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69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联考A卷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

“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高三2017年8月联考(A卷)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試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題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紙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題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纸—并交回。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律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戏骨联袂(mèi)出演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得网友一片喝彩;“小鲜肉”担纲讲述“洗髄(suǐ)改命”的故亊《择天记》,被胜赞“充满正能量”。

B.“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使这片原来静寂的土地一下子喧腾起来,投资客像打了鸡血似(sì)的从各地赶来;网络上羡慕嫉(jí)妒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

C.“媚雅”一词,大意是大众受到某些蛊(gǔ)惑或误导,为彰(zhāng)显自已的品位,一味追求高雅格调的行为,它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揭示了社会上的某种浮浅心理。

D.“勇士队”一路高歌猛进,以几近不败的战绩荣膺(yīn)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总冠军,这让其拥趸(dǔn)兴奋不已,但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巨星抱团”现象的质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甲】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

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亘古不变的洧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

他们经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雪泥鸿爪的思考。

【乙】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

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丙】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示B.经过C.雪泥鸿爪D.蔓延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记者调查发现,“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多来,并未严格执行,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和快递员怕麻烦、不过问是“实名制”遇冷的重要因素。

B.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C.随着“支付宝“与摩纳哥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阿里巴巴的股价暴涨,马云身价飙升,他也取代了王健林成为中国新首富,下一步是冲击亚洲首富就指日可待了。

D.在妈妈12年如一日的陪伴、守护下,因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而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的甘肃考生魏翔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4分)

从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突然火爆起来,仿佛一夜之间,就布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有两种收费标准,一种是每小时出租费1元,一件是每小时0.5元,不论哪种收费标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

相对于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不用办卡,定位、借车、锁车、缴费等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

很多用户反映,从家到单位开车太近,走路又比较远,骑共享单车则时间正好,而且还能锻炼身体。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印发《推进“互联网十”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共享单车这种绿色环保创新模式表示支持。

共享单车在急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乱停乱放、私藏乱毁等现象。

如果任其无序发展,则免不了会有昙花一现的结局。

(1)概括共享单车火爆的原因,要求不超过15字。

(2分)

(2)针对共享单车使用情况,拟写一条印在共享单车上的文明提醒语。

要求:

①语言简明、生动;②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6.高三学生小李酷爱DIY作制作.近日,他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DIY大赛邀请,9月份去参加为期7天的培训和比赛。

他很想去,但是父母认为现在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建议他放弃机会全力备考。

请从小李的角度,给父母写一封短信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求:

①观点明确,层次清晰;②语言连贯、得体;③不超过120字。

(5分)

爸爸妈妈:

小李

X年X月X日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

对这个制度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别的国家,权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有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

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

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

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

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

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

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

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己。

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倾向于世袭制。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

世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

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我们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

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

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

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

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

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

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

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

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

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

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的额外赏赐。

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

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增长。

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

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

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

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士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

(节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世官制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袭是人类的本能,等级制度则给了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采取世袭制的借口。

B.世官制在春秋时期虽有所松动,但依然占据主流位置,这让平民百姓很难获得机会走上仕途。

C.世官制作为相对稳定的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可以缓解贵族内部的矛盾,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永久持续下去。

D.在各种原因影响下,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整体性崩溃了,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度。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隋唐起盛行的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制度,可以看作是国家政治复杂化与囯家规模超大化倒逼现实政治的产物。

B.不同于宋元明淸等时期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西周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

C.孟子对理想化社会的描述,明确了不同的阶层在等级树上相去不远的地位,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D.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契合了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也推动了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

9.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

要求,每点不超过20字。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寒雀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

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

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

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

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

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

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

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

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

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

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

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

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已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

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四期)

10.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3分)

11.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5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

(2)

1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试做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门山县吏晓堂记

王若虚

门山

之公署,旧有三老堂。

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②,今以之馆宾者也。

予到半年,葺而新之。

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

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

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

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③,小山林而大朝市。

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

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

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

吏而曰隐,此何理也!

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而顾隐于是乎?

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

曰:

“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

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

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

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

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

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

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

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

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

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

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④,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

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门山:

地名。

②庳:

低矮。

③首阳为拙,柱下为工:

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

④嚚(yín)讼:

奸诈而好争讼。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处:

隐退。

B.亲友失色,吊而不贺吊:

忧虑。

C.申申自如,冠带鞍马申申:

安详舒适的样子.

