通过原子核反应而释放的能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轻核聚变(热核反应)

光能

电能

内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定义:

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

大小决定因素——物体的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外内做功——内能增加

发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定义: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

焦/千克

5、物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及转化

(2)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定义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发生温度

任何温度下

一定温度下(沸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体温度

液体温度往往在下降

保持在沸点不变

共同点

都是汽化,都要吸热

化学部分

知识疏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

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

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2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4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2温度: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

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20℃,S

大于10克

10~1克

1~0.0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

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

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3面:

曲线下面: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浓溶液质量

——稀溶液质量

——浓溶液质量分数

——稀溶液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

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

①计算②称重③溶解

第四册第一章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4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5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H2

CO

C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

2难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小

1无色无味气体

2难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略小

黑色固体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有无毒性

无毒性

有剧毒

无毒性

3、化学用语

1.表示某一种元素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①宏观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

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

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

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3、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无机化合物:

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

CH4、C2H5OH等

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

概念

分类

命名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按组成元素非金属氧化物

1氧化某

2几氧化几某

3氧化亚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含氧酸

①按是否含有氧元素无氧酸

一员酸

②按酸分子电离子生成H+个数二元酸

多元酸

难挥发性酸

③按挥发性挥发性

1无氧酸:

氢酸某

2含氧酸:

某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可溶性碱

按溶解性

不溶性碱

1氢氧化某

2氢氧化亚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正盐含氧酸盐

①按组成酸式盐②按是否氧元素无氧酸盐

碱式盐

可溶性盐

3按溶解性不溶性盐

某盐

④按离子某酸盐

1某酸某或某化某

2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

3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

”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

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

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

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

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