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7523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 第1部分 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版第1部分模块1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对应学生用书第13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知识呈现

特征

儒家

思想

形成:

先秦

中国古代第一圣人——孔子

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主张“克己复礼”;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

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1)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3)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儒学惨遭摧残:

秦朝

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焚书坑儒”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汉代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推手——董仲舒

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外儒内法”,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儒家思想宗教化、神学化、经学化、政治化

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魏晋南北朝

儒、道、佛三者开始相提并论及其社会功能的互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儒家理论比较滞后,除了在无神论方面有所发展外,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多大进展,比之佛、道的本体论,落后了一大截

儒学新的发展:

宋明理学

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理学

(1)两宋: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明朝:

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儒学发展变异:

明清

颇具时代特色,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进步思潮

(1)“异端”思想家李贽: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

明清儒学家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1.(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

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

2.(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选C项。

]

新课标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

近几年历史选择题能力考查层次相对较高,选项的设定多为结论性表述,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考向二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3.(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

4.(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

近几年的全国卷专门命制了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多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试题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5.(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

■主题深度剖析·················································································

1.归纳古代政治思想

时期

政治思想

先秦

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宗族——“家国一体”。

将血缘关系渗透到政治生活领域,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内,建立一套“忠孝一体”“宗法礼制”的伦理规范

春秋

战国

空前活跃的教化民众思想——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

主张以德治民,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2)孟子:

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任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4)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重罚”

(5)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秦朝

“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以法治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一整套国家制度,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相传的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把法家的重刑主张推向极端,用严刑峻法来镇压臣民的反抗,用横征暴敛的方法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终于激起农民反抗

汉代

(1)道家老庄学派之外的最大分支——黄老之学。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实行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政治更加稳固

(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唐朝

“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

(1)唐太宗认识到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来“安百姓”

(2)统治者认识到重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使得唐朝政治比较开明

(3)加强政治建设,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

明清

社会激烈变革之际的人本主义论点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治国思想上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观点,提出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王夫之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提出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

2.综合认识仁义立国的儒家传统

(1)儒家思想的精神内容:

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2)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民本主义:

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表现在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②重群体,轻个体,追求社会价值。

③重人伦,轻自然:

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原则,轻视探讨自然的奥秘。

④崇老尚古:

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

(3)演变规律

①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和新发展(明清之际)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主题仿真模拟················································································

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D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因此不能说明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没有交叉,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人们的思想活跃,所以为各流派塑造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

]

2.(2017·太原模拟)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

【导学号:

96084017】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B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

3.(2017·济宁模拟)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A [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是理学的特点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理学的产生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C项错误;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是理学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4.(2017·河南高三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

“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原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D [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可知,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

]

主题二 科技文艺——从辉煌领先到沉沦落伍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主题纵向贯通················································································

1.科技成就

时期

知识呈现

从先秦

到秦汉

奠基和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魏晋至元

繁荣和外传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

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明清

总结和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艺术

时期

知识呈现

先秦

秦汉

奠基发展

(1)汉字:

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

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魏晋至元

全面繁荣

(1)文学:

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

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6·全国卷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

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B项。

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面作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行,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

2.(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B [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

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

]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上两道试题分别考查了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清朝京剧的有关知识。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上述角度将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区域。

考向二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考查学科基本素养

3.(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

4.(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B、D三项错误。

]

5.(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和繁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追求独立发展、公平正义,题干中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点,故选D项。

]

■主题深度剖析·················································································

1.图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2.中国历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体,数学、中医、造纸等成就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

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另外,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5)元代:

元代统治者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将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知识分子仕途无望,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曲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条件。

(6)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汕头一模)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

【导学号:

96084018】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A [《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