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74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docx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2010)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577-2010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0―10―12发布2011―01―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HJ577-2010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总体要求...........................................................................................................................................................3

5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4

6工艺设计...........................................................................................................................................................6

7主要工艺设备.................................................................................................................................................16

8检测与控制.....................................................................................................................................................17

9电气..................................................................................................................................................................18

10施工与验收...................................................................................................................................................18

11运行与维护...................................................................................................................................................22

附录A(资料性附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其它变形工艺...............................................................25

I

HJ577-2010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水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在污水

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检测与控制、施工与

验收、运行与维护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安

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0年10月12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解释。

II

HJ577-2010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检测与控制、施工与

验收、运行与维护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

施工、环境保护验收及设施运行管理的技术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40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5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3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34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141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

HJ577-2010

GBZ2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CJJ60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247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

HJ/T251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罗茨鼓风机

HJ/T252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中、微孔曝气器

HJ/T260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鼓风式潜水曝气机

HJ/T277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旋转式滗水器

HJ/T278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单级高速曝气离心鼓风机

HJ/T279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推流式潜水搅拌机

HJ/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

HJ/T354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

HJ/T35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

指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

泥污水处理方法,简称SBR法。

其主要变形工艺包括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S或CAST工艺、连续和

间歇曝气工艺(DAT-IAT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工艺)等。

3.2运行周期treatmentcycle

指一个反应池按顺序完成一次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待机工作程序的周期。

一个运行周期所经历

的时间称为周期时间。

3.3进水工序fill

指从反应池最低水位开始,充水至反应池最高水位停止的工序。

进水工序可分为非限制曝气进水(进

水同时曝气)和限制曝气进水(进水期不曝气)。

一个运行周期内进水工序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进水时间。

3.4曝气工序aeration/react

指对反应池中的污水进行曝气处理的工序。

曝气工序可根据需要选择连续曝气或间歇曝气方式。

一个

运行周期内曝气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曝气时间。

3.5沉淀工序settle

指反应池在停止曝气后进行静置沉淀,使泥水分离的工序。

一个运行周期内沉淀工序所经历的时间称

为沉淀时间。

2

HJ577-2010

3.6排水工序drawn

指将沉淀后的上清液撇出,至反应池最低水位的工序。

一个运行周期内排水工序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排

水时间。

3.7滗水decanting

指在不扰动沉淀后的污泥层、挡住水面的浮渣不外溢的情况下,将上清液从水面撇除的操作。

3.8待机时间idle

指从一个周期停止排水到下一个周期开始进水所经历的时间。

3.9反应时间reactiontime

指一个运行周期内进水工序和曝气工序中曝气停止所经历的时间。

3.10生物选择区biologicalselector

指设置在反应池的前端,使回流污泥和未被稀释的污水混合接触的预反应区。

生物选择区的类型有好

氧、缺氧和厌氧。

3.11主反应区mainreactionzone

指CASS或CAST反应池内生物选择区以后的好氧反应区。

3.12预处理pretreatment

指进水水质能满足SBR工艺生化要求时,在SBR反应池前设置的处理措施。

如格栅、沉砂池、初沉

池、气浮池、隔油池、纤维及毛发捕集器等。

3.13前处理preprocessing

指进水水质不能满足SBR工艺生化要求时,根据调整水质的需要,在SBR反应池前设置的处理工艺。

如水解酸化池、混凝沉淀池,中和池等。

3.14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

指大气压为101325Pa、温度为20℃的状态。

4总体要求

4.1SBR法宜用于中、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

4.2应根据去除碳源污染物、脱氮、除磷、好氧污泥稳定等不同要求和外部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SBR

法及其变形工艺。

4.3应充分考虑冬季低温对SBR工艺去除碳源污染物、脱氮和除磷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低负荷、减少排泥(增长泥龄)、调整厌氧及缺氧时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保温或增温等。

