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69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docx

整理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绪言

一、名词解释

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

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

部分的调节。

3.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

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整体

2.反射

3.体液调节

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

5.正反馈负反馈

6.正反馈

7.负反馈

8.体液中化学物质

三、判断题

1.√2.√3.×4.×5.×6.×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D2.A3.C4.A5.A6.B7.C8.D9.C10.D11.C12.D13.C14.D

(二)多项选择

1.AC2.AB3.CE4.ABC

5.BDE6.ABCDE7.ABC

五、简述题

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

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

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

抑制→兴奋。

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

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

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2.通道蛋白质

3.增快

4.脂肪

5.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膜两侧电位差

6.Na+载体

7.载体顺

8.胞纳(入胞)胞吐(出胞)

9.单纯扩散胞吐

10.高于高于

11.阈电位钠通道去极相

12.钠离子

13.K+K+通道蛋白

14.全或无不减衰传导

15.越低

16.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17.局部电流

18.肌小节不变缩短缩短

19.肌纤蛋白

20.横管系统纵管系统纵管系统(终池)

21.通道扩散

22.衰减性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D2.D3.D4.B5.C6.D7.D8.A9.A10.B11.B12.B13.A14.C15.D16.B17.C18.D19.C20.C21.C22.B23.A24.A25.B26.C27.D28.D29.B30.C31.A

(二)多项选择

1.AC2.ABCE3.BD4.ABCDE5.ABC6.ABCE7.ABE8.AB

9.AC10.ACE11.ABDE12.ACDE13.ABC14.ABC15.ABD16.ABCE

17.AD18.AC19.AC20.BCD21.ACD22.BCD23.ABC24.ACDE

五、简述题

1.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

①顺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

不同之处:

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

2.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

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

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

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

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

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

3.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

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

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AP一样。

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

4.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

基本过程是:

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

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

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2+时,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

5.AP产生、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

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6.刺激必须达到三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强度;足够的作用持续时间及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

7.“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

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8.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

区别点:

局部电位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或阈刺激

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不减衰性扩布

电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

无“全或无”特点有“全或无”特点

第二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

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11.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

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2.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间环节

2.内环境稳态(内稳态)

3.40%~50%37%~48%升高降低

4.7%~8%

5.白蛋白球蛋白

6.血浆组织液

7.晶体渗透压NaCl

8.不变不变

9.7.35~7.45NaHCO3/H2CO3

10.5.0×1012/L4.5×1012/L雄激素

11.120~160g/L110~150g/L

12.大破裂

13.0~15mm/1h0~20mm/1h

14.蛋白质铁

15.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16.血浆血细胞

17.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8.促红细胞生成素

19.(4~10)×109/L50%~70%20%~40%

20.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21.敏锐的趋化性吞噬能力

22.(100~300)×109/L增加

23.血栓止血

24.因子Ⅲ组织中

25.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26.酶促化学加快

27.抗凝血酶Ⅲ肝素

28.草酸盐柠檬酸钠

29.血浆浓缩红细胞

30.红细胞血清

31.AB型B型

32.A或ABB或AB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C2.B3.B4.A5.C6.A7.B8.A9.D10.B11.C12.A13.C14.B15.B16.D17.A18.C19.D20.B21.B22.A23.B24.C25.A26.D27.B28.D29.A30.C31.A32.B33.C34.D35.C36.B37.B38.B

(二)多项选择

1.AC2.AC3.BD4.BD5.AC6.AC7.BE8.CD9.BE10.AD11.AB12.BD13.AC14.CE15.AC16.DE17.CD18.BD19.AE20.BE21.ABCE22.BCD23.BDE24.ACDE25.ABCDE26.ACD27.ABC28.ABCDE29.ABCD30.ABCDE31.ABE32.ABCDE33.ABCD34.ABCD35.ABC36.ABD37.ABC38.ACDE

五、简述题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亦称为内环境。

其生理意义:

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其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

3.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

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mm/1h;女性为0~20mm/1h。

4.其功能:

①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③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④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

5.其功能:

①参与生理性止血;②促进血液凝固;③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6.其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7.其生理功能:

①运输功能;②缓冲作用;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⑤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8.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

基本过程包括:

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六、论述题

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

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

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

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

叶酸正常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μg。

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

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的合成。

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2.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1)中性粒细胞:

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

(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

①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②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④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

(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3.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

