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6905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docx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为大家带来的是《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欢迎阅读。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5分钟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

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

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

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可以投影显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

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和尚说:

“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

”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我读我听我比我展示。

(10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后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小组内互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3.“我是朗诵家”评选活动并展示。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来展示)

四、我查我解我析我明白。

(15分钟左右)

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四章。

(一)第一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二)第二章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三)第三章子曰: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

孔子说:

“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拓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一下,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3、盘点收获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完善自我

个人修养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

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

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

i)不知是知(zhì)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

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

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

《礼记·学记》中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

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

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

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

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

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