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72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提升.docx

《单元综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提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综合提升.docx

单元综合提升

单元综合提升

主题一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及人文精神的内涵

1.过程

(1)萌芽:

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

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须怀疑的世界主宰。

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

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

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

阶段

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智者运动

智者学派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文艺复兴

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揭露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由思想领域深入政治领域,要求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

[拓展训练]

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相比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人文主义上发展具备了新的时代内涵,可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及自然科学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尝试作答】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新颖之处”的内容逐层概括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等信息归纳评析。

【尝试作答】                

答案:

(1)差异: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评析:

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主题二 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发展反映的政治、对外关系、思想特征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获益;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英国成为西欧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深刻反映在政治、对外关系及思想方面。

1.从政治角度看:

在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对外关系角度看: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积极海外扩张,开展殖民贸易与殖民争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从思想角度看:

15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16世纪,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17世纪启蒙运动兴起,出现霍布斯、洛克等启蒙思想家,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

[拓展训练]

2.(2018·高考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思路点拨】 

(1)首先确定本题的时空界限:

材料给出的是“1719年”,设问中要求的是“近代早期”。

(2)提取一个小说情节:

例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等。

(3)结合世界近代史所学知识找寻相关的重大历史现象:

例如,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

(4)概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

【尝试作答】                

答案:

示例一

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荒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二

情节:

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

历史现象:

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概述和评价: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展开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在美洲依靠武力强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开办种植园。

早期殖民扩张掠夺具有血腥性、掠夺性、野蛮性,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三

情节:

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

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概述和评价: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展开了殖民扩张,在美洲依靠武力强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开办种植园,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开展三角贸易,贩卖黑奴。

贩卖黑奴具有血腥性、掠夺性、野蛮性,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给美洲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给非洲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四

情节:

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富裕”。

历史现象:

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

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探险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但过度地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也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示例五

情节: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

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

历史现象:

反映出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概述和评价:

封建天主教会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其核心是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原则),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挑战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近代化。

1.此题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教育部考纲要求的目标性与考题的灵活多变性。

2.仔细审题,严格按要求作答:

提取小说情节—指出关联的事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

3.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情节提取于小说,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历史现象属于该时代。

4.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

5.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评价历史现象准确全面,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一致。

 

主题三 工场手工业时期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比较(15~18世纪)

西方

中国

特征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表现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并得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体

政治

英美代议制确立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

文化

掀起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表现

对外

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期殖民扩张,体现重商主义

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拓展训练]

3.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

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

A.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

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认教皇权威,因此两者都敢于挑战权威,故A项正确。

一、 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妥协”智慧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

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思考感悟]妥协是一种政治斗争策略,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实现。

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出妥协的存在。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完成了政治变革,又通过责任内阁制推进了民主化进程,建立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混合的政体。

观点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

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思考感悟]1787年宪法主要解决了美国三对矛盾:

一是中央集权与民主共和的矛盾;二是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矛盾;三是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美国的政治妥协机制贯穿于宪法的设定、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史学界对文艺复兴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观点二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

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观点三 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到16世纪又陆续出现在西欧其他国家。

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

来。

为此,他们便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思考感悟]

(1)观点一主要描述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恩斯对文艺复兴的评论。

文艺复兴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但超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文艺复兴的内容突出了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指的是文艺复兴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不断成长,欧洲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2)观点二中的“复生”说明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复兴;“新生”说明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要求反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观点三则指出了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用古典文化为现实政治服务,“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单元质量检测(十二)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1510~1550年,跨越大西洋贸易飞速增长,其贸易额增长了7倍。

这一时期跨大西洋贸易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文艺复兴的推动

解析:

选B。

材料中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而新航路的开辟得益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大力支持,故B项正确;A、C两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文艺复兴仅仅是提供了精神动力,故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

这一观点体现出该学者(  )

A.从世界联系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B.注重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C.对新航路开辟给予全面肯定

D.对西欧殖民活动的辩证分析

解析:

选A。

材料中的观点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世界不断由孤立走向统一整体,体现出该学者从世界联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故选A项;材料探究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该学者对新航路开辟给予全面肯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西欧的殖民活动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D项。

3.下图为某一时期的世界贸易简图。

它反映了(  )

A.该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得以确立

B.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商贸关系

C.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先全球

D.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分工格局

解析:

选D。

图中的世界贸易以欧洲为中心,且欧洲输出的多为手工制成品,而亚、美、非三大洲向欧洲输送的多为原料,据此可知各州在国际贸易中分工不同,且由非洲向美洲输送的为奴隶这一信息可知,该图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分工格局,故选D项。