4.4应根据可能发生的运行条件,设置不同的SBR工艺运行方案。

4.5SBR污水处理厂(站)应遵守以下规定:

a)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

总图设计应符合GB50187的有关

3

HJ577-2010

规定。

b)污水处理厂(站)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c)污水处理厂(站)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应符合GBJ16和GB50222的规定。

d)污水处理厂(站)区堆放污泥、药品的贮存场应符合GB18599的规定。

e)污水处理厂(站)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与排放,应执行

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防止二次污染。

f)污水处理厂(站)的噪声和振动控制设计应符合GBJ87和GB50040的规定,机房内、外的噪声应

分别符合GBZ2和GB3096的规定,厂界噪声应符合GB12348的规定。

g)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应重视职业卫生和劳动安全,严格执行GBZ1、GBZ2

和GB12801的规定。

污水处理工程建成运行的同时,安全和卫生设施应同时建成运行,并制定相应的操作

规程。

4.6城镇污水处理厂应按照GB18918的相关规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其他污水处理工程应按照国家或当

地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验收和运行应符合HJ/T353、HJ/T354

和HJ/T355的相关规定。

5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5.1设计流量

城镇污水设计流量

.1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drQdQm+…………………………………………

(1)

式中:

Q

dr――旱流污水设计流量,L/s;

Q

d――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Qm――工业废水设计流量,L/s。

.2城镇合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Q+Q…………………………………………

(2)

drs

式中:

Q――污水设计流量,L/s;

Q

dr――旱流污水设计流量,L/s;

Q――雨水设计流量,L/s。

s

4

HJ577-2010

.3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为服务人口与相对应的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之积。

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

据当地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物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水

定额的80%~90%设计。

.4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应根据当地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确定,没有测定资料时,

可按GB50014中相关规定取值。

如表1。

表1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平均日流量

5154070100200500≥1000

(L/s)

总变化系数2.32.01.81.71.61.51.41.3

.5排入市政管网的工业废水设计流量应根据城镇市政排水系统覆盖范围内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统

计调查资料确定。

.6雨水设计流量参照GB50014的有关规定。

.7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入渗地下水量宜根据实际测定资料确定。

工业废水设计流量

.1工业废水设计流量应按工厂或工业园区总排放口实际测定的废水流量设计。

测试方法应符合

HJ/T91的规定。

.2工业废水流量变化应根据工艺特点进行实测。

.3不能取得实际测定数据时可参照国家现行工业用水量的有关规定折算确定,或根据同行业同规

模同工艺现有工厂排水数据类比确定。

.4在有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时,工厂内或工业园区内的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

应符合GB50015的有关规定。

.5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的确定可参照城镇污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

不同构筑物的设计流量

.1提升泵房、格栅井、沉砂池宜按合流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2初沉池宜按旱流污水流量设计,并用合流污水设计流量校核,校核的沉淀时间不宜小于30min。

.3反应池宜按日平均污水流量设计;反应池前后的水泵、管道等输水设施应按最高日最高时污水

流量设计。

5.2设计水质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实际测定的调查资料确定,其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HJ/T91

的规定。

无调查资料时,可按下列标准折算设计:

5

HJ577-2010

a)生活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按每人每天25g~50g计算;

b)生活污水的悬浮固体量按每人每天40g~65g计算;

c)生活污水的总氮量按每人每天5g~11g计算;

d)生活污水的总磷量按每人每天0.7g~1.4g计算。

工业废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工业废水的实际测定数据确定,其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