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

(1)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

(2)在Ⅻa的摧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

(3)在Ⅺa的摧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

(4)因子Ⅸa、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Ⅹa。

(5)因子Ⅹ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

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

(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

(2)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摧化下因子Ⅹ转变为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4.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

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

5.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

A凝集原和B凝集原。

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

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

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

第三章循环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3.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4.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5.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

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8.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9.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0.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11.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2.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13.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6.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8.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

19.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0.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填空题

1.K+

2.Na+

3.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4.窦房结舒张(或4)去极化起搏点

5.0

6.浦肯野纤维

7.窦房结房室交界

8.Na+Ca2+K+

9.Ca2+K+

10.4期自动去极速度

11.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12.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13.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Ca2+)通道的状态

14.有效不应期

15.60100

16.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17.心缩期开始心舒期开始快速充盈期末心房收缩期

18.4.5~6L

19.60~80ml3.2L/(min·m2)

20.心室

21.舒张期

22.前负荷增强

23.舒张期

24.PQRST

25.心室大

26.P-R

27.快速射血等容舒张

28.射血分数

29.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

30.心指数

31.血管长度血液粘度血管半径

32.主动脉毛细血管主动脉静脉

33.舒张压+1/3脉压

34.12~18.6kPa(90~140mmHg)8~12kPa(60~90mmHg)4~5.3kPa(30~40mmHg)

35.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

36.升高加大

37.加大

38.升高升高

39.0.39~1.18kPa(4~12cmH2O)胸腔大静脉右心房内

40.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1.扩散胞饮滤过与重吸收

42.正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3.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44.舒张减小

45.收缩舒张

46.心迷走神经

47.升高增强

48.压力ⅨⅩ

49.减慢降低

50.化学收缩

51.交感神经缩血管神经收缩

52.弱

53.舒张冠状小动脉

54.高小脑血流

55.去甲肾上腺素β1加快加强加速增加

56.乙酰胆碱M减慢减弱减慢

57.去甲肾上腺素αβ2缩血管

58.升高减压反射减弱

59.负反馈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60.腺苷

三、判断题

1.Ⅹ2.√3.√4.Ⅹ5.√6.Ⅹ7.Ⅹ8.Ⅹ9.Ⅹ10.Ⅹ11.√12.Ⅹ13.Ⅹ14.√15.Ⅹ16.√17.Ⅹ18.√19.Ⅹ20.Ⅹ21.Ⅹ22.Ⅹ23.√24.√25.Ⅹ26.√27.√28.√29.Ⅹ30.√31.√32.√33.√34.Ⅹ35.Ⅹ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C2.A3.D4.B5.C6.C7.D8.A9.C10.B11.C12.A13.B14.A15.B16.C17.C18.B19.A20.D21.C22.A23.B24.C25.A26.C27.A28.B29.D30.B31.A32.D33.D34.B35.B36.A37.B38.A39.D40.B41.A42.C43.C44.C45.C46.D47.A48.B49.C

50.D51.A52.D53.A54.C55.D56.A57.D58.A59.C60.B61.D62.C63.C64.A65.D66.C67.A68.B69.C70.A71.C72.C73.B74.D75.D76.A77.D78.C79.C80.B81.D82.B83.D84.C85.B86.B87.C88.D89.D90.A91.B92.A93.C94.C95.D96.C97.A98.B99.A100.B101.B102.A103.A104.A105.C

(二)多项选择

1.CE2.AE3.AB4.BD5.CD6.BD7.AC8.BD9.AC10.BD11.BE12.CE13.AB14.CD15.AC16.BE17.AC18.AD19.BE20.DE21.AE22.AE23.CD24.CD25.AD26.DE27.AD28.BD29.BCDE30.ABDE31.ACDE32.ABC33.ABCD34.ACD35.CDE36.ABCDE37.ABCD38.ABC39.ABCDE40.ABCDE41.ABDE42.ACD43.ABCE44.ABCD45.BCE46.ABC47.ABCD48.ADE49.ABC50.ADE51.ABCDE52.ABD53.ABC54.BDE55.ABCD56.ABCD57.ABCDE58.ABDE59.ABDE60.ACD61.ABCD62.ABCDE63.ABCE64.ABCE

五、简述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

①0期:

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

②复极1期:

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

③复极2期:

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

④复极3期:

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

⑤4期:

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

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其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

3.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