D.荫长林,藉丰草藉:

垫着,枕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因以藉口因击沛公于坐

B.予固戚然以忧思虛垂空文以自见

C.至则亊简俗淳,使于疏懒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其谁曰不可哉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隐”一说古已有之,时人以大隐于市为美,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故将县衙内的“三老堂”改名为“吏隐堂”。

B.作者身处偏远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政亊稀少,每日与友登离旷望,寻幽觅胜,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C.作者在门山县如隐士般悠然,又批评那些身居高位而沽名钓誉的人,表明他志不在隐,而想寻求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D.与筠州刺史号其居处为“守道院”一样,作者命名“吏隐堂”是表明自己科学治理使百姓各安其分的政治理想。

17.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2)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

(1)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夜

(2)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3)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

(1)歌管:

唱歌奏乐。

(2)此诗作于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四月召王安石进京面对。

(3)漏:

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9.同为描写春夜,两诗的具体时间却不相同:

苏诗描写的是时分之景,王诗描写的是时分之景〔2分)

20.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做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21.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

(2分)

2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

请做简析。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块部分。

(只选3小題)(6分)

(1)子曰:

“志士仁人,,。

”(《论语》)

(2),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

(《逍遥游》)

(3)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5)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亊,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解题思路】A胜赞一盛赞。

B似(shì)的。

D荣膺(yīng)

2.B【解题思路】A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B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应用“通过”。

C雪泥鸿爪,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比喻往亊遗留下的痕迹。

D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C【解题思路】“飞坠”后的句号去掉,或移到引号外改为逗号.

4.D【解题思路】A成分残缺,“问题”后加“的担忧”。

B搭配不当,应为“提升……水平。

C句式杂糅,应把“就指日可待”去掉。

5.

(1)收费低廉、使用方便和政策支持。

(答出两点1分,三点2分)

(2)示例:

爱护我多一点,方便你多一天。

文明使用见素养,有序停放显文明。

我想成交通风景线,不想做城市垃圾堆。

(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

6.示例:

你们好!

谢谢你们对我的提醒,但我真的非常渴望参加这次比赛。

DIY是我最喜爱的,也是我一直坚持的梦想。

这次比赛是我难得的机会,可以让我各方面得到历练。

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我之后一定会加倍努力全力备考。

请爸爸妈妈理解我,支持我!

(观点明确给1分,语言得体给1分,答到三点理由给3分,答题可涉及自己的爱好、高考的意义、时间的利用、长辈的想法、未来的选择等〉

7.B【解题思路】A“天子、堵侯”错,由原文第四段“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可知,没有包含天子、诸侯。

C.“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永久持续下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笫六段是“很适合―个静态的社会”。

D“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度”无中生有。

8.B【解题思路】A“独有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是“在世界别的国家,极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C“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无中生有。

D“也推动了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错,原文第七段是“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9.

(1)大一统局面破坏后权力集中致使官职不固定,(答到“大一统局面破坏”给1分,答到“权力集中致使官职不固定”错给1分)

(2)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并渴望走上政治舞合。

(答“来自民间的压力”只给1分,答“来自民间知识分子的压力”给2分)

10.快乐(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悠闲(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有情趣(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忙碌艰辛(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

坚守(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冀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五点给3分)

11.

(1)作者细致地描画出图中雀的姿态,表现了寒雀或悠闲或灵动的特点,

(2)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崔白的介绍,并能与其“不受拘束”的气质相印证。

(3)图画丰满了寒雀的形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对画作的描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任选三点即可)

12.

(1)运用了类比手法,梅雀之寒暖类比为没钱人对自己和有钱人的看法。

传递出作者认为雀本不分寒暖,只是因为看雀人主观情绪的映射而产生不同。

(2)通过“绕穿”“啁啾”等动作和对冬天的环境描写,细致刻画出寒雀不畏严寒的自在,活泼、灵动妙曼的形象。

“迎风啁啾”“水瘦树寒”“踢踏腾挪”等诗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诗请画意。

13.“形散”:

①取材广泛自由。

不仅写了现实中的寒雀,还写了古代诗画中的寒雀,又从寒雀写到人。

②结构自由,节奏舒缓。

全文联想行云流水,诗画皆可入文,信手拈来,节奏舒缓自然。

“神聚”①内容紧紧围绕“寒雀”展开,万变不离其宗。

(2)文章中心明确。

题为“寒雀”,其实写人。

“寒雀”之“寒”是因为看雀人心冷,而作者眼中的“寒雀”悠闲、活泼、坚守,体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境。

14.B【解题思路】吊,慰问,

15.A【解题思路】A。

趁机。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

C介诃,至/介词,对于。

D语气副词/代代词,那些

16.A【解题思路】由文章第二段可知作者对“吏隐”的做法是持否定意见的.

17.夫任人之亊/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遒/何所不可隐

18.

(1)有的客人问(我)取名的原因,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于是就把它更名为“吏隐堂”("或”"换"“易“各1分,句意1分)

(2)这是过往的客人看到了都会叹息的(地方),是读书人所轻视的(地方),不是迫不得已的人不会来到(这里)。

(“咨嗟”“弃置”各1分,句意2分)

【文言译文】

门山县的官署,过去有一个“三老堂”。

大概在正寝室的西面,旧厅的东面,(与官署)屋脊相连,只是稍稍低矮些,现在用它来安顿客人。

我到这里半年,重新修葺了它。

心想,这堂名叫“三老”,一定是有主人而命名的。

然而搜求图册和记载的文字,却无法找到,询问当地父老,他们也不知道。

有的客人问我(取名的原因),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于是就更名为“吏隐堂”。

“吏隐”之一说法,始于谁呢?

(《汉书》中说)隐于首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