HJ/T91的规定。

无实际测定数据时,可参照类似工厂的排放资料类比确定。

SBR进水应符合下列条件:

a)水温宜为12℃~35℃、pH值宜为6~9、BOD5/CODCr的值宜不小于0.3;

b)有去除氨氮要求时,进水总碱度(以CaCO计)/氨氮(NH-N)的值宜不小于7.14,不满足时应

33

补充碱度;

c)有脱氮要求时,进水的BOD/总氮(TN)的值宜不小于4.0,总碱度(以CaCO计)/氨氮的值宜

53

不小于3.6,不满足时应补充碳源或碱度;

d)有除磷要求时,进水的BOD5/总磷(TP)的值宜不小于17;

e)要求同时脱氮除磷时,宜同时满足c)和d)的要求。

5.2污染物去除率

SBR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按照表2计算。

表2SBR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设计值

污染物去除率(%)

污水类别主体工艺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氨氮总氮总磷

NH―NTNTP

(SS)(BOD5)(CODCr)3

*

城镇污水初次沉淀+SBR70~9080~9580~9085~9560~8550~85

工业废水预处理+SBR70~9070~9070~9085~9555~8550~85

*注:

应根据水质、SBR工艺类型等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初次沉淀池。

6工艺设计

6.1一般规定

SBR工艺系统出水直接排放时,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要求;排入下一级处理单元时,应符合

下一级处理单元的进水要求。

应保证SBR反应池兼有时间上的理想推流和空间上的完全混合的特点。

应保证SBR反应池具有静置沉淀功能和良好的泥水分离效果。

应根据SBR工艺运行要求设置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运行管理自动化。

6

HJ577-2010

SBR反应池应设置固定式事故排水装置,可设在滗水结束时的水位处。

SBR反应池排水应采用有防止浮渣流出设施的滗水器。

限制曝气进水的反应池,进水方式宜采用淹没式入流。

水质和(或)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厂,宜设置调节水质和(或)水量的设施。

污水厂应设置对处理后出水消毒的设施。

进水泵房、格栅、沉砂池、初沉池和二沉池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

6.2预处理和前处理

SBR污水处理工程进水应设格栅,城镇污水预处理还应设沉砂池。

根据水质和SBR工艺类型的需要,确定SBR污水处理工程是否设置初次沉淀池。

设初沉池时可以不

设超细格栅。

当进水水质规定的条件或含有影响生化处理的物质时,应根据进水水质采取适当的前

处理工艺。

6.3SBR工艺设计

SBR工艺的运行方式

SBR工艺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待机五个工序组成,基本运行方式分为限制曝气进水和非限制

曝气进水两种,如图1、图2所示。

图1SBR工艺运行方式――限制曝气进水

图2SBR工艺运行方式――非限制曝气进水

7

HJ577-2010

反应池设计计算

.1反应池有效反应容积

SBR反应池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24Q'S0

V…………………………………………(3)

1000XLt

sR

3

式中:

V――反应池有效容积,m;

3

Q’――每个周期进水量,m;

So――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L――反应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kgBOD/(kgMLSS?

?

d);

S5

3

X――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平均浓度,kgMLSS/m;

tR――每个周期反应时间,h。

.2SBR工艺各工序的时间,宜按下列规定计算:

a)进水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t

t…………………………………………(4)

F

n

式中tF――每池每周期所需要的进水时间,h;

t――一个运行周期需要的时间,h;

n――每个系列反应池个数。

b)反应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24Sm

0

t…………………………………………(5)

R

1000LX

s

式中:

m――充水比,可参照表3~表7取值。

So――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L――反应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kgBOD/(kgMLSS?

?

d);

S5

3

X――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平均浓度,kgMLSS/m;

c)沉淀时间ts宜为1h。

d)排水时间tD宜为1.0h~1.5h。

e)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ttttt+++…………………………………………(6)

RSDb

8

HJ577-2010

式中t――闲置时间h。

b

.3SBR法的每天周期数宜为整数,如:

2、3、4、5、6。

4反应池水深宜为4.0m~6.0m,当采用矩形池时,反应池长宽比宜为1:

1~2:

1。

5反应池设计超高一般取0.5m~1.0m。

6反应池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且均为并联设计。

工艺参数的取值与计算

.1SB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