4.(2020·福建宁德二模)下表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课题研究的统计表。

由此可知(  )

A.英国纺织工业渐趋衰落

B.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

C.社会需求引领科研方向

D.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

解析:

选C。

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课题研究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纯科学研究、采矿、海上运输、军事技术数量明显领先,结合此时英国正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活动可知,社会需求引领科研方向,故C项正确。

5.(2020·广东广州一模)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入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

B.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

D.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乡绅则将其土地收入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可知,英国资本活跃于地产、商业、公债等诸多领域,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商人与地主的投资意向,不能体现商人与地主的联手,排除A项;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英国商人与乡绅都属于英国社会上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英国商人与乡绅的资本流动,排除D项。

6.18世纪60~80年代,印度商人被排斥在收购手工业商品活动的范围。

东印度公司规定,印度织布工人在未完成公司订货之前,不得为其他人和其他市场工作。

这表明印度纺织业(  )

A.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B.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支持

C.因英国的排挤走向萧条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

选D。

从材料中印度商人被排斥、东印度公司对织布工人的限制可知,印度的纺织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控制,这说明其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印度纺织业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工人的要求,并未说明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纺织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印度商人和工人受外国资本主义压制,没有体现出印度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7.(2020·福建厦门一模)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解析:

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蔗糖产量,种植园主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从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选C项。

8.有人说,16世纪“这种大部分来自意大利的‘新文化’使一种新的语言——法语——像美丽的鲜花,盛开在塞纳河(法国北部大河)两岸,法语终于变成文学语言”。

这表明当时(  )

A.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

B.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

C.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在法国扩展开来

D.法语成为欧洲人文学者的通用语

解析:

选C。

据材料“16世纪”“这种大部分来自意大利的‘新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指的是文艺复兴,材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在法国扩展开来,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受到文艺复兴影响,不能说明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对法国的影响,排除B项;据材料“法语——像美丽的鲜花,盛开在塞纳河(法国北部大河)两岸”可知,法语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法国,排除D项。

9.1716年,辉格党人为长期霸占议会,通过“七年法案”,将每届议会延长到七年。

但以后国王经常“扯皮”,干扰它的正常执行。

从1784年到1832年,共召开十三届议会,平均每届历时三年零七个月。

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权力之争导致政局不稳

B.君主立宪制度尚待完善

C.议会地位仍处王权之下

D.政党竞争利于王权扩张

解析:

选B。

材料中辉格党人的做法说明议会的运行还没有制度化,国王的做法说明君主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议会,这表明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尚待完善,故选B项。

10.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也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

此时的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国王的行政权得到扩大

C.首相已经能够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D.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解析:

选A。

材料中1701年英国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继承加以限制,进一步提升了议会的地位,责任内阁制直至1721年才开始形成,所以材料所述时间责任内阁制尚未建立,故选A项。

11.美国宪法学家查尔斯·比尔德指出,制定宪法的保守派为了抵消人民群众及民主力量对政府的影响,在宪法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美国1787年宪法中能够体现此观点的是(  )

A.众议院外另设参议院B.众议员均由普选产生

C.黑奴按3/5计算选票D.各州拥有部分自治权

解析:

选A。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众议院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因此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参议院的设置有抵消人民群众及民主力量对政府影响的考量,故选A项。

12.“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

”可见1787年宪法(  )

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B.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C.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解析:

选D。

通过题干可知,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虽然反对奴隶制度,但是为了维护联邦的整体利益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其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为了开拓对外贸易,荷兰政府成立了以资本联合为基础、具有独立法人的商业(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该国议会授权公司在东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为期21年的船运贸易垄断权。

该公司的决策形式是公司董事会的评议、协商;其公司管理范围也不仅是贸易一项,还要管理公司所辖地区的民众、维持同亚洲各邦国的关系、建立军事组织以及自卫、进攻等军事活动等。

到1669年,东印度公司在非洲和亚洲沿海许多地区建立起殖民贸易据点,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

“闽人以海为田”,但遭遇明政府的海禁。

明末,福建海商郑芝龙在1628年建立了一支拥有千艘海船的武装走私力量。

自郑芝龙开始到郑成功的经营,郑氏家族慢慢形成了一个依靠血缘、地缘和服从个人指令的军事组织。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另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同时还保证了与欧洲各国贸易往来的平等性,甚至掌握了商品的定价权。

郑氏集团的贸易船队以台湾为中转站,贸易版图北至日本九州,南至印尼巴达维亚,贸易对象包括日本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南洋各国商人。

1684年,在台湾的郑氏后人接受清政府劝降,郑氏集团瓦解,台湾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摘编自赵雅丹《17世纪中荷海商集团

组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